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源深处的乏味日子

 黎荔专辑 2022-06-07 发布于陕西

桃源深处的乏味日子

黎荔

凡去过加拿大新西兰澳洲德国这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河辽阔,空气纯净,三五屋舍,点缀在平畴沃野之中,确实环境不错,但人太少,不热闹。国外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较国内“简单”得多,有本事就能立足,下班后与三五好友聚聚餐,或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生活平淡有序,细水长流,无波无澜,节奏缓慢。而来华生活的外国人,普遍认为在中国一年遇见的“热闹”数量,胜过他们在国内二十年遇到的。中国就像一个人山人海的卖场集市,或头顶上在大放特放烟花的市民广场,各种华丽装饰的建筑流光溢采,四周是喧嚣的挤挤挨挨的人群,他们急急匆匆地走路带风、或者开车路怒。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故乡,每个村庄,每座城市,都正在发生着“炸裂”式的发展,充斥着不可思议的朝气与不可思议的巨变,日常生活天天大戏连台,各种事件跌宕如同过山车一样刺激。不知道谁撰了这么一副对联:“好山好水好寂寞,好脏好乱好快活”,上联写国外生活,下联写国内生活,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曾经在电视节目中传播过此联,对联描述的就是这两种反差巨大的生活方式。

到底哪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其实没法简单比较,因为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如果要问我的态度的话,我想起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写完《罗马帝国衰亡史》后,曾这样掷笔长叹:“那些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的人民是幸福的”。这话说得大有深意。乏味的生活,就是安稳笃定、有规律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个相似的日子排队到来,人们平静从容地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之中。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种与外人间隔、不知今是何世的生活,应该也是乏味的吧?在桃源深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样的日子乏味雷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人们过的日子,没有改朝换代、流离失所,没有战乱频繁、流血不断。人与人也无分贵贱,所有人都在一个波谱上,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你强我弱,没有歇斯底里的激昂,也没有心如死灰的绝望。人们与世隔绝,安宁和乐,在平凡无事、平静无波中好好生活着,在山水秘境处得到永恒的奖励。

而在桃源之外,一场大动荡,死几百万人太容易了。什么英雄故事、历史长卷,基础是人口灭了八成以上。为什么人们需要超凡脱俗的英雄,因为英雄能使受苦受难的人们看到更大的希望。而桃源中人也许是不需要英雄的,因为他们过的是乏味的生活,不需要救世英雄。他们也许会装扮自己、取悦他人,关切天地四时、自然万物,细心经营成衣、配饰,用具、用品,换另一种鸡肉的做法也好,从村头搬到村尾去居住也好,发明出别的调酒方式也好,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许就是用各种方式来对抗日常生活那无法消释的乏味成分,努力给生活增添一份趣味盎然、点缀一丝情意深厚。他们会因为乏味而想逃出这个地方,去寻求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乃至英雄史诗吗?

想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产生的东晋时代,就可知,那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又是一个光怪陆离醉生梦死的时代,既是一个兵荒马乱枭雄横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英雄辈出志士如云的时代。总而言之,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断山残水,半壁江山,国危世乱,民生惨苦,历史承载了太多苦难沧桑,却安放不下平凡的人间烟火。任何天灾、危机乃至战争,最受伤的永远是普通人。桃源之“乏味”其实正是乱世中普通民众心中的渴求。当英雄造他的城邦,在废墟之上,当世界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巨人们身上时,小人物们其实也有自己的诉求和向往。中国文化中一方面有英雄,他们要主动改变社会,实现“积极自由”,他们渴望征服,渴望摧毁,渴望以先破后立的手段建立起自己的辉煌。中国文化中另一方面,就是江湖之远的智者,类似庄子所说的“真人”。智者有超越世俗的人生智慧和历史智慧,他们和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但这不代表消极无为,而是通过隐匿的方式来捍卫自我的人格真实和普通人的生活理想。

想起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有一段文字,印象极深:“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的。特别是生命力强的人,要求亦高;他很容易看不上这些,而偏对于相反的一面——如贞洁禁欲、慷慨牺牲——感觉有味”。英雄是生命力强的人,他们不欲人生局于浅近狭小,而求慷慨激昂、壮烈牺牲,顶天立地,纵横捭阖。英雄主义意味着一种崇高的境界,然而崇高往往需要苦难的穿越才能抵达。这苦难不独属于英雄,也属于英雄生活时代的众生。多少英雄的赐爵封侯,是由无数母亲墙上的孩子遗物,无数妻子枕边的良人信物,由这些民间的斑斑血泪所构成。我总觉得一个社会不能太宣扬暴力美学,太鼓励当英雄,鼓励当英雄多了,就容易出现刽子手;而相反,让普通人保存普通人的情感,这个社会也许不高尚,也许平庸乏味,但是不会毁灭。因为人的社会,毕竟是要人组成的,而人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是芸芸众生。

我自然明白,我所处的历史时空注定是跌宕起伏的。中国自19世纪后期以来,就深陷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漩涡,自20世纪初以来,在破与立的辗转反侧中,多少人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冲突的余波至今未灭,至今仍在困扰着多少人。一个国家(民族)漫长的转折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渡过去的。在破未全破、立未能立的思想境况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需要经历“混乱”的煎熬。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历史现实。我们都只是这一漫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参与者而已。从小我所受的教育,是自强不息、戡天役物的战斗精神,是舍生取义、舍生忘死的英雄情结,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我们所在的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而终将随着我们这代人下代人的逝去而消散。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君临众生的帝王。人的力量有边界,然而天地运转如一。古语有云: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太多人为了所不朽而费尽心机,最终却依旧无法抵抗这种宇宙演化的单向性

时代,其实是在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中的。既然世界的运行方式是日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前进由不断重复来推动,那么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乏味无聊的,除非有巨大的变动甚至意外和劫难来打破这一自然循环。倘若我们没有英雄主义的野心,愿意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成长发育,看得比自己的现实利益更重一些,甚至没有光环,没有生前身后名,只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炮灰式的参与者而已,那或许就能正视这一现实:桃源深处所过的日子,也许是一种平静乏味、细水长流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