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文|芦山总谱世系批注(一)

 苏氏信息平台 2022-06-05 发布于广东

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芦山总谱世系批注


(一)
作者:小草

同安,别称银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位居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中心地带,北与安溪、南安交界,西接长泰,东连翔安区,南面隔同安湾与湖里区相望,西南与集美区毗邻。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县,属南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历属泉州管辖。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置马巷厅(1912年废)。1912年析置思明县,1914年析置金门县。1949年解放后,历属晋江专区(地区)、厦门市。1996年撤县设区。2003年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翔安区管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五个镇。同安区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花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汀溪镇、五显镇。区人民政府驻大同镇。

芦山堂,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城区西北隅葫芦山南麓,为芦山苏氏总祠堂。按《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芦山堂发展史》所称,芦山堂是苏益三子苏光诲出任漳州刺史,被陈洪进计召来同安建大第,子孙世居。六世苏颂在此大第出生。靖康初(1126年),苏携(苏颂六子)归居于此。南宋至元期间府第改建成苏氏祠堂,其后多有废兴。

查嘉庆、民国《同安县志》二书,均未见芦山堂的记载,其建造历史亦存疑问。依据苏象先撰写《魏公谭训家世》的记载,是留从效计召苏光诲离任漳州刺史举族居之晋江,并非陈洪进计召苏光诲定居同安建大第(芦山堂)。也可以说,苏益、苏光诲是泉州晋江人,不是同安人。

《魏公谭训家世》载:六代祖讳光诲,五代末为漳州刺史,性至孝。母夫人年逾八十,旨甘皆亲调。每旦朝节序,召州之官吏士子若祖母,与太夫人年相若者,具酒馔,与太夫人宴游终日,以娱亲心。太夫人有疾,衣不解带,药必亲尝。焚香祷祠,寝食皆废。邻郡闻风向慕。及留从効纳款中朝,檄喻漳州豪杰率数千人拥太守拒之,六代祖初未知适从,既而从効遣将来援,具言司徒忠孝,今将委质上都,必识顺逆之理。六代祖开门纳从効之众,从効复以计召六代祖,举族居之晋江。乾符之乱,吾宗自光之固始迁泉之晋江,同王潮诸族行,曾鲁公之先亦迁焉。今闽人之仕于朝者,多固始族也。

很显然,苏光诲定居同安建大第(芦山堂)之说,纯属谎言。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朱熹建造的苏公(苏颂)祠的历史,编造成芦山堂发展史。

清嘉庆《同安县志》卷十《坛庙》载:苏公祠,在文庙之右。宋绍兴中(1153-1156年),朱子簿同时,始建于教思堂后。历元明孔张诸邑令,俱经重兴改建,皆在明伦堂左之前后。嘉靖初(1522年)祠像芜没。巡按苏信命郡推谭铠,建于今所。国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火灾祠废。雍正九年(1731年)仍复。乾隆间(1736-1795年)重修。

一句话,被芦山堂这样子胡乱纂改历史,真实的苏益、苏颂反而成了谜团。

芦山苏氏派下世表(前九世):

一世益  字世进,又名利用,又名福增。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年)闰七月十五日。年方二十,授山西隰州刺史。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入闽,任泉州都统军使。天福七年(942年),光诲继承都统军使。公告老,卒于乾祐二年(949年),享年九十三岁。娶陈、罗、张三夫人。生子四:光谊,光谓,光诲,光曦。

【小草注】苏益;任隰州刺史;没有历史事实。查郁贤皓著编的《唐剌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并没有苏益的记载;查清康熙《隰州志》也没有苏益任职记述。再说,苏益年方二十,授隰州刺史,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苏益生于856年,没有依据,也存在问题。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太平广记》所载:苏奕是苏诜之孙,苏莱之子。苏诜卒于开元七年(719年),苏莱卒于安史之乱(755-763年)。据此,苏奕大约生活在天宝九年(750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之间。《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所载苏纠、苏晚生、苏益等人的生年均为错误推断。

也就是说,按照苏诜卒年(719年)和苏莱卒年(755-763年)的计算,苏奕的儿子苏纠生年应在790年前后,苏晚生生年应在850年前后,苏益生年应在880年前后。正好四代人每代大约30岁左右,完全符合世系算法,也符合苏益唐末入闽之说。

按《林侯妻苏氏墓志铭》(见2004年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所载,苏益是在破黄巢贼(880-881年)不久去世的,不是族谱所载享寿九十三岁。

二世光谊  苏益长子。另谱。

二世光谓  苏益次子。另谱。

二世光诲  字明教,苏益三子。生于五代龙德二年(922年)正月初二日。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年方二十,继承父职。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与留从效举兵诛叛将黄绍,颇有功,从效委任光诲为漳州刺史。陈洪进忌诲忠勇,计召至同安为大第,密使人往漳州夺其任,遂为同安人。后陈洪进见诲智勇,以次女配之,故光诲是洪进的女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与洪进纳土献漳泉二州归宋,任职屯田。雍熙元年(984年),盗起游洋,光诲夕殪盗首十余人,送首级于州将乔维岳,立军功,宋太宗召赴阙,迁左屯卫将军。卒于咸平五年(1002年),享年八十岁。赠上将军、武陵侯。追赠其父上将军、武安侯。妣陈洪进次女,赠安国夫人。生子八:祐图,祐乾,祐之,祐亨,祐孙,祐文,祐宗,祐元。

【小草注】苏光谊、苏光谓、苏光曦三人,均未见史籍记载。惟苏光诲见于《魏公谭训家世》、乾隆《泉州府志》和民国《同安县志》三书。《宋史》仅一句话:时(947年)从效为泉州散指挥使,与其党王忠顺、董思安及所亲苏光诲相与图议,兴复王氏。再结合《魏公谭训家世》的记载,族谱所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与留从效举兵诛叛将黄绍,颇有功,从效委任光诲为漳州刺史。严重不符。

还有盗起游扬,应该在留从効当政时期,而非雍熙元年。陈洪进纳土,是在北宋建隆四年(963年),不是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按《宋史》卷四八三《漳泉留氏 陈氏》所载: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留从效为泉州刺史,董思安为漳州刺史。保大七年(949年),留从效之兄漳州副史留从愿毒杀董思安,自任刺史直至宋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病逝为止。所以,留从效计召苏光诲离任漳州刺史举族居之晋江,时间应在南唐保大四年之前。

顺便说一下,陈洪进只有五子一女,没有次女嫁苏光诲。独女名陈玑,行十八,建泉州崇福寺。据道光《晋江县志》卷六九《寺观志》载: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

很显然,族谱与历史事实不符。苏光诲的生平事迹,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二世光曦  苏益四子。另谱。

三世祐图  字良谋。苏光诲长子。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二月廿七日,任漳州司马祭酒,迁御史大夫,加封太子太保、代国公。卒于宋乾兴元年(1022年)正月十三日,享年六十六岁。原配张氏,生一子,仲昌。妾白氏,生仲华、仲周。

三世祐乾  字良宇。苏光诲次子。官左侍禁。

三世祐之  字良英。苏光诲三子。官左殿直。

三世祐亨  字良贞。苏光诲四子。官右殿直。

三世祐孙  字良信。苏光诲五子。奉职。

三世祐文  字良章。苏光诲六子。奉职。

三世祐宗  字良敬。苏光诲七子。名臣。

三世祐元  字良春。苏光诲八子。奉职。

【小草注】以上苏光诲八子,有七个未载于史籍,仅苏祐图在《魏公谭训家世》有记载。历次编修的《漳州府志》亦没有他的漳州司马祭酒记载。

四世仲昌  字孔嗣。苏祐图子。生于宋开宝六年(973年)二月十九日。登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科进士,授复州太守,提点荆湖南北两路刑狱,知宜、邵、复三州。卒于嘉祐四年(1059年)。赠太子太师、福国公。原配刘氏,生絃、绅。妾翁氏,生维、经、绎、綑、綖。

【小草注】苏仲昌是特奏名,非进士。按万历《闽书苏绅传》载:仲昌有二子:曰纮,曰绅,先后举进士。其卒年应在庆历三年(1043年)冬,族谱有误。

五世絃  字孔嗣。苏仲昌长子。生于宋淳化二年(991年)。登景祐四年(1037年)丁丑科进士。授京东转运使,历任邵武司。卒于皇祐四年(1052年)九月八日,享年六十二岁。

【小草注】五世絃,府县志记为:苏纮,绅兄。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进士。名字和登第时间,族谱有误,也没有授京东转运使,历任邵武司之记载。

五世绅  字仪甫。苏仲昌次子。生于宋至道二年(996年)五月二十日。登天禧三年(1019年)已未科进士。历宜、复、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迁太常博士,擢尚书祠部员外郎,通判洪州(今南昌),进直史馆修撰,擢知制诰。康定元年(1040年),充辽太后生辰使。庆历元年(1041年),入为翰林院学士,改龙图阁学士,知杨州,复入为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改集贤院修撰,知河阳,徙河中,感疾药误而卒,时庆历四年(1044年)十二月初六日,年仅四十八岁。追赠少师,封魏国公。娶陈从易之女。生四子:颂、袞、棁、衮。

【小草注】依据《东都事略》、《宋史》和《苏魏公文集》、《魏公谭训》等书的记载,苏绅最后几年的行迹是:庆历元年(1041年),出使契丹回来后,升任翰林学士。庆历三年(1043年),迁礼部郎中,又授御史中丞,固辞不拜;七月改任龙图阁学士,出知扬州,因父苏仲昌病重,再辞不赴;冬,父亲病逝,奔丧复州,护柩归闽。庆历四年,服丧守孝寓金陵。庆历五年(1045年)十二月,守孝期满,返京后再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权判尚书省。庆历六年(1046年),以吏部郎中,改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今河南孟县),未行而病,为医者所误,病逝于京师,享年四十八岁。

其准确生卒年应该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庆历六年(1046年),终年四十八岁。端明殿学士李淑撰铭。苏绅是在庆历三年冬,因父病逝,护柩回闽。第二年服丧守孝寓金陵。他在南安九日山姜相峰的题刻,也许能够弥补这一段的历史空白。

清道光《福建通志苏绅传》载:长子颂,自有传;次子衮,庆历六年进士;三子棁。绅在日尝言:颂得吾之学,衮得吾之文,棁得吾之讲说也。

五世维  字持甫。苏仲昌三子。行十九。官监簿。

五世经  字天甫。苏仲昌四子。官大理寺丞。

五世绎  字心甫。苏仲昌五子。《苏魏公文集》有丞相为叔父写的墓志铭。

五世綑  字纯甫。苏仲昌六子。官武翼郎。

五世綖  字永甫。苏仲昌七子。太常寺卿。

【小草注】五世维、经、绎、綑、綖五人,惟苏绎有迹可寻。苏颂撰写的《苏绎墓志铭》载:卒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某月某日,享年七十二岁。以卒年上推,生于景德三年(1006年)。妻刘氏。有三子:苏頍、苏顗、苏頠。

六世颂  字子容。苏绅长子。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廿三日在芦山堂诞生。登庆历二年(1042年)壬辰科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的官。官至宰相。详见《苏颂传》。公以太子太保致仕,居润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二十庚午逝,享年八十二。赠司空。封魏国公。崇宁元年(110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葬丹徒县义理乡乐安亭五州山之东北。元配凌氏,封吴国夫人;继室辛氏,封韩国夫人。公生六子;熹、嘉、駧、诒、京、携。

【小草注】苏颂,字子容。苏绅子。生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寿八十二岁。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进太子太保,赠司空。《东都事略》、《宋史》、《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泉州府志》、《镇江府志》、《晋江县志》、《南安县志》、《同安县志》均有传记。并有墓志存世,载于曾肇《曲阜集》卷四。

籍贯所载不一,《宋史》、《南安县志》均记为泉州南安人。《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载:自同安徙居晋江县治。民国《同安县志》记为泉州同安人。

苏颂出生在广西宜州(今宜山县)。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今人翁福清撰写的《苏颂生平事迹研究》一文。该文载于1986年《宋史研究集刊》第266-304页。

翁福清《苏颂生平事迹研究》载:苏颂一生,历真、仁、英、神、哲、徽六朝。天禧四年(1020年)一岁,生于宜州。《苏颂行状》与《苏颂墓志》俱云苏颂薨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八十二。上推八十一年,为天禧四年。苏绅天禧三年进士及第后,首任宜州推官,本年必在宜州任上,因此苏颂当生于宜州。

乾兴元年(1022年)苏颂三岁,仍在宜州。《苏颂行状》云:公机警夙成,性知礼义。三岁时,魏公(苏绅)为宜州推官,公犹未离怀抱。与人语,出则从官府之称,入则如家人礼。州将日召至其家与语,谓人曰:儿,异人也。

翁福清的宜州说,有《苏颂行状》作依据,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六世棁  字子富。苏绅次子。熙宁三年(1070年)虞部员外郎,应试优,诏召秘阁校理。熙宁五年(1072年)升同知、太常礼院。

六世衮  字子贵。苏绅三子。熙宁二年(1069年)为国子监博士。

【小草注】苏衮,府县志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丙戌科进士。集贤院学士。

六世安上  苏绅四子。以荫入仕,官至大夫。

七世熹  朝请大夫,朝奉郎。居丹阳。有七子:卿、季辅、行俭、长源、士衡、世南、钦说。

【小草注】苏熹妻辛氏有墓志存世,原题《辛夫人墓志铭》,载于黄庭坚《山谷外集》。志载:苏熹,字道宗,苏颂长子。辛夫人卒于熙宁初(1068年前后),时苏熹为汝州襄城县主簿。无子,有二女。葬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主簿之原,祔曾王姑之兆。

笔者曾写了一篇《苏嘉传》探讨了苏象先为何是苏颂长孙这一疑问。长孙,一般理解为长子的第一个儿子。而苏颂长孙应该是苏熹的儿子,不会是苏嘉的儿子苏象先。因为苏嘉只是苏颂的次子。现在《辛夫人墓志铭》给我们解开了谜底,即苏熹没有儿子。所以《苏颂行状》和《苏颂墓志铭》均记苏象先为苏颂的长孙。

族谱所谓苏熹有七子,皆为虚构人物,足见编谱者之荒谬。

七世嘉  字景谟。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为太学博士。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为朝奉郎。有四子:象先,象逸、行冲、平一。

【小草注】苏嘉,字景谟。泉州人,寓金坛。苏颂次子。熙宁初(1068年)入太学,以对策论变法之非,而遭罢。元丰中(1081年),以荫补襄邑丞,改知杭州富阳县,究心民事,为苏轼所知。历太常博士,通判常州。崇宁三年(1104年)入党籍。宣和三年(1121年)致仕。靖康元年(1126年)尽除党籍召用,而苏嘉已失明。建炎三年(1129年)避寇乱,卒于江苏金坛。葬上元乡,去茅山十里。毛友撰写其墓志。事迹见《宋史翼》卷四、《元祐党人传》卷六、《京口耆旧传》卷四。

七世駧  字道升。登元丰四年(1081年)辛酉科进士。知越州剡县。元符元年(1098年)为朝奉郎,国子监丞。有二子:处厚,公绰。

【小草注】苏駉,苏颂三子。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彦榜进士。元丰末(1083-1085年)知越州郯县(今浙江嵊县)。元符元年(1098年)寻为朝奉郎、国子监丞。事迹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六、《剡录》卷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史籍未载子嗣。

七世诒  承议郎。居丹阳。有四子:德舆,馀庆,知古,文瑾。

七世京  字世美。绍圣中(1094-1098年),以文任为奉议郎、雄州防御推官。居丹阳。有三子:伯彦,师德,正伦。

【小草注】苏京,字世美,苏颂五子。绍圣中(1096年),以父任为承务郎,授雄州防御推官,监江宁府税务。学行称于时,与鄒浩、游酢游。曾知丹阳县,有善政,终通判沂州。政和七年(1117年)四月卒于家。葬丹徒县长冈。游酢志其墓。事迹见《道乡集》卷二十七、《宋史翼》卷四、《京口耆旧传》卷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二。

七世携  字季升。生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初二日。通直郎。以文任武军节度使推官,丹阳丞,通判庐州。绍兴九年(1139年)迁为太常少卿,擢刑部侍郎。卒于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初九日,享年七十六岁。赠通义大夫。葬镇江丹阳县长岗之原。留孙咸,在同安照顾祖业。公娶元氏,继娶曾氏,继室复以其妹相敬如宾,三人皆封恭人。有二子:孟容,建宗。

【小草注】苏携,字季升,苏颂六子。有墓志铭存世,原题《故徽猷阁待制致仕苏公墓志铭》,载于汪藻《浮溪集》。按志载:苏携只有一子苏孟容,一孙苏箴。没有“建宗”这个人,亦即族谱虚构人物。据此,广东潮州后陇苏氏不是苏颂真实后裔。

七世颍士  颂出知颍州(1061-1063年),生颍士。颂由颍州召婺州过桐庐江, 因舟覆, 颍士沉于江殁, 年仅十岁。故颂有《漏港滩祭男颍士》文。

八世长卿  熹长子。朝请郎。有一子,延寿。

八世季辅  熹次子。朝散郎。有一子,义。

八世行俭  熹三子。迪功郎。

八世长源  熹四子。知武龙县。有一子,世良。

八世士衡  熹五子。从政郎。有一子,椿。

八世世南  熹六子。迪功郎。有一子,植。

八世钦说  熹七子。迪功郎。有一子,楷。

【小草注】以上苏熹七个儿子,均为族谱虚构人物。

八世象先  嘉长子。字本梅。生于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十六日。登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科进士。历任涪陵主簿,南雄观察推官,知陆州。元符三年(1100年),召任庐州签判。崇宁元年(1102年),仍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六月,调任杭州观察判官。官至朝请大夫。卒于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初一日,享年五十六。娶吴氏。有一子:锡。

【小草注】苏象先,宋元祐六年(1091年)马涓榜进士。历任广东南雄观察推官,江苏溧州监茶场盐官。崇宁元年(1102年)为安徽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官至左朝请大夫。宣和元年(1119年)因病辞职回江苏镇江。靖康元年(1126年),重新整理《魏公谭训》旧稿,凡三百余篇,分为十卷,以见一日未常忘祖训,而谆谆之诲,不可无传也。未及成,不幸病逝,享年61岁。与晁咏之、韩韶、许德之,被誉为维扬(今扬州)四俊。《魏公谭训》后由苏玭定稿,是研究苏颂家世、生平的重要资料。

族谱生卒年错误。按《魏公谭训家世》的记载:象先在镇江卧病,阅五年,当靖康元年(1126年),偶记旧稿,而散失脱落,尚多遗逸。也就是说,谱载苏象先卒于宣和二年,与《谭训》靖康元年还在整理旧稿,显然不符。二者必有一误。因为族谱记载来源不明,可信度不高,笔者更顷向于《谭训》的说法。所以,苏象先于靖康元年病逝比较合理。史籍未载子嗣。

八世象逸  嘉次子。生卒年不详。公徙莆田,后迁仙游。有一子:成。

【小草注】这个八世象逸为族谱虚构人物。按《苏颂行状》和《苏颂墓志铭》所载,苏颂有十九个男孙十三个男女曾孙,没有苏象逸这个人。芦山堂就是依据这个族谱虚构人物,将青礁虎渡族群列为苏颂后裔。

八世行冲  嘉三子。知真州。有七子:棨,矩,杲,隐,榧,楷,采。

【小草注】苏行冲,苏颂孙,谁之子不详。元符末(1100年)官承奉郎,改右宣教郎。绍兴元年(1131年)任丹徒县令。绍兴三年(1133年)知真州。事迹见《嘉定镇江志》卷十五、《隆庆仪真县志》卷五。史籍未载子嗣,未知谁之子。

八世平一  嘉四子。有一子,樾。

【小草注】苏平一,苏颂孙,谁之子不详。

八世处厚  駧长子。字象山。中散大夫。有五子:忠谠,忠言,忠裕,忠规,忠龙。

【小草注】苏处厚,苏颂孙,谁之子不详。元符末(1100年)官承事郎。事迹见《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史籍未载子嗣。

八世公绰  駧次子。临溪县令。有一子,忠文。

八世德舆  诒长子。奉直大夫。有三子:邠,邵,郇。

八世馀庆  诒次子。知漳州。有四子:郁,邴,祁,郯。

八世知古  诒三子。宣教郎。有一子,邰。

八世文瑾  诒四子。朝请大夫。有三子:邦,邳,郛。

八世伯彦  京长子。抚州通判。有七子:辉,炜,烜,炳,照,烨,灿。

【小草注】以上六人为苏颂孙,谁之子不详。

八世师德  京次子。字仁仲。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丞务郎。南渡后,任枢密院计议官,因同僚案件被株连去职。秦桧死,复官,通判建康府,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以奉直大夫致仕。卒于淳熙四年(1177年),享年八十岁。有三子:玭,琏,琢。

【小草注】有墓志铭存世。原题《故中散大夫致仕苏公墓志铭》,载于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按志载:苏师德卒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八月,享年八十岁。以卒年上推,应生于绍圣五年(1098年)。崇宁四年(1105年),以祖恩补假承务郎。绍兴初(1131-1140年),改宣教郎监都进奏院,寻充枢密院计议官。绍兴二十年(1150年)三月,以御史劾奏削籍,编管汀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复官,通判建康府,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乾道八年(1172年),以右奉直大夫致仕。赐服三品,爵为丹徒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淳熙二年(1175年),以庆寿恩迁中散大夫。卒葬会稽县五云乡陶山之原。子三人:苏玭、苏琏(早世)、苏瑑。孙男七人:苏渭、苏溱、苏温、苏汭、苏河、苏濂、苏湜。

八世正伦  京三子。有二子:圭,琰。

八世孟容  携长子。字本桂,号象仑。生于宋元丰八年(1085年)十二月十六日。历任修职郎,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由福建兴化府(府治在莆田县),迁广东潮州任宣教郎。时在宋理宗间(1225-1264年),居潮州北门外。卒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六月初二日,享年七十六岁。原配王氏,继配李氏,再继配叶氏。有三子:茂,箴,咸。

【小草注】苏携独子。按《苏携墓志铭》载:子孟容,右修职郎、两浙路转运司干办公事。孙箴,登仕郎。公卒之五月,孟容奉公葬于镇江府丹阳县长冈之原,以曾恭人祔。藻从公游最久,得公之典刑名理非一,会孟容来速铭,义不得辞。

八世建宗  携次子。字本桥,号象峙。广东惠州府博罗县正堂,子孙居博罗。

【小草注】族谱虚构人物。

九世茂  孟容长子。号鲁詹。随父居潮州。有一子,潽。

九世箴  孟容次子。福建提干。有三子:游,泳,汉。

九世咸  孟容三子。字志虚。生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七月二十日。任迪功郎,福建提干。父兄均随曾祖父移居润州,独公留在同安承管先人祖墓产业。卒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五月初三日,享年四十九岁。葬同安南门外九曜山。妣谢氏、马氏。有五子:渊,浩,瀛,津,江。

【小草注】苏茂、苏咸二人,均为族谱虚构人物。据说,芦山世系是从广东后陇保存的旧谱找出来的。问题是,编谱者没有见过《苏携墓志铭》,不知道苏携只有一子一男孙,没有建宗、茂、咸这三个人。可以说,芦山堂苏氏包括广东后陇苏氏在内,都不是苏颂后代真实族群。

以上是同安芦山苏氏主要世系,录自1994年《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2012年《新编苏氏总族谱芦山苏氏》一章,还划分为:长房嫡系德化石城脈衍,仲房莆阳脈衍,三房同安永丰脈衍,京口苏氏脈衍,潮州苏氏脈衍,苏许连周脈衍,青礁苏氏脈衍,经公派,绎公派,缄公派,等等。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广西、安徼、江苏、湖北、湖南、云南、海南、天津、四川等地,台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国,现约有二百多万人。

芦山总谱,是由各地族谱拼凑而成,各种谱牒通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故笔者在世系里作了一些批注。苏颂家族现存墓志计十一件,即:《苏绎墓志铭》、《苏颂长妹墓志铭》、《苏颂外祖母墓志铭》、《苏颂墓志铭》、《苏颂行状》、《林侯妻苏氏墓志铭》、《苏熹妻辛氏墓志铭》、《苏携墓志铭》、《苏玭墓志铭》、《苏师德墓志铭》、《苏瑑妻孙氏墓志铭》。依据这些墓志铭的记载,笔者将苏颂家族真实世系排列如下:

一世至五世 益-光诲-祐图-仲昌-绅。

六世颂、衮、棁、袞。

七世熹、嘉、駧、诒、京、携。

八世象先(嘉子)、处厚、徳舆、行冲、季辅、长庆、余庆、彦伯、道孙、简孙、陶孙、伯孙、朝孙、叔孙、镇孙、季孙、公孙、葛孙、师德(京子)、孟容(携子)。

九世煇、炤、忠规、万枢、琏、琢、玭、箴、直孙、赵孙、朱孙、磻孙、房孙。

十世汉、泂、遇、渭、溱、温、汭、河、濂、湜。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