分享

扬州拾趣(1)

 老苞米的书屋 2022-06-05 发布于吉林

据说,像我这般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不跟团出去游玩的方式,有个体面的说法,叫“自助游”。“自助游”的优点就是自由,不受导游的约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缺点是费钱、行走路线不科学,有些景点看不完整。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了“自助游”,出门游玩,最重要的就是自在和随意。

2016年去扬州,让我感到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晚饭后,与朋友一起走大街穿小巷,很从容很自在地在古城行走。我们下榻的旅店位置很好,就在何园的对过,非常方便,不必乘出租车或公交车。完全可以凭一双脚去你想去的地方——其实本身也没有目的性,就是瞎走,只须记住后回来的路就行了。

你如果喜欢看古建筑,那么你不妨自在行走,看看这些充满人间烟火的古老民居,它们会让你如同翻阅老相册一般,一页一页,是非常有兴味的。这些建筑大多是清代与民国时期的,都称得上古色古香。其中有很多是扬州地方名人或重要的场所(如会馆、书院)旧居或旧址。

徜徉在扬州古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儿竟有如此丰厚的旅游资源,真是一块宝藏般的土地。像眼前这幢二层小楼,居然也是扬州市文保单位——湾子街210号民居。虽然没有文字介绍它的前世今生,但是从那颇有年代感的二楼木制的栏杆和木制窗框,就可以知道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建筑。

这幅照片大概只有我去拍,因为喜欢。我喜欢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地气”。它呈现给我的是活生生的生活状态,不是静止的砖瓦堆砌物。它们在古城这条街上,算不上古迹,甚至随时处于被拆迁状态。我断定这儿的房屋大多是出租屋,这里的住户也多半是外地来扬州打工的人。虽然这儿的房屋十分老旧,但是也安装上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这样的混搭是不是很有趣?

这是扬州古城常见的建筑——清灰色的砖墙上面,有规律的用红砖砌上简洁的条纹,使原本颜色灰暗的建筑,增添几分色彩,一下子提升了小楼的美感。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这座建筑显然是有些来历的,处于正在修缮中。

我在另一篇“看图说话”里说过,扬州古城里的小巷特别多,密集得像血管般复杂,通常都是两三米宽,纵横交错,曲曲折折,莫说是大货车,就是小轿车也很难通过。在小巷里遇见一个蹬三轮收废品的先生,骑着三轮车,神情泰然自若,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照片右边的那个东西好像我的手指,爱用相机拍照的我,手指经常会遮住镜头。手机拍照方便,我不愿意用,觉得太业余;用相机拍,我的摄影技术又太烂。用手机,还是用相机?这对于我来说是个经常需要选择的问题。

这是梅花书院,江苏省的文保单位。扬州是盐商的聚集地,这座城市在清代一直很繁荣,这与盐商的发展很有关系,他们通过攫取巨额商业垄断利润成为一代富商巨贾。在这些盐商中间有些人很重视教育,在扬州办了多所书院。

扬州以古巷众多而闻名。据资料介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扬州有古巷506条,随着城市建设改造,很多古巷已不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扬州现存古街巷366条。我想,如此众多的古巷,即使是一个老扬州也难走遍所有古巷, 记住每一条小巷的名字,除非专门家,一般人基本是做不到的。

至于古巷的名字更是五花八门:姚家巷、牌坊巷、大草巷、小草巷、铁货巷、芍药巷、浴堂巷、三祝巷、流水巷、石将军巷、奶坊巷、槐树脚小井巷……太多了,抄不过来了。这些巷名读起来像不像相声里那段贯口《报菜名》?要是把三百多个巷名读一遍都够拗口的,更不用说背下来了。

穿行在这些古巷之中,你完全像走迷宫一般,兜来转去,想不糊涂也难。以往在别的城市,我非常自信向同行的伙伴标榜自己的方向感很强,虽不是一匹“老马”,但是“识途”的本领并不弱。可是在扬州,我的“武功”突然间废了,方向感丧失,更无识途的功能了。

好像看过 一篇文章,说是有一些人自发组成了一支名为“徒步游”的团队,在近两年的时间,走了扬州30多条老街巷。这些人走得比较专业,显然是一边用脚步丈量,一边了解这些老街巷的前世今生。这支团队的成员中不仅有扬州古城历史的爱好者,还有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收藏家、摄影家、地名专家……这些人的加入,提升这个团队的整体素质。这个团队的成员多是扬州人或是后迁入的新扬州人,所以他们采风时有地利之便,免去了车马劳顿;在时间上同样占有优势,因为减少途中的时间消耗。如果我是个扬州人,说什么也要申请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他们开展这项活动的时间是2020年,两年才走了30多条街巷,按此进度,走完扬州古城360多条老街巷,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古城老街巷行走,随时可见这样挂着红色牌牌的老建筑,一不留神就发现一个故居或旧址。这幢很有气派的建筑是“四岸公所”的旧址。查了一下,四岸公所是清代四省盐商议事的机构。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民居,没敢贸然踏进门去,只是在外面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

四岸公所的外墙很漂亮,且有一些精美的砖雕镶嵌在墙上。从这座建筑的外观上看,就可以想象到百年前这座建筑的辉煌时刻。这个地方经常荟聚来自湘、鄂、赣、皖四省的盐商,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旅游吗,离不开想象力,只用眼睛看是不够的,哪怕的胡思乱想。

这些砖雕都有很好的寓意,有人物,有花木,内容多和福、禄、寿有关,虽有破损,但是基本能看清楚。据说有一段时期,这些砖雕或纹饰曾用石灰涂抹覆盖,防止了人为损毁。

想一想,公所的内部不看也罢了,在成为汽车运输公司职工宿舍之后,估计当年的房屋格局变化很大,至于那些属于公所的物件,如桌椅、橱柜等办公用品早就不见踪影了。

在扬州古城的老街巷还有件有趣的事,就是问路。你在小巷里穿行,经常会看到一些路牌,告诉前方有什么。但是你不熟悉路找起来依然晕头转向。对于扬州古城的街巷,我觉得如果把这里画成图,肯定像电子线路板一般复杂。扬州人很热心,你向他们问路,都能得到回答。只是有一点,他们很少告诉你目的地的路线,只是告诉你一段路,比如“你再走几步就是居士巷,到那儿再打听。”后来,我恍然大悟,是因为这里的街巷太密集,他们只能像接力一般一段一段告诉你。因为一口气说不下来,说了你也不明白。

这儿有处古迹——滚龙井。扬州古城不止一处有古井,而且有的仍在“服役”。

这眼滚龙井的是清代古井,具体修建年代不详。井栏呈圆柱形,因取水时井上旋转的轱辘形似滚龙而得名。原来井边有一木制井架,因年代久远,早就不存在了。该井最初为官井,后转为私人经营,最后一位井主为当地居民高氏。

图为一位正在取水的当地居民。据当地居民讲,现在还有许人在古井取水,用来洗衣、浇花。记得当时我曾自鸣得意地对同行的朋友说:这就是不跟团的好处,跟团是看不到这口古井的——没有一个旅游团会为这口古井专门开辟一条旅游路线的。

又一条小巷,记不得它的名字了,这样羊肠似的小巷太多了。

又是一个什么人的旧居,不是我所熟悉的人物,同样没记住。

这条小巷稍微宽阔一点,右下角那肉色的东西是我的手指。

兴善寺。小寺院不大,很幽静,大门紧闭,像是新修缮不久的样子。

兴善寺门前的小狮子,造型很可爱,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有点儿萌。关于兴善寺的资料不多,只知道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城静修梵刹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