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下)

 茂林之家 2022-06-05 发布于湖南

人们都说“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将”。而北宋所有著名宰相之中,最为出名的那一位,就是被后世朱熹评价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一般我们会说他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不过这远远不能覆盖他的丰功伟业。所以我还想为他增加几个头衔:教育家、军·事家、改革家、慈善家。

前面已经介绍了范仲淹教育家、ZZ家、军事家以及改革家的事迹,详情请见:

我们继续介绍他在其他领域的丰功伟业


慈善家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六十一岁的范仲淹已经年过花甲,开始考虑要告老还乡的事情。亲戚们纷纷劝他买地养老,却被他严词拒绝。

接着他宣布捐出一生的全部积蓄,在自己的家乡苏州购置千余亩田地,创立范氏义庄义田,来接济穷困的范氏族人,并资助范氏子弟上学。

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私人慈善事业的先河。

此后近千年,范氏义庄延绵不绝,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1910年左右),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范氏子弟,也在近千年的时光里生生不息,成为一方大族。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下)

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做慈善。在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四十六岁出任苏州知州时,就买下了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家府的南园旧址,拟作私宅。当时就有风·水先生向范仲淹贺喜道:“这是块贵地,以后您家里必定世代公卿,富贵荣华”。(公若卜筑于此,当踵生公卿。

范仲淹听了,回答道:我一家得到富贵,又怎如让天下之人都能够在这里受教育,这样他们的富贵就会无穷无尽。(“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

于是他毅然决定将已购买的钱氏南园捐献修建府学,并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胡瑗来掌教,自己也亲自在书院讲学。由于办学有方,苏州府学文庙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效仿的楷模。

而正如风·水先生所说的,这块宝地陆续出了不少富贵之人。由宋代一直到清代,苏州共出了43个状元,其中20位状元就读于苏州文庙,苏州文庙也成为中国出状元最多的文庙,并有着“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

经济、管理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不仅有才华,还具有极为超前的经济与管理思维。

前面我们说到范氏义庄,如果我们看下它的运转方式,就会大吃一惊。

首先义庄的主要资产是由范氏族人来捐赠,资产的所有权归义庄。

另外,由族人中选出独立的管理人来负责实际的运营,管理人凭业绩的好坏获得报酬,而族人对管理人又有监督的权力。

这有什么特别的吗?

放在今天,它并不特别。

因为这基本就是现代信托基金会的运作方式。

管理的人,现在我们叫做职业经理人。而制定规则、监督管理的那些族人,我们现在叫董事会。

虽然义庄的管理的方式可能是在之后的岁月中陆续完善的,但范仲淹在近千年以前就想明白资产要与管理分割的运营方式,不得不说慧眼独具。

当然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他的思维。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还是在范仲淹61岁,在杭州任上的时候。那年恰逢百年难遇的旱灾,老百姓的庄稼颗粒无收,饿死的人很多。按历史的记载,叫:吴中大饥,殍(piǎo)殣(jìn)枕路。就是说饿死的尸体铺满了道路。

结果身为地方父母的范仲淹,不着急赈灾,却成天和幕僚们在湖上寻欢作乐。还下令让城中各个地方大兴土木。监察官们一下子急了,说你不搞赈灾也就算了,还大兴土木损伤民力,还有良心吗?(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不过具有现代经济学思维的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种方法叫做“以工代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拉动经济。

虽然在当代我们对这种方法还有争议,但是放在1000年前的宋代,这是了不起的超前思维。也是强有力的赈灾行为。

当然事后的结果也让监察官们大吃一惊。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意思是说,(这样的饥荒下)浙江只有杭州一点事情没有,老百姓也没有流离迁徙,这些都是范仲淹的恩惠。

(事载《梦溪笔谈》与《鹤林玉露》)

故事的尾声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并在皇祐四年(1052年),他六十四岁那年,朝廷下令让他去青州(山东省青州市)任知州,但因为病重,他想就近担任颍州(安徽省阜阳市)知州。可半路刚到徐州的时候,就病重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范仲淹病逝后,仁宗更是哀悼了许久,又派遣使者慰问他的家人。

下葬之后,仁宗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需要说明的是,“文正”是对人臣的极致、极美赞誉,皇帝一般不轻易给人,在宋代得到“文正”谥号的仅有范仲淹、司马光等九人。

按说我们的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虽然很想引用《宋史》对范仲淹的称赞来再次证明他的崇高地位。不过我忽然想起范仲淹,这时候可能应该称为“范文正公”,还有一首垂名文学史上的词,应该可以更为真实地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范仲淹在对抗西夏的前线延州所做的。

燕然是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未勒是说还没有勒碑刻铭纪念功勋。也因此没有办法回家。

面对塞外的风景,他的心里面想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承受苦难的将军士兵何时才能回家。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没错,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改革家、慈善家、经济学家这一系列家。

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正直而慈悲的人,从年轻时一直做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人们也都一直把他记在心上。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宋史·范仲淹传》

即是街头巷里的人,也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死的时候,四方听闻的人都为他叹息。他所为政的邠、庆两州还有下属的羌族,都为他立祠画像来供奉。他过世后,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哀悼父亲那样为他哭泣,斋戒了三天才离开。

为人当如范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