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吃面条

 命馨甘 2022-06-06 发布于江苏

  ■ 周亚定

  前一阵中央八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亲爱的小孩》,浓浓的烟火味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着实吸引眼球。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剧中吃面条的场景特多,这不仅勾起了我的食欲,也勾起了对那些吃面条往事的回忆。

  母亲的手擀面

  少年记忆石上刻,刻着的记忆里有吃面条。

  小时候,我家人多粮少,一家三代七八口人要想填饱肚子真不容易。印象中,一年到头山芋总是餐桌上的“主角”,秋天山芋出土,自留地自产的和生产队分得的山芋有好多筐,入冬前,山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汤山芋、闷山芋、烘山芋轮番前来堵你的嘴。从地里挖出来的山芋一下子是吃不完的,且大冬天不好贮藏,只能将它洗干净刨成丝,在瑟瑟的秋风中和明丽的阳光下晾晒数日后收纳起来,备着做山芋丝饭或山芋丝粥,有时还会将山芋丝磨成山芋粉再做成山芋粉饼子。因小时候山芋吃腻了,如今只要一想起它,依旧会胃部发胀嘴里发酸。

  那时吃上一顿面条觉得很奢侈,吃面条的那份高兴劲不亚于过新年穿新衣服。家里吃面条一般是在父亲回家之时,父亲长期在外做事,差不多个把月回来一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全家人才能共享吃面条这份口福。见父亲回来,母亲便将装在瓮里存放的面粉倒些出来,按照人头和食量先过好秤,算计着做。

  家里吃面条都是母亲一个人忙活,她是个将一分钱掰作两半花的人,不愿将面粉送到街上加工,且以为自己做的手擀面不输轧面机压出来的。母亲心灵手巧,做的手擀面真的很好吃。

  做手擀面是个力气活,母亲用力将面粉揉成光滑结实的面团,再用长长的擀面杖将面团压平卷起,在那张祖上传下来的八仙桌上反复做着推拉动作,然后将擀好的面皮折叠起来,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

  水汽蒸腾,面条下锅,面条和青菜仿佛一对情侣在水中跳着“双人舞”,我蹲在灶台边一副猴急的样子,一边注视着锅里的面条,一边不停地咽着口水。

  天下父母向小儿。我享用第一碗面条成了家中的约定俗成,即使作为“一号人物”的父亲也会让我三分。伴随一股馨香,韧劲十足的面条从口中一不小心滑进喉咙,那感觉好爽。

  那时的面粉是用自家的麦子加工的,虽稍许黑了点,却是地地道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故煮熟的面条特有嚼劲,且越嚼越香,香得让人食欲大增,吃上了就欲罢不能。

  每每赶上家里吃面条,我便放开肚子饱餐一顿,吃得肚子滚圆发胀,走路都直不起腰。母亲见我这般吃相,老说我是“饿煞鬼”出身。

  苏州的阳春面

  那年我离开小村到集镇上读书,在芳桥老街常常能见一五十岁开外、一脸斯文的人端着面条东逛西走,一边走一边撩一边吃。不知此人吃面条为何这般招摇,但擦肩而过扑鼻而来的香味,让我断定这面的味道肯定好,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品尝到用轧面机压出来又从面店里端出来的面条,可惜直到高中毕业也没能如愿,只因囊中羞涩、兜里没钱。

  高考落榜,赋闲在家。一日,苏州的二舅发来电报,说他的丈母娘去世了。经众亲商议,由我和小姨夫前去苏州吊唁。到了苏州,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气息,还有陌生的二舅妈,让人感觉很不习惯。最不习惯的要数一日三餐,虽然吃的是白米饭,可乡下人肚子大,二舅妈用饭盒从厂子食堂打来的那点米饭无法填饱我的肚子,尽管二舅妈一个劲地让我多吃点,可我哪下得了口啊。小姨夫看出了我的尴尬,晚上,他借故去外面逛逛,带着我来到了繁华的观前街,进了一个挂着“阳春面”招牌的面店。

  阳春面,听着如承三阳如沐春风,想必这面条不是一般的好吃。不一会儿,服务员将两碗面条端到我俩面前,面条细长如丝,洁白如雪,面汤暗中泛红,上面撒着的葱花青翠如玉,闻着香郁四溢,吃着韧糯滑爽。一份清香,一份醇鲜,不由得让人感叹,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面条呢?

  那是我这个乡下人第一次吃到的城里人做的面条,整个晚上我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连队的钢丝面

  钢丝面,好多人尤其是苏南一带的人闻所未闻,在“享用”它之前,我也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四十年前的秋天,我应征入伍来到了遥远的北方,在吃了几顿大米饭和馒头之后,连队炊事班不再顾及我们新兵的胃口,窝窝头、发糕、小米饭、高粱米饭等主食从幕后走到前台。江南人喉咙浅,新兵们每次吃着这些粗粮便双眉紧锁,吃,实在难咽;不吃,实在难熬。不久,一道叫做“钢丝面”的主食闪亮登场。钢丝面与其他面条色泽不同,金黄金黄的,它不是放锅里煮的,是平铺在蒸屉里蒸的,上面还撒了些蔬菜什么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面对全新的一道主食,新兵们在老兵面前不再矜持,一拥而上。然而,刚吃一口就发觉特别难吃,没有多少油水,更没有一点肉,却有一股苦味,咬着还特别费劲,吞咽相当困难,起“钢丝面”这么个名字也算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了。原来这钢丝面是用玉米粉轧成的,属于地地道道的粗粮,之所以没放水里煮,是因为一放到水里就会化成糊糊。

  大多数新兵吃了几口就撂下了筷子,连队指导员见此情景来到大伙身边,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怎上训练场?还说当年红军吃着草根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八路军新四军靠小米加步枪打得日本鬼子滚回了老家,解放军同样靠小米加步枪把老蒋赶到了小岛上,志愿军靠一口粗粮一口雪把美军和李承晚的部队打回了三八线。我们要保持人民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眼下先把碗里的钢丝面消灭掉。指导员这么一说,大家只能硬着头皮把碗里的钢丝面硬生生地挤进了食道。我还好,那几个城市兵哪里吃得了这苦,面条是好不容易吃进去了,一行行眼泪却直往下掉。

  时过境迁,如今我再也吃不到老母亲做的手擀面了,再也闻不到原先那道手擀面特有的麦香。岁月如歌,难忘四十年前那碗阳春面的鲜香,也难忘小姨夫的好。时光荏苒,在我的食谱上再也见不到“钢丝面”这道“美食”,但军营生活的点滴滋味仍值得我吮指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