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限量签名版 | 董捷《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

 研北 2022-06-06 发布于加拿大

Image

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

董捷 著

Image

(范景中)

“This dichotomy between his research into the particulars of a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the generality of the questions he really had hoped to solve continued to torture Warburg of many years。”这是瓦尔堡1890年前后的学术经历,那时他二十五岁左右。董捷出版第一本书《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正好也在此龄,同样经历了一番具体细节与一般理论之间的徘徊转折,十年后,他又完成了新作《版画及其创造者》。此书在定稿之前,我曾有幸倾听他几次讲述其中内容,所以也见证了这部书的成长过程。

简单的说,此书就像一部剧本。但构成的情节却不是一些故事片断,而是真实的历史细节;靠着时间的维度,这些细节建构情节,贯穿为剧本。因此,本书讨论的时段虽然只有1620-1640年的二十年左右,但阅读时却要牢牢把握住作者给定的岁时日月,否则就可能模糊了这幕中国版画史上最精彩的表演。

细节构成了本书,要写好它则需要特殊的天赋。而借此,董捷也正好显示了多方面的工力,这包括:丰富精湛的图像记忆,竭泽而渔的文献撷取,和娴熟多变的文字驾驭。没有这些本领,就不可能把史料搜集得详赡,比次得缜密,把琐细的考证讲得娓娓动人。他以一系列考证显示本书的光华,让它们熠熠耀耀散落在书中,看似纷繁实则自有条理,往往在盘折之中推出了前所未知的新结论。因此,就考证而言,它不仅仅像瓦尔堡所说的那样关涉细节:Der liebe Gott steckt im Detail;更重要的,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功,是历史入门的标志,是历史学的基石。这部书是对版画进行历史的研究,它能否经受得住客观的检验,关键全在于此。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不是对琐碎问题进行琐碎的考证,而是把所有的考证都向一个重大的问题集中,这就是明末版画的一般风格问题,它由此也间接触及了明末绘画的一般风格。而这个给传统史学家的一向珍视的中心问题,当今却被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推出了版画史和绘画史。本书所论述的几个方面,例如,时尚、技术和社会竞争等因素,画家、刻工和出版家等角色,都是紧紧围绕着风格问题旋转,尤其是专论刻书家一节,更不许一笔跑题,我们会注意到:

过去研究版画史,多关注静态的作品,我们却更愿意立足于“创作”这一含有动态的版画生产过程。若非统观“创作”,仅仅面对作品,刻书家只可能隐于背后;细考创作过程,则刻书家、画师、刻工纷纷登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显露无遗。如果说,通过上一章的论述,读者对于明末湖州刻书家与他们主持刊刻的书籍、版画在宏观社会定位上的紧密联系已经有所领略,那么本章中的这些个案,则将从微观的艺术和技术层面,提供便于触摸的细节证据,从而使刻书家在明末版画创作中的角色更加凸现出来。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得以根据个案研究的结果,找出刻书家的实践与明末版画风格演进之间的关系。

这完全是崭新的视角,崭新的观念,以刻书家来讨论版画风格的演进,使我们能够重新看待、重新评估所谓的“刻工中心论”和“徽派版画”等长久支配并困扰着版画史研究的陈旧观念;作者秉性坚白,凡目前之意抵牾者,輒必攻辩,作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真求美,的确是“执玉碎之见而闇瓦全之情,抱独醒之癖而悖啜醨之沈”(王贞仪《德风亭初集》)的学者之心。而随着作者对画家和刻工研究的重建,左右着版画风格走向的形形色色的刻书家的主要角色也赫然耸立目前,这个新主角的出场,给我们的版画史平添了一股言说不尽的魅力。

董捷是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的讲述即使建立在一系列看似枯燥的问题上也不会失去太史公的家法,仅仅这一项成就已足够令人赞叹,更何况他的这部著作标志了中国版画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提出了一系列版画史研究的新问题,从此以后,高水平的版画史研究很难绕过它们。

源自《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序”

Image

董捷,黑龙江宁安人,1980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17年晋升为教授。近20年来,随业师范景中先生研习中国古代艺术史、版画史,出版版画史专著2部,发表相关专业论文20余篇。曾于多家专业学术机构举办讲座10余次。策划或参与策划水墨画及版画个展、联展10余项。曾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著作奖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艺术史专项”访问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中国美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

文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着艺术作品的品位?艺术作品又曾经如何参与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研究了20年版画史的董捷教授却从一件版画作品入手,给出一个“小中见大”的答案。

Image

会真图一 明崇祯十三年乌程闵齐伋刻本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听起来很“小众”的版画史,究竟关注什么问题?

杰出的中国古代版画——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彩色套印本“西厢图”(又名《会真图》)是一个绝佳的切入话题。它诞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距今380年,主持刊印的是刻书家闵齐伋,浙江湖州人。

董捷的老师、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先生曾以“一定会观美惊绝得击节”来赞美这件作品。“这些图把明代版画、笺谱和套印的成就结合起来,不论是在创意上,还是在设计上、印刷上,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高峰。”

他以为,这套作品诞生的这一时期更应当被视为中国版画史的黄金时代。他还将闵齐伋对中国套印本的贡献视为无人媲美(套印本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

Image

会真图九 明崇祯十三年乌程闵齐伋刻本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然而,时间、人物、地点、作品,这部“西厢图”的诞生并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盛世完美组合。其时距离清兵入关已不过四年,明王朝正风雨飘摇,但在南方湖州,却是世所瞩目的繁华,坊表林立,人文荟萃,更不乏闵齐伋、凌濛初这样亦儒亦商的刻书家——后者,正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二拍”的作者。这不得不愈发令人惊叹于艺术在人世间自我生长的生命力。

自1977年在德国影印出版以来,这部“西厢图”便为全球学者所关注,四十多年来代有宏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于这套作品的全部论述,所体现出的不断变化中的学术兴趣和方法,几乎可以构成一部中国古代版画研究的“史学史”。

Image

会真图十 明崇祯十三年乌程闵齐伋刻本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董捷的著作《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也与这部“西厢图”有关。

它还原了诞生这部“西厢图”的背景与土壤,展现了明末1620-1640年间湖州版画创作大繁荣的历史,最后指向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版画风格变化背后的主角还是文人。

而董捷著作中的“文人”,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身份——他把主持书籍和版画刊刻的人称为“刻书家”。所谓“刻书家”,可能是一个“以本求利”的商业书坊主,也可能是一位毫无商业目的,只求保存文化或附庸风雅的“私家刻书”者。而在将书籍作为文化商品的刻书者中,亦存在不同的层次与区隔。董捷认为,要考察一部版画,必讨论其性质、风格、功能,以及促使这些要素产生的原因,相关问题都与“刻书家”密不可分,因此解读刻书家的身份,是版画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Image

会真图一 明崇祯十三年乌程闵齐伋刻本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与明末湖州套印本及其版画相关联的刻书家,来自乌程闵氏、凌氏和归安茅氏三大家族,大都是一些出身地方望族却功名未就的文人,他们参与刻书主要是商业行为,所刻书籍及其版画带有明显的文化商品属性,却又与一般粗制滥造的坊刻,有很大分别,一些艺术史、文化史上的精品也诞生于其中。

细细品味董捷的这部论著,这些湖州刻书家,正是书中当然的“主角”,德藏“西厢图”的刊刻者闵齐伋便是其一。

Image

本次销售的书籍签名样式

目 录

Ⅰ导言版画史意义上的明末与湖州

Ⅱ湖州刻书家

Ⅲ刻书家的“创作”

Ⅳ“影子”画师

Ⅴ走出“徽州”

Ⅵ结语晚明版画的功能与受众                 

附录一明末湖州闵、凌、茅三氏刊版画录要

附录二凌濛初生平考略

注释

图版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实拍书影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Image

【新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