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视以锐阿叔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6-07 发布于甘肃

探视以锐阿叔


以锐阿叔住院了。

要不是我打电话询问采风的事,还不会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

以锐阿叔80高龄,耄耋老人身形清瘦,精神矍铄,一向开朗乐观,笑起来爽朗清脆,你压根想不到他已经年届八秩。前几天还在张罗诗社出去采风的事,还未成行,突然病倒,确实大出意外。

原计划的端午苏武山诗社的采风活动,少了以锐阿叔这个秘书长的全程张罗,一下子好像少了点什么。但定好的事情,不能说改就改,这是社长马浩文先生一贯的作风,也是秘书长王以锐阿叔持守的原则。这种作风和原则,是诗社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举步维艰、惨淡维持,却也能够长期坚持、硕果累累的主要因素。

以锐阿叔参与、主持诗社的事情好多年了。要钱、要稿、编刊、发刊、组织采风、安排各项事务,忙得焦头烂额又不亦说乎。为苏武山诗社这样一个受人忽视、不受待见、艰难生存、惨淡经营的民间诗社和诗刊,殚精竭虑,全力以赴。诗刊本着讴歌新时代,歌唱新生活为遵旨,组织诗歌爱好者写诗、发诗,凝聚了一批不愿在吃喝玩乐、打牌赌博、闲游乱逛、无事生非中度过生命的退休老人诗歌爱好者,适当吸纳中青年诗人,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默默无闻地坚守这这样一片荒凉的阵地。

说起荒凉,我想起有一次,苏武山诗社组织诗歌朗诵会。会后吃一顿便餐。社长看有一桌诗人可以加到另外两桌上,省下一桌的餐费,就让我招呼大家摆凳子加人。我只好硬着头皮,招呼大家挤进另外两个桌上,终于省下了350元的餐费。不要小看这350元的餐费,对于诗社来讲,这个钱管用。实际上,餐厅老板也是诗社成员,已经将餐费低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而诗社的经费,相当一部分,还得靠社长厚着老脸四处化缘。

中国历来有诗教传统。这也是古典诗词一直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连绵不息的原因。在民勤,这些喜欢古典诗词老人,吟诵、撰结、交流自己的作品,是这些老人的一大精神追求。在这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像吴农荣老人那样把自己的古典诗词发在全国各大诗刊的实力派诗人,以及其他一些能够把古典诗词写得有模有样的诗人。在他们的感召下,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宴乐争竞、游手好闲、低俗娱乐上的中青年,也加入诗社,学习、尝试,为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时代,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这朵美丽的花朵。但他们的努力难以改变这朵美丽的花因为缺乏营养和水分而逐渐枯萎的颓势。若干年后,也许在民勤,苏武山诗社消弭于无形,《苏武山诗词》这本刊物消弭于无形。

我们走进病房还不到三分钟,以锐阿叔就说起了诗社。这是他的心结。耄耋老人,没有向我们诉说他的病情和痛苦,而是心心念念的诗社和诗刊。

原来有点拨款,我们这次去了财政局好几次,答应继续给我们给,结果正式拨款的时候还是给忘了。不过,后来还是想办法给我们给上了。老人还是带着欣慰的语气说道。随之,他的目光又暗淡了下去。说起要钱的艰难和遭遇,他不由自主地叹息,停了好一会儿才又给我们讲述诗社维持的不易和困难。

无法想象,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为了能够让诗社和刊物继续生存下去,为了让古典诗词这个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会在民勤这片土地上消失,他们拖着年老的步伐,在80后,比他们小40岁的局长和有关官员那儿,一次次去央求,一次次去讨要的心情!无法想象,就是这点经费,虽然一直以来是诗社能够惨淡维持的基础,但几经波折,屡遭跌宕的过程,该有多么叫人唏嘘!

忽然,老人提高了声音,说,最好的时候,是卢小亨书记在的时候,不但推掉别的会议,亲自参加诗社的庆祝活动,而且直接增加了1万元的经费支持,可惜只给了两年,卢书记走了之后,就又回到原来的拨款数额了。那两年,诗社手里松动一些,做了一些事,老人说。

不知不觉,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诗社鲜为人知的情况。他用羡慕又叹息的口气说,现在武威人家的书记重视文化的很,人家的武威诗词不但实报实销,而且有好几个为诗社和诗刊工作的人,都发工资。原来也是跟我们一样,现在正式纳入财政拨款,诗社这几年发展好的很。我们不可能的。要说我们的水平跟他们比,也差不了多少,像吴爷那样发诗词的,他们也少。我们上次在全国民间诗刊评比中还拿了奖呢!

从书记参会、增加经费支持,到削减经费无人问津,再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三番五次上门讨要经费,诗社与诗刊的境况可想而知。我常开玩笑说,浩文先生是诗社的终结者,原因有三:朝中无人,柜中无米,青黄不接。至于具体什么意思,各位看官只好自己理解,不便在这里明说。

说起诗社,诗刊,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一会儿因为诗刊的成就而面露红光,一会儿又因为诗社、诗刊的举步维艰而目光暗淡,声声叹息。

走出病房,老人坚持送我们到电梯口。挥手告别,我看到这位清瘦的老人,心里忽然不是滋味。他和其它一些老人,本来完全可以只过子孙绕膝、闲谈清净的生活。但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不同,他们选择用诗词来讴歌自己身边的小确幸,讴歌自己身处的大时代,讴歌民勤这片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讴歌身边的幸福生活,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呕心沥血,这,总比那些无事生非、怄气使坏、闲言碎语、东家长西家短好多了吧?!

但,这个诗社,这本诗刊,到底能存续多久呢?答案在风中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