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梁泳敏∣成长的三秘诀:阅读•写作•反思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6-06 发布于广东

成长的三秘诀:阅读·写作·反思

中山市三角小学∣梁泳敏

人人都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好的课堂教学;而我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三件事:阅读、写作和反思。对于我的教学成长来说,历经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2016-2018对工作存在模糊不确定性;2019—2020找到一点点工作的方向感;2021-2022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从我的三个成长阶段来看,2020年是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工作的转折点。那一年的九月是我刚修完产假回去上班的学期,当时的我在想:既然我是一名新手妈妈,也是一位年轻教师,那就要好好地寻找自己工作方面擅长的领域并充分利用身边的时间进行提升,这种想法很迫切也很真实。

2020年12月5日,我有幸地参加了“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培训”。通过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写作的意义。当时的我非常激动地在朋友圈发了这样的一段话:2016年毕业的时候对工作非常茫然,不知所措,但直到今天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写作。自此我与写作组结了缘,并立志要加入这个团队。很快地,写作组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招募第四期培训成员,我毫不犹豫地递交申请,并顺利加入这个大家庭。当得知我加入写作组时,身边的同事都非常疑惑和惊讶,疑惑我为什么要加入这个“要求严苛”、“任务繁多”的团队;惊讶我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写作与实际学科不相干,感觉做了背道而驰的事情。当我问他们:“你知道成长的秘诀吗”?他们摇头,我说成长的秘诀是”阅读+写作+反思=快速成长”。当然,他们是带着半信半疑的眼神看着我。

不知不觉我加入写作组已经差不多一年了,回想起第一次线上动员会的一句话“在写作组1年,要相当于盲目式成长10年,相当于个人式成长5年,相当于其他团队成长3年。”或许你会问真的有这么牛的团队吗?下面我来说说这一年的收获和感想。

一、日常阅读

阅读是获得教育者们经验与观点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提升个人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分别看了五本课程与评价类书籍、一本德育类和一本音乐专业类书籍;它们是崔允漷的《有效教学》《课堂评价》;佐藤学的《走向对话—学习的快乐》《静悄悄的革命》;钟启泉的《课堂的逻辑》;檀传宝的《德育原理》;杨立梅的《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当我统计自己这一年的阅读数量时,我是震惊的。从入职到2021年5月前,毫不夸张地说我的阅读量几乎是“0”。那时偶尔会买一些音乐类的书籍看,但都是虎头蛇尾,没有一本能坚持看完。然而通过这一年的阅读,我开始学会思考教学的成效,记录课堂的反思等。从我的书单来看,你会发现这七本书中大多数是课程类,本专业只占了一本。所以,在下半年的读书计划里,我打算读两本音乐类著作和一些期刊类文章。相比著作来说,期刊类文章能快速地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相关学术理论,能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直接的依据。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课程类、评价类、教育心理学类等相关书籍来充实自身的综合水平。

我认为没有外在的推动力就没有阅读的量。要想阅读达到持续性、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就是“阅读打卡”。阅读打卡是从去年的暑假开始全组试行。写作组将各个成员划分不同的组别,每组大约6-8人,日常的论文研磨和阅读打卡都以小组形式开展。当时我们小组共同制定一个月不少于20次的阅读打卡,正因为这样,我在暑假里顺利完成《有效教学》的整本书阅读。随后,在上班的日子里,我们适量制定一月10—15次的阅读打卡,每次15页以上的阅读页数和一定量的阅读摘录。

二、日常写作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阅读的“数量”上来后,就要想办法转换变为“质量”。教育随笔是组里成员必要完成的“作业”,逢“3”的倍数写读书笔记。我从去年的7月开始写教学随笔,到现在一共完成21篇,其中读书笔记有7篇。相比组里的成员,可能我的教育随笔并不多。但如果与自己相比,我是进步的,因为我是从无到有。在这7篇读书笔记里,我通常会挑选书本的一个理论或观点进行聚焦式编写,如《有效教学》中第三章讲到的一个观点:当代社会背景下消费主义对教育的冲击。读这个章节的时候刚好是2021年暑假期间“双减”政策的出台,所以我借助“双减”的背景,选取“消费主义作为读书笔记的观点进行聚焦写作,并命名为“消费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有效教学》第三章有感,这篇文章被发表到中山教师写作研究组。除读书笔记外,还有日常的教育随笔。随笔一般记录课堂的反思、成效;或者是一些重要的会议、培训等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说,随笔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能量”,为我们的论文提供“证据”。随笔的意义在于记录日常有“启发性的事情”,并为此产生共鸣;当遇上论文写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随笔的素材是那么的实用。

三、日常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习惯写教育反思的教师是睿智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整个过程采取批判性回顾、分析和自查。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自身能力,形成自我判断的过程。我把教学反思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生参与度成的反思,二是教师的教法的反思,三是课堂成效的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很多,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回忆的方式来进行反思,但我却喜欢录制课堂视频的方式来反思。其实日常反思的形式有多种,我们可以根据适合的方式反思,灵活安排。

四、我的想法

在加入写作组前,我是不知道原来写作是有分类型的,如教材解读类、教学设计类、教学反思类、课标理念阐释类等。通过一轮的写作,我大概掌握了6种写作类型。所以我觉得对于新成员来说,6种写作类型是需要掌握的。除外,大多数成员都有参与课题研究或做主持人,我认为如果往后的培训能聚焦一些较热的内容去写和开展一些优秀的课题分享会会更好,这样对于课题的实施和成果的形成也是事半功倍。除外,各个学科还可以统一聚焦一个点去写“深度学习”“大概念”“大单元”“逆向设计”“PBL”等,把一些新的概念吃透、吃好,不造成“营养不良”。

最后希望能再次加入写作组第五期,在成长的道路上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