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笔记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生气通天论大意前面已经写过一小部分。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的生命和天息息相关,生命长短的根本在于阴阳。学习中西就是以阴阳思想为根本。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地自然之气和万物及人身的各个器官相通。这是治病的基础,汤药为什么能起到作用,就是因为这些都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阴阳之道生化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体现为天地人三气。人经常违背五行和三气的运行,就容易被邪气所伤,从而伤及生命根本。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看黄帝内经文本本身,我就觉得古人真是不可思议,竟然把我们的身体理解的这么透彻。把天地人之间的影响阐述的很详细,我觉得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说修身、做工夫,通过中医对身体的理解,更容易得其精髓。我想做一个业余中医,能够给自己及身边的人一些帮助。那就从学习《黄帝内经》开始。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我们人与天地气息息息相通,天气清爽明净,人的心情也能平和安定,这个时候我们顺应这种天气,体内阳气就能稳固充实,所以即便有贼风邪气侵扰,也不会侵害身体。这个因时之序很重要,顺应时节的变化,从而调节自己的身体。

从阴阳角度看一个人的身体,体内的阳气不仅仅使腠理密实,从而使外邪难以入侵这么简单。阴阳不仅仅使内外的关系,还有动静的关系,人身体表现的那种活力,精神头是不是阳气的作用?这是我的读书笔记,以及思考笔记,在每个段落之间,都可形成思考的空间,疑问就从这一个个空间里生起,生生而不息。在这里探究,成长。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一地适应自然四季之气,而通达神妙的阴阳之道。如果违背了这些道理,就会使得内在的九窍阻塞不通,外在的肌肤腠理就会拥堵不开,从而使得卫气消散而失去防卫,这样内忧导致外患,人体的正气就会严重削弱。

圣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养生所要达到的状态。在黄帝内经里,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我们真正明理而修真,是可以达到的一种生命状态。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体与阳气,就如同天和太阳的关系。如果丧失了阳气的本来作用,就会减寿而不能发挥阳气的作用。天上有太阳整个天下就光明,人体有阳气就能蓬勃有活力,就能抵御外邪。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人体如果受到寒邪的侵扰,阳气就像门轴一样受到束缚而不能卫外,人的起居就会容易惊扰,不安,神气也会因为浮躁不定而外泄。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如果受到暑气的侵扰,就出大量出汗,从而内心烦乱发声喘促,口渴,平静时多言多语,身体燥热,犹如燃烧的炭火,这种情况,汗出后就会消除。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人体受到湿气的侵扰,头就像被布裹得紧紧的,如果湿热不能去除的话,就会使得大筋萎缩变短,使小筋松弛变长。萎缩变短就会造成抽筋,松弛变长就会造成萎弱无力。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如果被风邪入侵,导致气虚,发生肿病,表现为四肢交替浮肿,阳气就容易在这个过程里衰竭了。

这个因字,就是致病之因,也是探究之因,我们从这个“因”探究疾病的缘起。学医就是学习做一个侦探,侦查病情,推理病机,然后做出判断。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现在其实有点理解,为什么实战派搞中医的不大看得起搞中医理论研究的,关键点就在于“人命关天”,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行为,这是关乎他人健康、生死的大问题。所以在我这里只能是《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仅此而已。发出去,也是我个人的读书治学生活,这种生活也是极为严肃认真的。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过度劳累就容易亢奋,从而导致阴精亏损。这种如果总是发生,到了夏天,人就容易发生“煎厥”之病,发病时眼睛模糊昏暗不能看清东西,耳朵闭塞而听不到东西,阳气如同溃堤一样无法固守了,这个过程来得很快,没法阻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人体的阳气,在大怒的时候,就会发生逆乱,导致血气隔绝,进而使得人体的血脉郁结在人体的上部,就会出现气逆昏厥的病。如果再伤到筋脉,就会发生病,身体不能自如支配了。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衰竭后,如果身体只有半边有汗,就会发生偏瘫。如果出汗的时候受到湿邪的侵袭,就会长痱子。吃的太过于精细油腻,人体就不容易消化排出,身体会生疮,这样身体更容易受到其他侵扰。劳动后出汗被风邪侵扰,邪气就会侵入皮肤,而出现粉刺,日子就了郁结而生痔疮。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人体的阳气,冲和体内,就可以滋养神气,其蕴含的柔和之性,能够滋养筋脉。皮肤腠理的毛孔的开闭失去了常规,寒气就容易乘机进入体内,从而造成佝偻病。寒气如果深入经脉,就会导致瘘疮。如果停留在腠理之间,就会从腧穴侵入体内并可能影响到内脏,进一步就会使人产生做事畏惧,容易受惊。如果导致营气阻塞在腠理,就会发生痈肿之病。如果虚汗没有出尽,身体本来就虚弱,有遭受到风邪,腧穴就会因此而阻塞不同,从而导致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所以风邪是百病的根源,如果人体阳气冲和,腠理就紧实,虽然有大风大毒,不能侵扰人体,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保养身体。

一个有觉知的人,对周辺环境,时节,情绪,氛围的变化是很敏锐的。这种感,儒家叫“仁能感通”,我们静坐也就是清晰呈现这种感,能感的能力强了,我们就能明白风的无处不在,也就明白潜在病的无处不在。所以做人是要“戒慎恐惧”。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病邪在人体停留太久的话,就会向内发展,而导致山下丕隔不通,丕卦之象,就是良医也治不好这病。所以说,阳气过量的话也会让人病死。阳气积蓄过多,气机壅塞,这个时候适宜疏散,如果治疗不当,就会导致阳气衰败而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阳气在白天的时候主要作用在腠理,用来抵御外邪。每天太阳升起,人体的阳气也生,中午的时候,阳气最盛,到了黄昏,人体的阳气也就衰弱了,皮肤腠理毛孔也就关闭了。所以到了傍晚,该收工就收工,别忙活了,不要让身体接触到大雾和露水,如果违反了三时气的运行规律,身体就会衰弱。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岐伯说:阴气的作用在于藏精气而化阳气,阳气的作用,在于护卫人体而使肤腠密实。阴虚而不能平制阳气,则脉象弱且急迫,如果这个时候阳邪再入侵,那就容易产生狂病。如果阳气不能平制阳气,则五脏之气就会散乱交争,九窍就不通畅。所以呢,圣人特别注意调适阴阳,筋脉柔顺,骨髓坚固,气血通畅。如果大家都能像圣人这样,身体内外调和,邪气就不能侵犯,耳聪目明,元气饱满而不衰竭。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风邪客居人体从而伤害元气,精血就会亏损,这是风邪伤了肝脏的缘故。这个时候你吃得饱饱的,筋脉就会因为肠胃饱满而受到损伤,从而便下脓血,容易形成痔疮。如果饮酒过度,就会造成气逆,这个时候用力太过特别是房事,肾气就会造成损伤,脊椎骨可能造成损伤。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阴阳变化的关键,在于阴气能够藏精血,阳气能够护卫于外,阴阳如果不和谐,就像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我们因时调节阴阳和谐,这是圣人养生的法度。如果阳气过于强盛,导致阴气不能很好地藏精血,阴气也会因得不到补充而衰竭。只有阴阳平衡致密,人的精神才旺盛,阴阳相互间没有配合,人体的精神衰微,精血衰竭。

身体燥热,就是不能退藏于密。心也一样,浮躁了,就不能藏。阴平阳秘,是中医的追求,阴阳平衡且稳定。但是这种状态也只是一种时中的状态,在因时而变。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人体感受到风霜雨露的侵袭,,就容易导致或冷或热的病变。所以春天受到风邪,邪气在体内停留,就容易拉肚子。如果夏天被暑气所伤的话,到了秋天就容易生疟疾。秋天被湿气侵袭,气上逆就容易咳嗽,进而导致痿厥之病。冬天被寒气所伤,春天一定会发温热之病。我们可以看到,四季的变化,都能够伤害五脏的。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人体阴精化生的来源,主要在于饮食五味。而藏阴的五脏,也会被五味所伤。吃的过于酸的话,滋养肝气就会太过,脾气就会衰竭;吃的过于咸的话,大的骨骼就会损伤,从而使得肌肉萎缩,心气就受到抑制而无力;吃的过于苦的话,心跳加速,胸口闷,面色发黑,肾气失去平衡;吃的过于甜的话,脾气就会受到损伤,运化能力不强,胃气就虚弱导致胃胀满;吃了太多辣的,筋脉就松弛,精神也会损伤,而衰弛。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所以,要谨慎地饮食,骨骼坚正筋脉柔韧,气血通畅,肤腠紧密,这样的话身体各部分都会得到精血的滋养。精神地按照这个方法生活,就能长命百岁,享尽天年。

译文基本参照张登本和孙理军主编的《黄帝内经全译全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