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训医案

 一个大树 2022-06-05 发布于山东

训,别号子兰,湖南省常德县人。20世纪70年代前于台北市开设光华医院;自任院长。嗣后赴欧美大溪地、纽约、拍林以及巴黎大学讲授中医针灸学和《易经》有年。后回台湾居住,为减除院务与管理行政的烦劳,特改设朱训国医诊所,专任诊务及讲授易学。

朱氏少年喜好道学、中医学和《易经》。故走访我国长江和大河南北,居住云贵川陕以及东北各地有年。所从众多硕学,交往尽午城义士,门人有中外人士,遍处国内外,名人极多。

他曾于国内外讲学,阅历广阔,对我国医籍各家都有研究,但对医学独崇《伤寒论》与针灸学,认为自仲景立论始有理、法、诊、方、药并述,以及针灸配合,疗效快捷,有益临证。所以他对此研究特有心得。朱氏复依据易理以证医理,给仲景立论的理、法、诊、脉、方药有漏简和有疑义未说明的,以及关于针灸、脉理的述说、灵龟八法、子午流注、世俗习用讹混而不知的,皆据易理校正。故其临证多效验,诊务忙碌。

朱氏对易学的研究,受仲景《伤寒论》理、法、诊、方、药、脉理、针灸合为一体论述的启示,所以他研究《易经》要总合医、命卦、地理、气象、中外天文学、哲理等。阐述易学的象、理、数,终以数据说为依归,使各家学说归于一。遇某家说法不能归一时,其中必有疑义处,改正出的错处可能是一家,也有是多家,更有的是通家大儒的疏漏。又中国与外国文化思想不同,论易学的人说法往往有出入,朱氏采中西合并研究,惟以理归于一,既可平息争论,更能服人认同。

中华易学会的组成,朱氏是发起人之一,除了诊务和专任该会研究教学、教授外,此数十年中,无日不在研究易医与《易经》。以杖国之年,每天看完病所余下的时间,概为易学制表,撰述忙碌不倦。

生脉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心悸不眠症一例

刘某,女,72岁。

初诊;1990105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失眠十余年。

于十余年前患心悸症,上楼时感胸部气闷,呼吸气不足,经打针、吃药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根治,且渐渐加重,每发作时心悸、心跳加快,需立即停下来休息,等其慢慢缓解方可行动。继之又患失眠,在国外多次经西医检查治疗,诊断为心律不整症,医治效果不佳,间也看中医,用中药针灸治疗,疗效亦不彰。今慕名专程回台求治。

诊查;患者心悸,精神容易兴奋和紧张,易疲劳,容易生气,整夜不眠,面容疲惫,语声低微,呼吸微促,左胸口搏动很大,面有红色,耳赤。舌质红,脉左寸浮滑数,关浮兼弦,寸浮滑微弦,右寸浮微滑数,关浮滑,尺浮滑微弦。

辨证;心肾不交、阴虚火旺。

治法;生脉散加减。

处方;人参6g天冬10g麦冬10g五味子3g远志6g炒枣仁6g甘草15g生熟地黄各15g珍珠母30g夜交藤30g丹参15g

针刺;选心经旺日丁已时开大陵穴,即109日与19日各刺1次,计针2日。

是日服药至第5剂,当晚入睡。为巩固疗效,服药至19日再针大陵1次,心悸、失眠痊愈。

【按语】此证心悸不眠,久经西法治疗不愈,虽亦间服中药,但因量少难以应证。患者自述精神容易兴奋,也容易紧张和疲倦,在兴奋与疲倦之中都不能入睡,此种状态都呈现在浮弦脉象中。要知该病起因,兹依四诊所知,此心悸不眠症,起先为脾阴虚而脾阳旺,因脾胃和心经相交于心下,故脾胃有病,心下动悸、面赤,继之肾水匮乏;而肾阳虚旺,火不潜下而上越,所以耳见赤色。肾合脾不交兼之肝乏水生。肝阳上亢于心,故症在心而见心悸不眠。实为脾、肾、肝虚阳上亢传心作病,而且心气虚太盛,阳不易下潜。是证属气化病,西法难找到形质体病征,惟有用中医四诊法和经络原理可做断证和说明。因脾胃虚阳从经脉中传入心为心悸,用生脉散如人参、二冬、五味、生脉止心悸;用甘草的甘味补脾而泻心,亦可平复心律不整;肾水缺乏。用生地黄壮水;用远志合丹参入心补血宁心;肾水少,致肝心失养,而心肝二经容易兴奋,用珍珠母潜沉心肝二经的浮阳;炒束仁敛肝补阴;夜交藤共诸药以治彻夜不眠症。该证浮阳现上,针大陵得气后要沉针稍待,然后浮针而泻,此法得自真传,否则虽待时而刺,恐难助效。再则,如不服药,单凭针刺亦不能建功,必须药针共济以除病。嘱患者病愈后,当服补益剂百日治其虚劳,不然一旦失于调摄,其证随发。患者欣然,喜诺从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