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博览财富】品藏说事│媲美两岸故宫的瓷器藏家——大维德

 李平东方明珠 2022-06-06 发布于上海

2017年上半年的拍卖市场可谓精彩纷呈,其中的陶瓷板块出现了三件破亿拍品,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件青花、一件粉彩、一件单色釉,囊括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最重要的门类,它们的集体破亿,给收藏界注入一剂强心针。在这三件瓷器中,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大碗以约2.3亿元的成交价拔得头筹。上一次,中国古代瓷器拍出2亿多元的高价还得追溯到2014年的明成化鸡缸杯,以及2005年拍卖的元代青花瓷器鬼谷子下山罐。

当然,在过亿拍卖价刺激公众神经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藏家的慧眼如炬。而在收藏中国古代瓷器藏家中,有这么一位藏家的藏品可媲美两岸故宫博物院。他,就是英国爵士玻西瓦尔·大维德。

大维德的中国瓷器收藏,除两岸故宫博物院以外,无人能与之比肩。他不仅拥有1400余件堪称皇家标准的中国陶瓷,还有一件举世无双的元代青花标准器,被称为“大维德瓶”的至正型元青花标准器。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元青花,就不能不提到大维德瓶。

痴迷中国瓷器

1892年,玻西瓦尔·大维德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贸易公司,业务包括银行、纺织品等,是印度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大维德曾先后就读于孟买大学和剑桥大学,于1926年继承了其父亲男爵的头衔与家族生意,成为公司主席。

大维德与中国瓷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一位朋友家中的壁炉架上,看到了陈设的一只中国瓷花瓶,这只花瓶优美的造型和悦目的色调,像磁石一样,紧紧吸着了他的眼光,唤起了他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瓷器的痴迷,成为点燃他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火苗。31岁时,大维德爵士已经在收藏界小有名气,他的11件藏品已被著录在何卜生与海瑟灵顿合著的《中国陶瓷艺术》一书中。

与当年的其他西方收藏家不同,大维德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探索精神。1918年,他买到了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为了弄清楚这段铭文,他曾写信给博物馆咨询。这件藏品的获得,使他意识到掌握中文对于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性。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他开始自学中文。凭着超常的天赋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

不满足于在本土购买中国瓷器,1924年,大维德远涉重洋,到了瓷器的故乡——中国。当年紫禁城里的皇家珍宝正被打包在箱子里杂乱无章地放置着,没有人想到去展览。大维德成功地说服了故宫官员,挑选合适的宫殿陈设出一些珍宝,向一直期盼能看到先人遗产的市民们开放。

一个合适的宫殿被选出,但需要彻底维修,大维德又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后来,这个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出版了展览图录,观众数量远远超出预期。

此后多年,大维德又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间,参与了故宫各个宫殿里文物登录、展览以及图录的工作。正是由于在故宫的这些特殊经历,大维德身上具有一种迥异于同时代其他收藏家的“皇家品味”。

多方购入瓷器精品

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于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大维德看到这批清宫旧藏的文物精品后,决定不顾一切要来“冒险”。

与盐业银行的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通过几番周折,到第二年大维德才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

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瓷器居多,有近20件,此外还有少量明、清官窑精品,如乾隆御题明宣德款霁红碗、明“内府供用”款蓝釉罐、雍正款仿宋汝窑纸锤瓶、雍正款岁寒三友斗彩茶壶、康熙款桃红釉碗、清仿宋定窑刻花碗、定窑象尊等。

这批精品的获得,在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轰动,1930年,也就是这批藏品通过日本、美国辗转运回伦敦的第二年,大维德才终于获得英国同行们的认同,获准成为代表着当时西方中国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东方陶瓷学会的会员,进入了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

除了频繁出入故宫,大维德与当时北京、上海的高端瓷器藏家过从甚密,也从他们手中购买了大批与清宫珍宝类似的瓷器,如陶瓷收藏大家沈吉甫、仇焱之、希普斯理等。

陶瓷收藏大家沈吉甫,曾任西交民巷懋业银行董事长。他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始收藏古陶瓷,一直收集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这三十一年里,共珍藏名贵古陶瓷千余件。大维德的藏品中,就有来自沈吉甫旧藏的宋钧窑盘、宋钧窑莲瓣碗、宋定窑刻花梅瓶、宋定窑刻花洗等珍贵文物。

仇焱之是20世纪初上海滩有名的收藏大家,尤其擅长对陶瓷的鉴定。大维德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来自仇焱之的旧藏。同时,在仇焱之的引领下,大维德曾一次就从上海张仲英经营的明清官窑瓷器的“聚珍斋”里买走3万银元的货物。

希普斯理是英国人,生于布里斯托。1867年加入大清皇家海关,任职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处。希普斯理的兴趣广泛,但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更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和收集方面。他是最早一批鉴赏中国清朝瓷器之美的欧洲藏家,其中包括收集珐琅彩器,晚清时期在中国不难找到。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清乾隆珐琅彩开光西洋风景杯、山水人物杯等一批珍贵的珐琅彩藏品就来自他的私人收藏。

传奇的“大维德瓶”

20世纪20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北京琉璃厂,请当时古玩行的专家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

据称,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正是这段异常珍贵的铭文,使这对瓷瓶成为了最真实可信的,也是唯一的断代证据。

然而,当年琉璃厂的古玩高手竟然无一例外地认定这件瓷器是赝品,这件元青花瓷器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据记载,大维德先从芒特斯图阿特·鄂尔芬斯东处得到了第一只,后来又以360英镑的价格在苏富比举办的查尔斯·罗素专场拍卖中购得另一只,遂成连璧。实际上,罗素的这件藏品也是来自鄂尔芬斯东,也就是说,鄂尔芬斯东最初从北京运回伦敦的时候,就是成对的。

后来,英美学者先后以这件大维德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的两家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

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

捐赠全部藏品

除了不断收集中国瓷器精品外,大维德还在翻译中国瓷器收藏鉴赏著作方面颇有建树。1936年,大维德在为东方陶瓷学会撰写《汝窑评鉴》时,得到了一部《格古要论》。这本书是江苏人曹昭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出版的,是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文物古董典故源流、鉴赏指要、品级优劣、作伪手法和真伪鉴别的文物鉴赏专著。

这部著作彻底征服了大维德,使他下决心要将书中阐述的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所追求倡导的收藏鉴赏理念、研究考证方法与精神品味介绍给西方世界。于是,他将三卷十三论的《格古要论》以及后来经王佐于1459年增编至十三卷的《新增格古要论》翻译成英文,并取名《中国式鉴赏》,此书最终在大维德去世后的1971年出版。

与此同时,为了让世人欣赏到中国陶瓷的精美,大维德计划捐出自己的全部藏品。

20世纪50年代初,大维德决定向伦敦大学捐赠他的图书馆与全部藏品。最终,伦敦大学选定了布鲁姆斯博瑞的乔顿广场53号的一处楼房作为这些捐赠品暂时的存放处,取名“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并于19526月正式开放,这栋小楼成为无数学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瓷器热爱者的伦敦朝圣之所。

1964年大维德去世后,大维德基金会仍然在迎送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不过,到了2007年,因为无法解决的财政困难,基金会迫不得已在20071231日宣布关闭。

眼看这批历经100多年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将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况,在香港富商何鸿卿的倡议和慷慨赞助下,大英博物馆得以接手这批旷世珍藏,并从2009年开始在新建的展厅中永久性展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