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店九看:怎样巡自己的店,怎样看竞争对手的店?(上)

 大老板商道 2022-06-06 发布于广东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巡店就是必修功课。

哪怕现在有一些智能巡店系统,但是对店长或者管理者而言,每天的巡店仍是必修功课。巡自己店,能够从现场看到门店的问题,可以快速进步和提升;巡别人的店, 可以分析竞争对手的现状,知己知彼,是获得一手资料的直接渠道。

然而,巡店不是走过场,不是简单转一圈,巡店有学问。

如何通过看似简单的巡店,看到单店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对手的一举一动中判断其营销策略?

本文从九个角度,教你巡店的学问。

今天我们先讲前4条。

文章图片1

这里的动线,是指顾客动线,即顾客进入门店后的流动路线。

如果将卖场比作一个人,那么客动线就是人的血管,顾客就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客动线设计就是要让顾客在购物中心内顺畅流动,为购物中心各个组成部分提供客源和成单机会。

一般看动线,通常看主通道在哪里、主通道多宽、促销堆位如何设置和陈列、不同品类在动线延伸过程中如何过渡等。

而这里的看动线,是指通过跟随法,看不同类型的顾客走向。

要点在于顾客在不同驻留点的停顿时间,研究SKU布局的合理性、区域摆放的合理性以及视觉疲劳等问题。

文章图片2

所谓跟随法,应该怎么开始呢?

巡自己门店,首先,要对客群进行分类,职业也好,年龄阶段也好,性别也好,都可以。

然后,每次随机选一类顾客中的代表,携带门店布局图,对顾客进行跟随。

从他入店开始,标注出顾客的每个驻留点以及驻留的时间长度,同时记录下顾客在每个副通道中视线对货架商品的扫视过程,比如是否直视,是否偏移视线等,最后画出其行动规矩。

这就算一个顾客动线的记录完成。当记录完不同类型的很多顾客后,一张门店布局图上会有很多条顾客动线,重合的动线就是顾客的主动线。

然后,在不同顾客群的主动线上,设置适用于其类型的商品陈列和促销点,在其长时间驻留点上,陈列重点推荐或者悬挂有针对性的促销提示(POP)。而找出副通道中的视觉疲劳点后,应该在该处改变商品陈列方式,或者调整过渡品种,还可以通过改变促销标记的方式环节视觉疲劳。

巡店,也要经常去看对标品牌的门店。

同样的,采用跟随法看客动线。首先获取该门店的布局图,和巡自己店一样,挑选客户,进行轨迹记录、驻留点、疲劳点等等。然后通过对标品牌在主动线上的陈列设计,在学习其长处,反思其不足,以便在自己店做陈列设计时有针对性地打击。

文章图片3

看陈列看两点:商品陈列的合理性,和不同货品的关联性。

合理性看三点:位置、数量、原则。

位置不是固定的,是随时变化的。随着不同销售季的变化,单品的陈列位置也是不断变化的,决定因素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商铺的定位、该单品的销售弹性周期、销售比弹性等。不是销量好的商品就一定陈列在黄金位置上,举例来说,某款外套卖得好,但是夏季的时候你不可能把它放在黄金位置上陈列吧?陈列的位置体现的是该单品的销售状况和销售弹性。

数量也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库存计算的。首先需要了解某一单品在不同季节的平均销量,再根据支货周期和供应周期计算出一个安全库存和最小支货量,再进行陈列。

原则就很简单了,因店而异,根据店铺的定位,遵守其原则即可。举例而言,你是精品旗舰店,就需要以精品的陈列规则为原则;你是配件快销店,那就要按零售的陈列规则为原则。原则一定要和定位匹配。

文章图片4

关联性则是强调购物逻辑。

距离而言,顾客很少在一条通道走多次,因此,需要在该通道两侧设计有关联或者有过渡的其他商品通道。

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替代品和互补品,所谓商品的关联性就是通过互补品的陈列,激发顾客延伸的购买需求。比如牙刷牙膏会陈列在沐浴液附近,厨具附近是调料;外套附近是配饰,季节主打款附近是季节性单品。

店长可以根据不同品类商品的关联关系制作一张关系表,有逻辑地整理陈列。

文章图片5

你知道为什么别人店里卖同一件商品,价格却比你便宜吗?

比如因为别人家价格低,你会盲目归因,并且对自己家同类货品进行降价促销吗?

大部分人由于刻板印象,一定会只关注对标品牌价格低,然后立刻盲目降价。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别人的价格可以降到这个程度;其次要思考:销量下降和价格较别人高是否直接关联;最后要思考:如果降价,是盲目跟价还是有目的有依据地调价呢?

看价格,不应该看时点价格,应该看时期价格。

不断地定期选择某些敏感商品或特定商品,进行至少3个月的多次价格调整和跟踪,在实施自己价格策略的同时研究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研究价格变动,使用的工具是价格弹性。

文章图片6

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销售额增长幅度超过价格下降幅度,称之为敏感商品,负值越大,越敏感;当价格弹性介乎-1和0之间时,销售额虽然增长,但幅度低于价格下降幅度,称之为不敏感商品;当价格弹性大于0时,价格下降了,销售额反而也下降了,称之为负敏感商品。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用在价格分析上依然有效,当我们将价格降到一定程度后,它的边际效用将趋于0,这时候降价对销售额将不起刺激作用了。负毛利的自杀式降价,另当别论。同样的,我们用价格弹性研究商品的降价空间,也可以用来研究上涨空间,道理是一样的,但本质上有所不同,这时候的负敏感商品,可以适当提高售价。 

在研究自身价格变化的同时,我们还通过不间断地收集竞争对手的档期DM,研究基于竞争对手价格变化的价格弹性。即在价格弹性的公式中,基准期和比较期的价格,用的是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而销售额依然是我们自己的销售额。于是,得出竞争对手价格变化对我们销售额的影响程度。

文章图片7

经过积累,我们就有了足够数据量的敏感数据库。

1. 我们看自己时,能够比较明确地知道哪些商品可以调高售价,哪些商品应该调低售价,调整的幅度应该是多少等。  

2. 我们在促销选品的时候,就有了依据,可以根据促销的目标,选择不同敏感度的商品组合;我们在促销量预估的时候,将相对准确,避免了备货不足或者档期过后大量退货。  

3. 在看对手、直面竞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敌动我不动,或者选择主动出击,避免盲目跟价。  

其实,做了很多价格弹性分析后,我们会发现,竞争对手并非每个商品的降价都会对我们产生销售影响的,这个比例通常不会高过40%。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甚至不超过10%。  

所以,我们的店长们,大可不必每次在竞争对手开始档期的时候,扬着对手的DM,大声地向采购部门叫嚣着:“别人能卖那个价,为啥我们不能?”

或者说如果我们的店长们能够指着某个商品,告诉我们的采购部门:“如果这个产品能够按照这个价格卖,那么我们保证能够实现多少的销售额或者销售量!”

而最终也实现了我们的预言,那么我们将获得越来越多的采购信任和采购支持,那又何来的所谓“营采矛盾”呢?

文章图片8

看自己门店的商品,你怎么看?看别人门店的商品,你想看到什么?

一般的店长们看自己门店的商品,多是看缺货或者看陈列是否符合要求。  

看别人的门店,多是看别人的价格是否比我便宜,或者是看别人有啥新品而我没有。并通常以此作为所谓市场调查的结果,要求相关部门引进新品或者调低售价。  

店长们很少认真剖析:别人比我多的商品是否是我所真正需要的?或者我的商品比别人的多,是否是没必要的?或者我缺少什么商品,别人有没有?  

看商品结构,看的是品类的宽度和深度。

品类的宽度,指的是品类的价格带宽度。即某个品类的单品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差价。 

价格区间=(单品最高价-单品最低价)÷10  

品类宽度太宽,指的是价格带区间大于品类商品的最低价。这时候,我们必须得淘汰最高价或者最低价商品,直至价格带宽度低于最低价。品类宽度太窄,指的是价格带区间虽然低于本类商品最低价,但是由于价格带宽度值太低,导致价格带空白区间太多。这时候,我们就得考虑引进最更高价商品或者最更低价商品,以加宽价格带。  

价格带宽度决定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品类深度了。品类的深度,指的是在不同的价格带区间内的商品的个数。它包括:品牌、规格、包装、功能等。

我们通常应用黄金分割“二八原则”和“双峰图”结构理论来研究品类深度,即在每个价格带区间,我们经营多少个商品是合理。  

这时,我们再来看标杆门店和竞争对手门店的商品结构,就有明确的目的性了,我们可以在别人的门店里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价格带的商品,并有针对性地收集有效的商品信息,找到合理的供应渠道,引进商品。同理,我们也可以研究在各价格带区间的商品的重复性,根据各单品的销售表现,有目的地淘汰相应单品。

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研究竞争对手门店的品类宽度和深度,找到与对手在不同价格带区间的优劣性,避实击虚,以我们的优势产品打击对手弱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