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月月0821 2015-06-26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问道:地球上阴阳(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规则,是自然之法则,是分析和归纳万物变化的总纲,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根源,也是生命生长衰亡的根本动力,自然界是极其微妙、变幻莫测的,但这些变化都渊源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所以治病一点也要从阴阳(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上来寻找。(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于地球、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决定的,地球与日月星辰依轨道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所要遵守的规则,是万物生化的根源,是阳杀阴藏的根本动力,也是人体阴阳变化莫测的渊源。所有,治病一定要从天地与人体的阴阳着手。)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阴生性静,而阳生性躁,(活人与死尸的区别在哪里,根本的一点就是死尸不再主动产生能量,而活人由于主动产生能量而生龙活虎;汽车所以能在路上跑,是由于有能量在推动着汽车跑)。对于生命而言,阳的生产多了,阴也跟随着增加。阳的产生减少了,阴也变得安静了。(对于生命而言,能量的来源是物质分解的化学能,化学能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用于对外辐射,保持与外界的温差;二是生成ATP以应细胞生长与生命活动之需,当能量多了除了维护体温外,还有多,这时就可以用于细胞生长了,细胞生长了,物质就增加了,因而阳生阴长;如果生命释放的能量减少了,生命要存在必须要维持一定的温度,这时生命释放的能量可能仅够维持体温了,所以分解物质产生的ATP能量也要用来维持体温,这时生命只能减少自己的活动了,因而阳杀阴藏。)阳是看不见的,而阴就成就了万物。(能量做功后,是看不见的,而细胞生长,凝聚而成为有形的生命)。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人的身体是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身体寒冷到极点了,身体就会调整自己增加身体的产热;同理热到极点之后身体会调整自己减少身体的产热,(正常的人,这两个极点很近,而病人这两个调整极点拉开了,因而高烧不退,或者寒颤不停)。寒气凝敛,产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上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如果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下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胃中的食物不进入肠道)。这就是身体阴阳运行失常,所谓疾病的逆从。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所以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而为地。(古代传说,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合在一起的球,盘古用斧头把地球从内部劈开后,轻清之气上升为天,浊重的物质下降而为地)地面上的水被蒸发上升而为云,天上的水蒸气凝聚下降而形成雨,雨是由地面的水被蒸发上升而形成的,云是水蒸气在天上凝聚而成。

这是祖先对土地以及雨水形成的解释。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人体也和自然类似,清阳之气从上窍的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能量(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人体的有形的排泄物(浊阴之气)则从人体的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污浊之物从前后二阴而排出。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和肌肉,浊阴之气内注五脏,如营气灌溉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清阳之气充实四肢,保持体温正常,运动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内走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如果区分水火的阴阳,那么水比火重,释放出的能量少为阴;火轻清上升,释放的能量多为阳,如把药物和饮食的气味分阴阳,那么没有形质的气属阳,而有形质的味属阴。

祖先的气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当然也包括能量的释放机制。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人的形体,人的形体也滋养着人身的元气,人体的元气也滋养着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依赖人体的气化而产生。阴精是依赖药物饮食之气产生的,人的形体是依赖饮食五味而得到充实和生长的,药物饮食经过气化而充养人体的阴精,人体的元气由充养着人的形体。(阴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干细胞,人体功能细胞的生长是靠干细胞分化而成,化可以理解为,把原料再加工成细胞生长分裂所需的材料,这里的原料来源于饮食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再利用)

这是祖先对“味”、“精”、“气”、“形”,“化”相互关系的解释。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就会损伤人的形体,药物饮食之气太过就会耗伤人体的阴精,阴精能够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气可以理解为对身体能量和物质的影响,人体的许多过程是限速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供应,比如,药物驱动身体过量产生能量,就会损害人体,毒品就使人体期中释放大量的能量,造成人体修复身体细胞的能量减少,所以免疫下调)。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而属阳的气则从上窍排出。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的为阴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气厚的为阳中之阳,味薄的为阳中之阴。(这是对阴阳的进一步细分。比如:考试成绩可以二分为及格与不及格,再进一步细分时可以把不及格分为:差,和很差;及格则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良和优秀,当然再进一步就是我们常用的百分制。)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味厚属阴中之阴使身体泄泻,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则通利身体;气薄者为阳中之阴使身体宣泄,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则使身体生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纯厚热性很大的药物能使人体正气衰弱,气味温和的药物可以使人体正气充足。这是由于大热的药物能消耗人体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具有滋补作用。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药物饮食气味阴阳是这样划分的,辛甘之味,辛走气而性散,甘入脾以灌溉四旁,均具有发散作用,属阳;酸苦之味,酸主内收,苦主泄下,二者合并又能上涌作吐,下行作泄,而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损伤人体的阴精。阳性的药物使用过多则表现为发热,阴性药物使用过多表现为身冷,人体寒到一定的程度身体就会调节自己而使身体发热,同样热到一定的程度人体就会调节自己而使身体产热减少。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寒邪容易伤害人的形体,热邪易伤害人身之气,气受伤而运行不畅,可以发生疼痛;形体受伤一般就会肿胀,所以先发生疼痛而后形体再肿胀的,是气伤在先而后及于身体的,先发生肿胀而后才感觉疼痛的,是形体受伤在先,形体受伤而导致气运行不畅的缘故。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可以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热邪太盛伤害人体,容易使人体发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邪太盛伤害了人体,就会使身体耗津伤液,表现为各种干燥的症状;寒邪太盛而伤害人体,使人体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可以引起身体浮肿;湿邪太盛而伤害人体,会引起大便泄泻不爽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由于天上有四时五行掌管着天下的一切,四时和五行的变换,促成了生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更替。与自然界对应,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并有由五脏之气而产生的五种情志。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行是祖先对气候变化的解释,五脏是五行在人体的反应,使人体的变换和五行对应(即不同的气候状态,人体的内部状态也相应变化)。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所以喜怒等情志的变化能伤害人体五脏之气,寒暑等天地间气候变化自外而入能伤害人的形体。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暴怒伤肝,使气血上逆;暴喜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俗语:怒发冲冠,暴怒时人体的五官都为之改变,头发都可以竖立起来,这一定是身体调节人体的血液能量分配的结果,改变了气血原来的运行方向;而暴喜则使心脏做功突然增加,而使心脏负担过重,因而心阳受伤。)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就会气血突然紊乱上充,充满上部经络,可以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至死亡。(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事例:大家打麻将时,某某抓到一张好牌,成副大胡,大叫一声胡了,而后人就溜下桌子,脑溢血死亡。这就是典型的情志太过,身体调节自己的血液分配,抽调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到脑部,是脑部脆弱的血管破裂而致。我们老家俗称脑冲血。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情志不加以节制,气候的冷热过度而调理不当,就会使身体内部受伤,人的生命活力受损伤。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人们的身体是可以自动调节的,所以如果人体的阴气过度,身体就会增加身体阳气的产生,同样如果身体的阳气过度,身体就会主动增加阴气的生成。(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病人一阵子高烧一会儿冷得发抖。)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冬天受到寒邪的严重伤害,到了就会发生温病;春天受到风邪的伤害,夏天就可能发生腹泻;夏天受到暑邪的伤害,秋天就可能发生疟疾病;秋天受到湿邪的侵害,冬天就容易产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问道: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造旨很高的圣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辨别各条筋脉的行走路线,经脉上的穴位都有相应的位置和名称,穴位的名称比较切合穴位的功能,肌肉纹理与骨骼相连,也都有他们的起始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的血脉运行都是有一定的方向和路径的,人体血脉运行是有条不紊,条理分明的。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的说法可信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体是和气候相适应的。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到道:春天东方吹来东风,东风的特点是温暖和煦,草木在东风的徐徐吹奏下开始生长,木气有助于酸味的产生,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之气有助于筋膜的生长,强壮的筋膜是心脏的保障,肝与眼睛有特别的内在联系。自然界物质与能量的相对变化,可以分为木、火、金、水、土五种状态,春天对应五行的木,木气(五行木的作用,注意这是祖先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在天表现为变幻莫测、在人体则表现为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在地表现为万物的生化。正是这种生化作用才产生了万物,正是有了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才产生了人们的智慧,正是变幻莫测才产生了神。神在天与风对应,在地与木对应,在人体与人体的筋膜对应,他与五脏中的肝脏对应,与五色中的青色对应;与五音中的角音对应,在发声就与五声中的呼声对应;在疾病症状便是抽搐痉挛,在孔窍就与五官中的目对应,在滋味便与酸味对应,在情志便与怒相对应;大怒伤肝,悲可以抑制怒,风邪容易伤筋,燥气能够抑制风气;酸味能够伤害筋脉辛味可以制约酸味。(关于五行,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五行和阴阳一样也是工具,是古人描述自然的工具。木、火、金、水、代表四种状态,土是基石,是调和减少木、火、金、水、四种物质和能量相对状态剧烈程度的关键,在除生命外的自然界就是水,在地球生命里就可以理解为水和酶的活性。月球上没有水,没有大气层所以月球受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温度高达120℃而背离太阳的一面则为零下八十多度,太空没有水,也没有大气层,宇航员出舱进行太空活动所穿的太空服表面被太阳直射一面温度也高达一百多度,背离太阳的一面则温度可低至零下八十多度。而宇航服则要保证在外部环境温度如此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宇航服的内部温度、湿度、含氧量、气压等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对于地球生命而言,土就代表生化;而生化是和水和温度息息相关的。生化可以理解为加工,把原材料进行加工成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要做一个课桌,我们把木头拿过来,把木头加工成桌面,桌腿等这些过程就是生化。木代表物质和能量的状态由能量逐步减少停止而变为能量逐步增加,火就代表能量进一步增加到另一个极点;金就代表能量由极点最大后逐步减少,水就代表能量进一步减少直道减少停止到达另外一个极点。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生命要存在内需依赖于一定的内部环境。比如:适当的温度,这个温度的范围是比较窄的;适度的水,身体含水的比例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的。生物在活着的时候是要不断地对外辐射红外线,对外释放能量,当外部环境的温度愈低时,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就愈大,生命体对外辐射的能量必需增加才能保持自己的体温不变。冬天烤火时,气温愈低炉火就必需要旺一些才行。生物体的能量从哪里来,是要靠生命自己分解身体中的糖类,释放其化学能而来。这些释放的能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不能被身体利用的热能,大约是百分之五十几,这部分热能用于保持体温;另外一部分能量被身体以ATP的形式储存,用于生命活动之需,比如,细胞的生长凋谢,物质的消化吸收等。生命体是可以自动调节自己能量分配的,他按对生命生存的影响,按等级划分,当出现危机时就采取丢车保帅的原则来进行取舍。现在我们来逐步降低外界的温度,当外界环境温度比生物体的温度低到一定的范围时,生物体产生的热能不够保持体温所需,生物体就会把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储存在ATP中的能量用于发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所以许多昆虫类动物等严寒的冬天来临之前就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把自己变成卵,藏起来,卵和种子一样是有一层外壳的为的是减少散热最低程度保证生命的存在。人们冬天要穿上厚厚的衣服,猫狗等动物早早就换上了一层厚厚的皮毛,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把这种能量状态叫做水

当环境温度由低温的极点开始升高,这是虽然一部分ATP能量还要用于生热保持体温,另外一部分ATP能量可以用于细胞的修复生长,细胞开始增殖;直到生物体分解糖类化学键产生的热能刚好可以保持体温正常,产生的ATP能量刚好用于生命活动,生物体释放的能量也在增加,我们把这种能量状态称作木。

如果外部环境温度再进一步升高,那么生物体分解糖类化学键产生的热能对于保持体温正常来说还有多要么升高体温,但体温只能轻微的升高,所以生物体必需把一部分ATP能量用于排出体内多余的能量,比如出汗,打开毛孔加快散热等,我们把这种能量状态叫做火;

当环境温度由高温的极点开始降低时,虽然这时候生物体的一部分ATP能量还要用于排出体内多余的能量,但这时生物体的总体产能开始减少,我们把这种能量状态命名为金

脾土是什么?脾土就是体液和酶的活性,细胞的生长凋谢修复,产生能量等都离不开酶和体液的作用,酶的活性在37度左右是最强的,而长夏季的时候雨水充沛,空气湿润,气温高,土的性质表现最强,故长夏应土。另一方面,土又是木、火、金、水这四种能量状态的基石,故土又有?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是也。)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长期高温,和北方的夏天类似,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心气能够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可以滋养脾脏。(心气就是火气,也就是能量,身体释放的能量充足了,血脉自然也会充盈。)它在天便表现为六气中的署热,在地就是五行中的火,在人体就和人体的血脉相应;在脏腑就与心脏相应;在颜色方面就和红色对应;在韵律方面就和五音中的徽音对应;在发声方面就和笑声对应;在疾病症状方面就和忧心忡忡对应;在人体九窍则与舌对应;在滋味方面就和五味中的苦味对应;在情志方面就和喜对应;爆喜会伤害心脏,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害人体之气;寒气可以制约热气;苦味也能伤气;咸味可以制约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与长夏对应,气候湿润;湿润的土地是万物生化的基础,所以湿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食物所以有甘味,是由于含有糖类,而生物体的能量要靠分解糖产生。)脾脏能够滋养肉(中医的肉对应为现代的结缔组织),发达的肉能够滋养肺脏,脾脏与口有着特殊内在的联系。它在天与湿润对应,在地与土对应,在人体就与人体的肉对应,在五脏就和脾脏对应;在颜色就和黄色对应;在韵律方面就和五音中的宫音对应;在发声方面就和五声方面的歌对应;在疾病症状方面便与干哕对应;在开窍方面就和口对应;在滋味方面就和甜味对应;在情志方面就和思对应。思路过度则伤脾;怒可以抑制思;湿气能伤肉;风气能够抑制湿气;甘味过度也能伤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和秋季一样长期气候干燥,(在新疆衣服晾两个小时就干了),西方对应燥气,燥能生金,(气候转凉,西方的气候只是凉还没到寒的程度),金气能够滋养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脏,肺脏使皮肤和毛发健康,(毛发细密为佳,皮肤要致密,而秋天天气转凉,毛皮动物的皮毛变为致密,秋对应肺气,所以肺主管皮毛。)皮毛致密之后,身体对外的散热减少,能量可以更多地用于细胞的修复与生长,所以说皮毛生肾;肺脏与鼻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鼻。它在天就与六气中的燥气对应,在地就与五行中的金对应;在人体就和皮毛对应;在脏腑就和身体的肺脏对应;在颜色方面就和白色对应;在韵律方面就和商音对应;在发声方面就和五声方面的哭对应;在疾病症状方面便是咳嗽;在孔窍方面就和鼻对应;在滋味方面就和五味中的辛味对应;在情志方面就和忧虑对应。过分的忧虑会伤害肺气;喜可以抑制忧;热气能够伤害皮毛,寒气能够抑制热气,过分食用辛味的东西会伤害皮毛,苦味可以制约辛味。(对应可以理解为某物对身体的能量状态的影响是一致的)

五脏和九窍中的五窍的对应关系,按照帖子“经脉何以能决生死处百病”中的叙述就容易理解,这需要解剖学的支持。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和冬季类似,长期寒冷,故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够生水(高山因为天气寒冷而水丰富),水气能够资助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脏,肾可以资助骨髓(天气寒冷则人体的血液内收,更多的营养可用于骨髓的修复与生长),骨髓又可以资助肝脏(骨髓造血,故骨髓功能强则血强,血多则滋养肝脏,因为肝藏血),肾脏与耳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肾主耳。它在天的表现为六气中的寒,在地就和五行的水对应,在人体就和人体的骨髓对应,在脏腑就和人体的肾脏对应;在颜色就和黑色对应;在韵律方面就和羽音对应;在发声方面就和五声中的呻对应;在疾病症状方面就和战栗颤抖对应;在孔窍方面就和耳对应;在滋味方面就和五味中的咸味对应;在情志方面就和恐对应。过分恐惧会伤害肾脏,思虑可以制约恐惧;寒气能够伤害血脉,(寒使血脉凝滞),燥气可以制约寒气(应该是热胜寒),咸味也能够伤血,甘味能够制约咸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所以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位阴,万物可以根据天地来判断上下;气属阳,血属阴,男和女可以根据血气来区别阴阳。东南为左,西北为右,左和右是阴阳上升和下降的道路,(东南方气温高属阳,气流往上走;西北气温低属阴,空气密度大,空气往下沉,故东南方为阳的上升通道,而西北方为阴的下降通道)。水为阴,火为阳,可见东西类似水火就很容易看出他们属阴还是属阳,可以窥出端倪。阴阳是一切生命的根源(世界的一切生命归根结底就是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过程,这里的阴阳可以理解为四季的气候变化。由于祖先是用阴阳来解释世界的,所以对于祖先的阴阳的理解有时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有些费解。“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能也”,也说明阴阳不是所谓的对立统一)(这里解释不是本意,要参见五运行大论篇)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阴静而居内,为阳所镇守;阳动而居外,为阴所驱使。(生命要存在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温度,要靠对外辐射能量才行,也可以说靠能量来守卫;人体保持体温,进行生命活动都要靠能量驱动,生物体的能量从哪里来,是要靠体内分解化学物质而产生能量,是靠物质使然,所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黄帝问道:那么在医学领域里,如何来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呢?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岐伯答道:阳气偏盛,则身体发热,腠理闭塞,气粗而喘,甚至呼吸时前俯后仰。如果阳热太过而耗伤阴津,那么会导致汗不得出而发热厉害,齿干唇燥,如果再有心烦闷乱,腹满的症状,是危证。此类病人在冬季由于自然的制约,阳气还不甚厉害,或许还能支持,到了夏天天气炎热,身体阳气更加旺盛就十分危险了。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阴气偏盛则身冷汗出,感觉全身发冷,常常恶寒战栗,身体寒气重可使血脉逆行,血脉逆行就可出现腹满的危证,此类人在夏天由于自然的阳气偏盛,还可以坚持,到了冬天自然也是阴气偏盛,重阴病人可能熬不过冬天。这就是阴阳偏盛各自导致的基本病理变化和他们临床的主要表现。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黄帝问道:那么怎样来调和阴阳,使他们不至于出现偏盛偏衰呢?岐伯回答道:懂得七损八益房中术的人,则人身的营养可以调节,如果不懂得这个养生方法,就会使阴阳失去协调导致过早的衰老。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年龄才到四十,而阴气的功能已经只有强盛时的一半了,(阴气的功能指细胞修复、生长的功能)起居动作已显得衰老了。年龄到了五十,就身体笨重腿脚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了。年龄才到六十,阴的功能就基本不行了,阳气大衰,九窍的功能大为减退,下虚上实,眼泪鼻涕也会经常不知不觉地流出来。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所以说:懂得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摄的人,就身体提前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却出现强弱两者不同的情况。聪明的人注意与天地阴阳之气一致,能够敏感地抓住共同点,善于联想类比;而愚蠢的人只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与天地的阴阳之气同步。所以愚蠢的人常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则正气旺盛,耳聪目明、体力充沛。即使年龄已经是老年了,但身体状况和壮年人一样;而壮年人就更加强健了。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所以懂得养生的高人不过分强迫自己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能够顺应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的快乐,清心寡欲,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处于没有压力的状态,因而可以长寿,尽享天年,这就是圣人养生的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我国)西北地区天气比东南方寒凉,阴气偏盛,所以西北方属阴,人由于受天地的感应,人右边的耳目不如左边的耳目耳聪目明。(我国)东南方地势低,气温偏热,因而东南方属阳,人受天地的感应,人左边的手足就不如右边的强健灵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答道:东方属阳,人面南而立,左边为东方,所以左侧也属阳,前面我们讲到阴阳的路径是左边上升而右边下降,人体的阴阳路径也是左边升右边下降,人受自然的影响,自然和人体正正相加,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相对而言,人体左侧的下部则精气较虚,所以人体左侧的耳目较右侧聪明,而腿脚不如右边的灵活。西方属阴,阴性下降,人体的阴阳路径也是左边升右边下降,因而在右边是阴气重叠于人体下部,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是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较虚。所以人体右侧的耳目不如左侧的聪明,但右侧的手脚要比左边的灵巧。因此,如果同样受到外邪的侵袭,如果在上部右侧的病情要严重,在下部是左侧的病情要严重。天地的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总会有偏盛与偏弱的地方。同样,人体的左右两侧,也有上下左右的阴阳盛虚的区别,所以邪气能够乘虚而入,停留在虚弱的地方而成为疾病。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所以宇宙有无形的精气(能量)充满着,地面上处处具有生命,由于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作用,才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风、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天地的阴阳(这里阴阳可以理解气候的变化)相互作用才产生了地球上的万物。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无形而轻清的阳气上升于天,有形而沉重的阴气下降于地,天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运动或者相对静止,都是由于阴阳变化所致。正是阴阳的升降沉浮才有了万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并且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由于自然界能量的规律变化,导致水蒸发为水蒸气而上升,水蒸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下降为雨,这就是天地之动静变化,是由自然规律决定,古人认为自然规律是由神明决定,所以才有神明为之纲纪。生长收藏是四季对万物的影响万物为适应自然而做的自我调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聪明人,才能做到在上部,仿效天气的轻清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仿效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部仿效人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头要冷?脚要热?心要平?气要通为养生原则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天地的各种现象与人体各脏腑经络之气相感应,天空的轻清之气与肺脏相通,地气与咽部相通,风气与肝脏相同,雷霆为火气与心脏相通;饮食的水谷之气与脾脏相通;雨气与肾脏相通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人体中三阴、三阳六条经脉运行的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而肠胃就犹如大海,容纳百川之水,耳、目、口、鼻、和前后二阴上下九窍为水气流通的通道。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若以天地阴阳来类比人体,则人身阳气所化之汗,犹如天之降雨;人体中的阳气,好像天地间的疾风,来去迅速,流动不止;人怒气爆发就如同天之雷霆;人体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水被蒸发一样,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因此,调养身体,如果不效法天地间阴阳的变化规律,不懂得天有八个不同的节气变换,不同的地域阴阳分布不同,那么就容易发生疾病了。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邪气侵犯人体,就如同暴风骤雨,不仅随时会引起疾病,而且病情常常很快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在邪气刚侵入皮毛时就及时治疗;医术稍差一些的医生,要到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知道而后予以治疗;医术再差一些的医生要到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知道予以治疗;医术再差一些的医生要到病邪入侵到六腑的时候才知道予以治疗;医术再差一些的医生要到病邪入侵到五脏的时候才知道予以治疗。等到病邪侵入到五脏的时候才知道治疗,这时候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治愈的希望只有一半了。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所以风寒燥湿署五邪侵犯人体从皮毛由浅入深可深入五脏,作为医生在早期就要及时治疗。饮食寒热调配不当可以伤害到六腑;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潮湿之气侵犯人体多伤害到人体皮肉和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针刺治疗的医生,知道:病在阳经时针刺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病在阴经时就针刺阳经,从而引出阴经的邪气,病在左则治于右,病在右则在左边治疗。根据正常人的生理状况来衡量病人的病理情况,从外表出现的症状去了解内部的病理变化。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分析病情是邪气太过的实证还是正气不足的虚症。即时病情轻微也知道病邪所在,如果能够这样诊断疾病,就不会发生错误。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无论是观察病人的颜色变化,还是为病人诊脉,首先要分辨是病在阴还是在阳,在分析颜色时要辨明是光泽明亮还是晦暗枯槁,通过观察脸部颜色变化及具体部位,而得知病变所在的脏腑;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所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痛苦所在,诊察四时的色脉是否正常,就可以知道疾病主要原因是什么,按病人的尺寸脉象,了解脉象的沉浮滑涩而知道起宾的原因。这样在治疗上就不会有失误,但是根本原因诊断上没有错误的原因。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所以说:一般来说,在病初起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愈;如果病邪很盛,尤其是周期性发作的疾病,要等到症状开始缓解,邪气开始消退的时候再进行针刺。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如果病邪的性质是轻清的,轻者附于表,附于上,可以用扬散的方法治疗;如果病邪的性质是重浊的,重者沉于里,沉于下,可以用逐步削减的方法治疗;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身体正气衰弱的,应该用补益的方法治疗,以使正气旺盛起来;阴精不足者(身体衰弱、怕冷、易感冒者)可以用温性药来补气;精虚血少的应该用厚味的药物来滋补。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根据邪气所在部位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若邪气在上部,可以用吐法使邪气从上部排出,邪气在下部的可以用泻法、利法使他从二便派出;邪气在中部胀满的,可用辛开苦降的方法,使之消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如果邪气停留在体表部位,可用药物汤液洗浴的方法来驱除它,若邪气侵犯皮毛,可以用汗法来发散它;若起病急暴,邪气很盛,应该使用抑制的方法;病属于实证的,邪气在表的宜用发散的方法,病在里的宜用泻下的方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总之,治疗疾病必须详细审察疾病是属阴还是属阳,分别采用滋补法和攻泻法。病在阳的就治疗其阴,病在阴的就治疗其阳。平定气血,使他们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凡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的宜用导引法治疗。(气虚,产生能量不够。气往往指能量等看不见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