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尼与鹿特丹爱乐乐团音乐会观后感

 新用户9028oLLo 2022-06-06 发布于上海

        昨晚去听了沙尼与鹿特丹爱乐乐团2019上海音乐会的第二场。

2019/6/14 , 20:00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交响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

指挥:拉哈夫·沙尼

钢琴独奏:诺·卡普松

        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三位古典音乐爱好者,小张、周老师、朱老师。约莫估计我们四个人的年龄是60后,70后,80后,90后,不得不感叹古典音乐的奇妙魅力,古典音乐穿透了时间的屏障,把各个年龄层的人串联到一起。

        对于拉哈夫·沙尼,听这场音乐会之前我对他的感受是很一般。之前看过沙尼指挥鹿特丹爱乐乐团,和阿格里奇一起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视频,音响效果很一般,没觉得有多好,然后换了一场佩特连科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和王羽佳一起演奏的同一首曲目,发现好好听,两相比较差距好大。所以这次本来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来上交音乐厅的。

        音乐会实际结果使我对沙尼的印象由抑转扬。沙尼给我留下三点印象:

        第一,指挥动作干练有力。他的活力会传染给听众,不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从昨天我没看到有人睡着可以体现出。

        第二,钢琴和指挥双料高手。这点跟巴伦博伊姆很像,老师的榜样果然是巨大的。

        第三,背谱指挥。从我听过的音乐会当中,背谱指挥的不多。我觉得背谱指挥除了帅气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掌控现场,及时给乐队纠偏。这个道理跟冥想一样,主动关闭人体和外界接触的窗口,释放有限的大脑带宽,能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我自己深有体会,在练习《哈农钢琴练指法》时,闭上眼睛不看谱弹奏,可以很快速,也不会弹错。一旦睁眼看谱或者看手指,就容易出错。所以,我喜欢背谱的指挥。

        这么说来,之前听的沙尼和阿格里奇合作的普三效果不好,不是沙尼水平的问题,这个锅要甩给那场音乐会后负责编辑音轨的这哥们了

        以后只要有机会一定再来听沙尼的音乐会。

上半场的曲目是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35

        对于小提琴独奏诺·卡普松的表现,我感觉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也没有明显的短板。这首乐曲的几个高潮部分的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另外,对于协奏曲,我更加喜欢女性独奏。因为乐队基本是统一色系的服装,大多数情况下是黑色,指挥貌似都是黑色服装,如果是男性独奏,那基本也都是黑色服装。全是黑色给人的感觉比较单调,如果换上女性独奏,服装可以是各种颜色的,就像是一群绿叶中有一朵红花在绽放,这样的画面更符合人类的审美,至少是符合我的审美吧。

男性独奏的场面是这样的

女性独奏的场面是这样的

下半场的曲目是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 op.47

        这首交响曲中,现代钢琴和古钢琴(貌似是吧)作为功能色彩组共同加入到演奏中,并不常见。第一乐章中钢琴奏出的一段低音,营造了一种紧张感,好似电影中大BOSS登场时的感觉,很喜欢。

        不过,除了第一乐章的这段外,其余乐章都感受不到钢琴,存在感好低。倒是竖琴在第二和第三乐章存在感很强。

        这两首曲目我在这场音乐会的预习中介绍过了,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查看。

回顾链接: 沙尼与鹿特丹爱乐乐团音乐会 第二场

        上半场的返场曲是马斯奈的《沉思曲》,由沙尼和卡普松合作完成,旋律舒缓而优美,非常喜欢。

        下半场交响曲结束后,满怀期待沙尼的返场曲,连续鼓了五、六轮掌,鼓掌鼓得我一身汗,结果硬是没给返场曲,这点令我相当失望。

        听旁边的周老师讲,前一天的第一场结束后沙尼送出了两首返场曲,《音乐瞬间》和拨弦波尔卡》,尤其是拨弦波尔卡》受到了周老师极高的评价。

        既然没听到现场,只好听听录音感受一下这首拨弦波尔卡》。

        如果对本场音乐会感兴趣,又没去到现场听的朋友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视频感受下沙尼指挥下鹿特丹爱乐乐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