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明

 天地任逍遥耶 2022-06-06 发布于湖北
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发明了“陀螺仪”、下水管道、金属齿轮、甚至让爱因斯坦都吃惊的“永动机”,古代人民太聪明了,发明这些工具的原理至今仍然用在飞机、导弹、各种机械上。
 
公元1世纪的西汉末年,长安有奇人丁缓,擅长机械器具制造,非普通能工巧匠可比,它发明了铜灯、博山炉、被中香炉和七轮扇,每一件都是精品并且影响到了现代。比如被中香炉就是他的代表作,本意是用来取暖的,没有到其中的原理用在了今天的飞机和导弹上。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很多唐代文物,其中包括2件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薰球,最大的一个直径为12.8厘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枚银薰球。而另外一个就更神奇了,是一个铜制的镂空容器,上下半球用子母扣、合页连接。中间有2个同心圆环,中间是焚香盂,无论如何转,香灰都不会洒落。
 
虽然已过千年,但仍然非常灵巧,让现代人看后都拍案惊绝。这就是古代人取暖的“被中香炉”,因为古代人没有暖气,冬季取暖想了很多办法,那些贵族们就让丁缓造了如此神器。香炉四周的环形支架都能保证香炉呈水平放置,就算炉子翻了火炭也不会倾覆。
 
因为便于携带,在唐朝的贵族圈子内很流行,就像每人都有一个高档手机在圈内很流行。因为炭燃烧会有热量散发,通过铜的热传导作用让古人更加暖和。放入被中可以让被窝暖和并且香气宜人。其实这就是陀螺仪的原理,古人发现要想让一个物体不翻倒,可以用支点悬挂起来。
 
“被中香炉”的香盂就是悬挂在两边有轴孔的内持平环中,在香盂自身重量下,就算晃动也不会倾斜。为了更保险就做了一个更大的外持平环,让香盂的内持平环挂在外持平环上,让2个环的轴孔垂直呈90度夹角。这样内环能防止香盂前后方向倾斜,外环能防止香盂左右方向倾斜,于是无论怎么动,香盂都是与地面平行的,灰就出来了。
 
其他国家造出类似装置的时候,已经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但是我国人只是用在了取暖上,意大利人希·卡丹诺发明的陀螺平衡仪用在了航海上,助推了社会的发展。而近代人们发明的陀螺方向仪、陀螺罗盘、陀螺垂直仪、陀螺稳定器、速率陀螺仪、激光陀螺仪等等,在科学、技术、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图5是叫做“饮水鸟”,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玩具,曾经让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惊叹不已,十分赞赏这种精巧的设计,可以像“永动机”一样不停的低头、抬头,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其实这个玩具主体由玻璃制成,鸟的身体是一根玻璃管,鸟头是一个空心玻璃球,鸟尾是更大一些的玻璃球,里面装有液体。
 
这个玩具的神奇之处是,玩具鸟前面有一杯水,鸟俯下身“喝水”后,身体就会立起来,立一会儿之后就又会俯下身去“喝水”,就这样鸟会不停的点头喝水,乍一看就像永动机一样,怪不得当年就连爱因斯坦都很惊奇这个玩具,其实是一种遵守热力学定律的典型热机。
 
在玻璃管内装的是乙醚,被装在密闭的玻璃管内,因为乙醚容易挥发,在液体表上上是乙醚的饱和气体。在第一次启动的时候,在鸟头的布上滴水,水蒸发时会吸热,这样球内部的乙醚气体因为温度降低而降压。所以头尾球因为压强差,尾部液体会上升到鸟头部位,导致鸟低头喝水。
 
鸟嘴浸到水里时,鸟头被打湿,因为头尾联通,头尾两部分气体混合所以气压差消失。而上升到头部的乙醚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到尾部,因为鸟头还是湿润的,所以重复开头的动作,水蒸发带走热量,导致气压降低,尾部的乙醚液体重新被吸上来,周而复始。
 
其实无论是乙醚还是酒,甚至水,都能让这个玩具不停地运动,用乙醚的原因是观赏性更强,因为它挥发性最厉害。饮水鸟运动次数会更多。聪明的古代人,在没有乙醚的情况下,可能是用高度酒代替的。这个玩具的关键点是液体重量,太多会让身体太重,太少无法让身体摆动。然后就是小鸟身体的支点,好的平衡点才能保证小鸟运动自如。
 
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远不仅此,比如图7是战国的齿轮,是在粮仓吊运粮食用的,由棘轮和棘爪组成,是一种棘轮结构,可以单向间歇运动机构,现代很多机器回转工作台的转位上都有这种齿轮的应用。
图9是我国发明的古代下水道,看起来很像今天的大号PVC管道,这是古代秦朝时期的安阳殷墟出土的。这是一种古老的排水装置,是用陶瓷制成,可以相互套在一起,直管和弯管连接在一起,和现代下水管道几乎相同,尤其是弯管连接处,两段之间有规则的圆圈,能使连接更加顺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