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王嬴政最后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横扫天下兼并了六国,完成了帝国的统一。其中原由,除了秦人的自强不息、厚积薄发,几代秦王的耕耘,还有就是秦惠王的英明决策。 当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蜀国乱了,他抓住了机会——灭蜀,为秦的一统天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说灭蜀是秦国吃到的最大一块馅饼呢?这要从诗仙李白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起。 ![]() 1. 总说蜀道难,到底是难在哪里? 古蜀道被大山分为两段:关中平原—秦岭—汉中,汉中—大巴山—四川盆地。 当时,秦国的核心已转移至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也称八百里秦川。 秦人想要入蜀,首先翻越秦岭。翻越秦岭当时有五条路:祁山道、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和傥骆道;再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到四川。 ![]() 看似有五条道,实际子午道和傥骆道因为太过于狭隘险峻,自古就没有人敢走这两条路。从关中越过秦岭只有祁山道、褒斜道、陈仓道三条路可以走。但祁山道离关中太远,物流过长;褒斜道虽有褒水,但水流湍急很难行船;只有陈仓道是首选。 然而,陈仓道水路的核心地段掌握在苴国手里。苴国虽然弱小,但处的位置很关键,攥着蜀道的核心:葭萌、剑阁。 从汉中入蜀有三条道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荔枝道是唐代为了给杨贵妃运荔枝,经过整修才有的;米仓道它横跨米仓山,这条路比金牛道更难走;最后,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著名的金牛道。 相传,金牛道有趣的来历:秦王为了能够顺利进入蜀国,命人造了五头石牛要送给蜀王,把金子塞在石牛尾巴下面,谎称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以为石牛真的能拉出金子,命人开辟道路,运送石牛。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没想到金子没见到,倒是搬回了石牛,砸了自己的脚。秦国由此入蜀,灭了巴蜀。 ![]() 2. 当时的四川三足鼎立,最强的是老大蜀国,其次是老二巴国,最弱的是苴国老三。 蜀国和巴国一直是宿敌,蜀国和苴国的领导是亲戚关系,苴国是蜀国的小兄弟。小兄弟不甘心一直当老大的跟班,总和老二眉来眼去,老大觉得小兄弟不听招呼,扬言要灭掉老三,收回国土。 老三吓坏了,不愿坐以待毙,跑去找到老二巴国商量,谈合作,要和老大干一仗。但这哥俩掂量了一下自身实力,觉得还不保险,决定找秦国帮忙,和他们一起干掉老大蜀国。 当时,打不打蜀国,秦国国内有两种声音。 秦惠王召开一次议政会,将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各抒己见。 张仪说:“蜀国,蛮荒小邦,地偏物贫,劳命伤财跑大老远,打下来也无利可图。不如攻打韩国,控制住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到时候的周天子肯定吓得献出九鼎,一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来可以兵出中原。” 张仪除了口才好,对军事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一知半解。而他这种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利益,攻蜀国对自己无利,攻韩国有利可图。至于国家利益有没有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无所谓。 张仪演说完之后,一个平时很低调的人说话了,这个人是大将司马错。 司马错说:“秦要想统一天下,首要的是扩张领土、增加财富。蜀国地大物博,很富庶,僻处边疆,是蛮夷番邦,你打它,其他国家不会干预;反之,攻打韩国则必然招致六国的联手抗秦。拿下蜀国,既扩张了领土,又获得到了财富,一举两得。” 因为有山川险阻,有天险帮忙,蜀、巴、苴这三国的日子一直过得挺踏实,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离蜀”,说明四川有多么地悠闲安逸。 原本攻打蜀国是挺难的事,但现在苴国主动求援,天险一旦失守,我们就可以长驱直入,牛刀宰鸡。 老天爷给的机会,千载难逢,不把握老天爷都要责怪。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赶紧地拿桶来接。 秦惠王听后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对众巨说:“必取蜀!” ![]() 3. 秦惠王派遣司马错为大将,从汉中勉县出发,沿金牛道向巴蜀地区开进。当蜀国得知消息后,火速赶到葭萌关阻击秦军。葭萌地处险要,几乎是牢不可破,只要这个地方不失守,那秦国就很难灭蜀。 由于苴国引狼入室,蜀军无险可守,加之蜀军战斗力和秦国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蜀军是临时征集农夫,而秦国是拥有长期实战经验的职业军人,战争一开始蜀军就全线落败。秦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消灭蜀国。 灭蜀后,司马错又捎带脚灭了苴国和巴国。苴国的如意算盘没打成,害人终害已。 秦灭巴蜀三个国家,仅用了一年时间。 秦国取得了蜀国后,任命了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又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发展农业,造福了成都平原。 秦国有了巴蜀这个天下粮仓,源源不断地将粮草从蜀地运到关中,为秦逐鹿中原奠定了经济基础。 此后,秦国又伐楚,不断扩大战果,将巴蜀、汉中、关中连成了一片,形成了秦国对六国居高临下,开启了秦灭六国之势。这些当然都是后话。 ![]() 4. 乔布斯说:“明智的人总是能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秦惠王抓住了这唯一一次灭巴蜀的好机会。 如果秦惠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打韩国、挟天子”,那么,历史也许会改写,统一天下的任务,可能也轮不上赢政来完成。 秦惠王在作决策时也有风险,首先就是苴国会不会使诈?其次是入蜀道路山高水长太过艰险;第三,打不打得下来,打下来能获得多大的利益,未可知。 秦惠王拨开迷雾,抓住了苴国开门的一丝光亮,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说,每一次决策都有风险,都有成本的代价。无论怎么抉择,都无法保证你是最后的大赢家,但只要面临选择,不得不选择时,在考虑你能负担得起的成本前提下,不要错失良机。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个道理。 人这一辈子,最关键的就那几步:上学、工作、成家立业。每一步都面临抉择,我们不仅要学着去分清轻重缓急,还要分得清什么是平庸的机会,什么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没有机会时,人们期盼机会,可当机会来临时,或者有几个机会同时出现时,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了抓住机会的关键所在。如何分辨,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难题,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去修炼的本事。 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就是把握住了人生中几次关键的机会,寻常人如果能把握住了人生中的这几步的好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能更快更便捷。 今天,当你由南向北,从成都开车出剑门关,穿越秦岭时,已经感受不到所谓的“蜀道难”。翻山越岭的险难已成为过去式,现在只需要穿过大巴山和秦岭的一串串的隧道群,就能到达汉中平原,直达八百里秦川。 重走蜀道,是希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历史的故事中去汲取营养,打开眼界,获得生命格局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