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三驾马车1966 2022-06-05 发布于河南

刘和军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玄妙,神秘。】,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意为阳气轻扬而为天,阴气重降而为地。】阴静阳躁【意谓阴气主静,阳气主动。】,阳生阴长【意谓阳气主生发,阴气主生长。】,阳杀阴藏【意谓阳生主肃杀,阴气主收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句意谓阳阴有分工,阳气生化气机,阴气化成形体。过寒则生虚热,过热则生虚寒。如冬极而春至,如周身寒冷而体热如炭;如夏极而秋至,如五心热而体寒。阴阳寒热就是相依相生相化。】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天人合一。自然中寒气可生浊阴,主降,主形;自然中热气可生清阳,主升,主动。】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sūn)泄:泻泄之病。本病是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脉弦缓等。】,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䐜(chēn)胀:胸膈胀满之意。多由脾失健运,消化不良,气机阻滞所致。】此阴阳反作【反作:反常,错乱。】,病之逆从也【逆从:治疗学名词。系正治和反治法则的别称。】。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句意谓自然界中雨是地气上升而后降之物,云是天气上升而聚之物。】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清阳与浊阴相对。清阳主升,主外,主表,浊阴主降,主内,主里。二者相依存。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此两句意谓精血足则可以化为元气,而元气也会被过度的五味所损伤。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泄:泄下。薄:疏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壮火:阳气过盛形成的亢烈之火,能耗散人体正气】,少火【少火: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阳气】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意谓元气依赖于正常的阳气。】。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意谓辛味甘味药能发散的,其药性属于阳。】,酸苦涌泄为阴【涌泄:涌是吐;泄是泻。苦二味的药能催吐能导泻的,其性质属于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指寒上加寒,寒极必反,疾病寒证转化为热证,出现热象。即所谓重阴必阳】,重热则寒。寒伤形【寒邪能伤人形体。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缩。故外感寒邪,阳气不得宣泄,则出现头痛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脉浮紧等形体受寒邪所伤的症状】,热伤气【暑热阳邪,其性开泄,侵入人体则迫津外泄,致使津气耗损,最后可导致津衰气脱。】。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风气偏胜则病症表现摇动性或游走多变的特点。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斜、卒然昏仆等。】,热胜则肿【指阳热偏胜出现局部肿痛的现象。热邪入于肌肤腠理,郁聚于局部,局部气血壅塞,腐蚀血肉为痈肿疮疡,表现红肿热痛。】,燥胜则干【燥气偏胜而导致干燥少津的病理过程。如出现口鼻干燥,皮肤皲裂小便短少等。】,寒胜则浮【这里的浮,指浮肿,即使寒气偏胜出现浮肿的病理。寒气偏胜则阳气不足,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留故产生浮肿。如慢性肾炎,多是寒气偏胜,脾肾阳虚的表现。】,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因暴喜而阳气大散之故也。】。厥气上行【上逆之气,逆乱之气。】,满脉去形【满脉:喻气血上涌,气满脉内。多因怒气太过,厥逆之气上行所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jiē疟:疟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端络:发端与交络,引申为了解经脉的路线。】,会通六合【会通: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辰。】,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或曰“肌肉空隙及关节”】,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分部:分属的部位。】,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经纪:纲纪条理。】。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意谓过食酸味则会伤筋,而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身体的病变中表现为忧思。】,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身体的病变中表现为干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辛味。】,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生:滋养。】。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以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生成男女的气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句并非阴胜于阳,或阴强于阳,而是指阴阳的分工协作。阴在内,为阳守护人体;阳在外,为阴而表达。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烦冤,证名。心烦不宁,有似冤苦难言之证。以实热证较为多见。】,腹满死【如果腹部再胀满的话,就是死证了。】。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意谓四肢厥逆之时且腹胀满则为死证。】。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更胜:偏胜。谓或此胜,或彼胜。】,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意谓调理阴阳二气。】,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年五十而自觉身体沉重,不复轻灵,大是!】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九窍:人体部位名。即头部七窍及前、后阴。】,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同时出生而结果各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意谓智慧的人在身体与养生之道一致的时候就懂得自我养生,而愚蠢的人只有到了身体与养生之道相异出了异常时才醒悟养生的重要。】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愚者因而元气不足,智者因而元气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有右耳目明于左者,亦有左手足强于右者。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明:旺盛。虚:虚弱。】,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或曰八纪者,八节之纲纪;五里者,五方之布局。】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嗌: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在古代临床上多用六经的名称及其所表现的症候特点来说明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和疾病发展的阶段,作为诊治急性热病(广义的伤寒)时辨证论治的纲领,即六经辨证】,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以天地来比类人体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意谓人暴怒之气像雷霆,人逆上之气像骄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养生需取法天纪、地理。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部分:疾病所在的部位、区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所苦:疾病苦痛的地方。】;观权衡规矩【权衡规矩,脉学术语。指冬秋春夏四时相应的脉象】,而知病所主;按尺寸【寸口的脉】,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刺:针刺之法。】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扬:发散轻扬之法。】,因其重而减之【减:消减之法。】,因其衰而彰【彰:补益之法。】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温补其元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厚味之品。】。其高【高:上。】者,因而越之【越:吐。】;其下者,引而竭【竭:疏导。】之;中满【满:胀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渍形:治疗学术语。指用汤液或熏蒸浸渍取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用此法以散邪气】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或曰按得其状,收而制之。】;其实【实:实症。】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确定病邪在气在血】,各守其乡,血实宜决【决:泻血法。】之,气虚宜掣引【掣引:升益法。】之。

2022.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