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尔顿​:蒸汽动力时代的私人货币

 mynotebook 2022-06-0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If the life of Matthew Boulton can teach us anything, surely it is that openness to new ideas, and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a vision, are what move our world forward.'

——M.Whitby, Matthew Boulton: Selling What All The World Desires


Matthew Boulton: Private Currency and Steam Power in British's 18th centuries 

by 何不笑

编:瑞秋的春天

提起博尔顿(Matthew Boulton),人们很容易把他与瓦特联系起来,因为他们二人合伙改良了蒸汽机,而蒸汽动力的普及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这个创业组合也因此青史留名。但是,说到博尔顿的贡献,他对英国货币领域的影响可能同样重要而深远却少有人知。

如今,虽说经济/社会史学家对货币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辩论逻辑,但各方都有一个基本共识——货币是一种社会演化现象,而不是某个机构或个人突然发明的产物。

学者一般认为货币起源于交换(无论这种交换是因为祭祀礼仪还是生活所需),我们可以推测,它很可能是在早期商人群体里逐渐产生出来的。但无论如何,它都肯定不是统治者发明出来的。绝大多数的金属币上都铸印着某个国王、君主的脑袋,但这种图形只是一种宣示,表明强权者想要垄断货币发行的意愿,却并不意味着它真的实现了垄断或统一。

18世纪的英格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纺织业的工业化繁荣,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迁徙到了城镇,成为城市工人,他们不再为原来的土地领主或贵族工作,转而通过一定技术的习得,靠在工厂工作换取工资。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工商业进入快速扩张期,工厂雇主需要向工人支付更多的货币工资,这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硬币短缺。要知道,在自耕农/佃农与领主相对固定的中世纪英国,无论是商品交换的速度、体量,还是地租的兑付方式,其对货币的需求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短缺,但到了工业革命以后,脱离了土地种植而进城务工的新兴阶层,其获取劳动收益的方式只能是货币,原来的实物地租形式不再适用。

在这种短缺局面下,富人可以使用金币(基尼)进行大宗结算,但银币(先令)和铜币(便士、半便士)数量却很少而需求又太多。同时,在这一时期,遥远的东亚有个大清朝,其银币兑金币的汇率比英国要高,具体来说,18世纪前50年,大清朝的金银汇率为1:10左右,而同期英国为1:15~17,巨大的套利空间激励欧洲商人把银币(包括劣质银币)熔化了运往东方,进一步加剧了银币的短缺,银制先令质量不断恶化,而成立仅半个世纪的英国央行在当时又不发行5英镑以下面值的纸钞。

于是,伯明翰、利物浦等地的企业家就没有足够的硬币给工人发工资,他们自身的原材料交易结算也深受影响,而扩张和竞争又如火如荼,怎么办?

伯明翰商人马修·博尔顿此时已经掌握并拥有了一个蒸汽动力的金属加工工厂,名字叫SOHO(见题图),手握最新冲压技术的他看到了铸币的商机,请求国会授权给他,让他来铸造银币来解决问题,但高傲的皇家造币厂拒绝了他——这会挑战他们的铸币垄断地位。后来威尔士有个商人叫托马斯·威廉斯(Thomas Williams),为了说服皇家铸币厂的老爷,提出了改进意见,说他可以在硬币边缘设计加上字母,作为防伪,不会有问题,但老爷们仍然没有理睬。

正经的渠道走不通,只能想其他办法了。博尔顿拥有一个铜矿公司的股份,叫帕瑞斯矿山公司(Parys Mine Company),位于利物浦西面的安格尔西岛(Anglesey),也面临发工资问题。于是,1787年,他索性依靠自家铜矿铸造铜币。不过,博尔顿铸造的并非是与皇家铸币厂铸造的铜便士一样的铜币,而是一种自己设计的代币(token)。博尔顿还根据凯尔特/爱尔兰文化背景,将这种代币命名为“德鲁伊”(Druid),可以与官方发行的便士互换。代币铸造全程采用蒸汽动力,先后共有8台机器同时生产,每台机器每分钟可生产70-84枚。由于采用了新技术,这些铜代币不仅圆度胜过皇家铸币厂,图案设计也更精美、考究、精细,一侧铸有神话传说中的德鲁伊头像,周围环绕着橡树叶,另一面铸着“PMC”3个字母(Parys Mine Company的缩写),硬币边缘还刻有一行字:“可兑付半/一/二便士”。这种早期版本的硬币在工艺上尤其难以伪造的地方是,它外沿凸起的环圈上还有一行铸造精细的文字:“可在伦敦、利物浦或安格尔西按需制作”。

图片

图1 帕瑞斯矿业1791年铸造的铜代币,可兑换半便士

来源:moneta-coins.com

有了这种精美的代币,派瑞斯矿的老板便开始用这种“德鲁伊”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当地店主也开始接受这些便士代币——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私人货币。

博尔顿的代币铸造是当时的佼佼者,甚至有人跑来请他伪造皇家便士,但被他拒绝了。他的客户之中,也包括东印度公司。

前面提到的威廉斯也开展了铸造私人代币业务。比如,斯塔福德郡有个铁匠叫约翰·威尔金森(John Wilkinson),生意红火,越做越大,就也跑来请威廉斯代为铸币,以便给员工支付工资。这些硬币因为是在威尔金森铁厂使用,所以被称为“威利币”。

图片

代币的流行引来其他企业家竞相效仿。我以前曾发过一篇文章,说在充分竞争的货币市场上,是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反过来。这一时期英国的代币就是这样。那些私人订制、铸造的精美代币赶跑了伪币,成为当地一种通行的合法货币,比皇家铸币厂的主权货币还受欢迎,甚至能在遥远的伦敦流通

这掀起了一波巨大的私人铸币浪潮。到1794年,有64名商人首次发行硬币,到了1797年,已有600多吨代币进入流通领域。私人铸币就这样一举解决了零钱短缺的问题。乔治·塞尔津(George Selgin)在《良币》(Good Money)一书中指出,伯明翰的商人实际上是把具有主权货币属性的便士私有化了。他们的硬币较之皇家造币厂有了巨大的进步。新型硬币与皇家造币厂出品的硬币不同,它们没有主权货币的法律保护,也没有垄断特权,不光要权衡铸币的成本-收益,还要寻找雇佣那些最优秀的雕刻师和铸造工程师,以便自家的硬币产品在性价比、精美程度、防伪性能等主要指标上更具有竞争力。而“这种担忧对皇家造币厂旧塔楼那乱糟糟的院子里的官老爷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皇家铸币厂不光拒绝制造更多的硬币以满足经济需求,在技术上也拒绝采用博尔顿等人的现代化工艺。正如Selgin所说:“再也没有更好的例子能说明他们的顽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皇家铸币币厂执迷不悟地一味抵制新技术,就是不肯用螺钉和滚压机替代他们自己的剪刀与铁锤从而让铸币工艺实现机械化。”

到了1797年,马修·博尔顿又进步了——改用蒸汽冲压机铸币,这种技术的采用使得硬币可以冲压出凸边造型,对防伪有更好的改进。凭借这一技术,他终于拿到了皇家的铸币许可,开始铸造真正的便士。到了1804年,他进一步开始铸造银币,其实就是一种回收利用,把西班牙银币融化、重铸成英国的5先令银币。但这一举措唤醒了沉睡的皇家铸币厂,他们终于清醒过来,开始呼吁议会要管一管否则天下大乱之类。最终,皇家铸币厂还是采用了博尔顿的蒸汽冲压技术,通过游说议会,赢回了造币合同并逐渐恢复了垄断地位。

1809~1810年,私人铸币迎来了最后一次高潮:庄稼歉收。此时,英国要想从欧陆进口粮食,就要突破拿破仑的封锁,而且货款还得用金银贵金属货币支付,再加上战争导致的巨额军费开支,英伦三岛很快再次陷入了货币短缺。

再一次,企业家们出手了。这一回,面对危机,除了各种矿业、金属加工业之外,银行家也加入了行动——以及竞争。但英国议会仍然偏暗皇家铸币厂长期以来的垄断经验,于1814年立法禁止私铸代币,结果可想而知。

巨大的货币短缺吸引了大量的伪币、劣币(包括法国过来的)。这一时期,雇主给员工发工资,只能用古老的银行代币、博尔顿铜币,或者德鲁伊和威利币,甚至连法国、西班牙及其伪/劣币都用上了。用Selgin的话说,这是“议会在盲目冲动之下给它们(垄断)开的路。”

博尔顿私人货币的历史表明,在贵金属本位时代,自下而上的货币系统往往比基于垄断特权的、自上而下的货币系统运行得更高效、更有韧性。白芝浩在《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里曾坦言,中央银行之所以演变成了最终贷款人,恰恰是它自身的存在所造成的不稳定性推动的。


Note:

① 钱江,16-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南洋问题研究》,p81—91,1988年第2期。根据论文,英国金银汇率直至18世纪晚期才基本持平,套利空间基本消失。

② Sue Tungate,Matthew Boulton and the SOHO Minit: Copper to Customer,2010. https://etheses./id/eprint/3202/9/Tungate_11_PhD_minusvol2.pdf

③ George Anthony Selgin,Good Money,第五章,p167.  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08.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