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正值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fapdqj 2022-06-07 发布于安徽

山水画从晋代萌芽开始,就是崇尚自然的。表面上看是因为表现的题材来源于自然,其实背后的真实意义则是指人心中的自然。南朝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就讲,山水造化,体现了圣人之道。

这个圣人之道,其实就是传统的老庄哲学。

燕文貴《奇峰万木图》

宗炳终其一生,游览各地山水,所追求与体验的,就是这个人心中的道。即洗涤心灵、远离俗欲,细细体味具体物象中反映的大道。自他以后,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老庄哲学精神就活在了山水画里。

马远《踏歌图》

后人喜爱山水画的缘由,并非源自宗炳那种纯粹的、近乎虔诚的山水崇拜,更多的是自我心性的一种发现与释放。

山水情节成为历代文人,甚至是普通人心中的一种执念。

米芾《云起楼图》

对于那种在政治上存有抱负的仕人们来说,山水画,不仅是从政之余的消遣情怀,更是在人生受到挫折时寻求心灵慰藉的绝佳载体和最佳途径。

佚名《秋溪待渡图》

正如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绘画美学著作《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那样,虽然很多仕人做不到隐居山林、忘情山水,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山水画满足内心对“渔樵隐逸”、“猿鹤飞鸣”的神往。

《秋溪待渡图》局部

因此,郭熙那个时代的山水画,几乎每一幅中都有山有水,山中有道路可通山顶,山腰中都有楼观,道中、桥上有人;水中有船,船上还有人……

夏圭《雪堂客话图》

仕人们如此,寻常百姓何尝不是如此?“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当人们感悟这般 “身即山川”、天人合一的妙境时,内心与精神便会享受到片刻的宁静。

米友仁《远岫晴云图》

而也就是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找到了过去,找回了自己。

夏圭 《西湖柳艇图》

现实的不幸,反而会成为艺术上的大幸。这句话对于很多艺术家,似乎都很实用。

比如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巨然、关仝等等。他们都是职业隐者。因为战乱,他们不得不隐居山林,终日面对四季更替,云霞变换,以至于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拜天地造化为师。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之夏

他们把巨峰、青霭、古松、山石、点景人物等等元素,通过剪裁、组合,以一定的笔墨技巧,把不同时间、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对山水游观、体悟、默记的精微感受画出来,表现出自然山川的崇高和壮美。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之夏春

眼中看到的是真山真水,笔底流淌的则是心中的山水。把自己的生命精神与自然山川的生命精神相感相合。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之夏秋

在宋代,真山真水以一种更为更轻松的方式,逐渐成为了一种生命追求。画理的成熟,技法的飞跃,使得一批空前绝后的伟大艺术家及作品横空出世。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之夏冬

当今天的人们在面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无论怎样都无法猜想,究竟会是怎样一种美学冲动,才会激发出画家这般神奇的创造欲。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在绝世高峰下的世界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有序。

这件“纪念碑式”的山水作品,代表了宋代画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他们只是非常冷静的把天地造化再现给我们,向我们写出他们对于自然的崇敬。而除此之外的一些东西,则需要靠欣赏者去寻找了。

马远 《观瀑图》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今天的人们阅读这些画卷时,虽然足不出户,仍可以置身于画中。仰望高山,俯首甘泉,坐听松风。当你置身于这“无我”之境中,脑海里也可以想想,

假如正值“人生萧瑟处”,如何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