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后感:上交室内乐——对比的色彩

 新用户9028oLLo 2022-06-06 发布于上海

昨晚去听了上交室内乐系列的第十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对比的色彩。主题的来由是最后一首曲目——巴托克的《对比三重奏》。三位演奏家分别是小提琴演奏家陈家怡,单簧管演奏家戴乐,钢琴演奏家李聪。

自己拍的照片清晰度不够,在此借用上海交响乐团官方微博中的照片。

坦白讲昨晚的音乐会,我的准备是不足的,以前都是写完了音乐会预习,熟悉了曲目的旋律和创作背景后再去现场听的,这次没有,要检讨一下自己。

约瑟夫·霍罗维茨《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的小奏鸣曲》曲风充斥着爵士乐的元素,听感放松,适合这样一个周末+小长假前的夜晚。

听室内乐的一大特点是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室内乐没有交响曲的厚重,没有协奏曲的紧张。

但凡要迎接挑战时,我喜欢听协奏曲,能带给我力量,调整到良好的竞技状态。但凡面对棘手的问题不知如何应对之时,我喜欢听交响曲,能带给我思考,有时能感悟应对策略,或者是调整到一个好的心态。但凡节假日前夕,我喜欢听室内乐,带给我放松,调整到休假的正确姿势。

可能也正是节假日前夕的浓烈氛围,使得现场观众无法很好的约束自己,演奏进行中拍照摄像之人,就像封建王朝中的贪官一般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工作人员的激光笔各角度全方位的扫射,使我误以为进入藏有某个宝物的保险柜,一不小心就会触发警报系统。

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了以前玩过的一款游戏《盟军敢死队2》,要躲开敌军士兵的视野,以防被发现打成筛子。

音乐会下半场上演的巴托克《对比三重奏》创作于1938年。标题中的"对比"二字,一般认为这标题指结构上形成的对比效果——两端较长,而中间像是短小的间奏曲乐章,亦或是乐章间的速度对比。但实际上,巴托克所营造出的音色对比也再清晰不过:第一乐章含有一段单簧管华彩,而末乐章的华彩则由小提琴完成,像是各立门户,遥相呼应着的山峰。

乐曲开始前,我很好奇为什么陈家怡要带两把小提琴上台?为什么戴乐要带两只单簧管上台?这是要为了体现曲目中的“对比”?两位演奏家要呼唤乐器?

来后才知道,巴尔托克意图摆脱小提琴与单簧管的限制,写作出三个人演奏,却需要五种乐器的乐曲。即是以一把普通的小提琴,和一把需要调降琴弦为降E、A、D、升G的小提琴,以及降B调、A调单簧管各一支和钢琴。

下半场戴乐换了一套演出服上台,尽显女性艺术家的魅力,煞是好看。不过裙子分叉甚高,演奏中随着身体的摆动,雪白的腿部肌肤时隐时现,一曲下来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大腿了。。。

文末附上这场音乐会乐曲链接:

约瑟夫·霍罗维茨: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的小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之3

米约:为单簧管、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组曲,作品157b

巴托克:《对比》,Sz 1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