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葛晓音教授的《杜诗艺术与辨体》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数年前,我阅读了葛晓音教授的《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印象非常深刻。葛老师从体式角度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歌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诗经》和《楚辞》以及此后的五言诗、古体诗等诗歌进行分析,着力分析不同诗体之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这本《杜诗艺术与辨体》依然是从文体角度切入,单选杜诗进行讨论,与我正在进行的“杜诗背诵”计划十分吻合,读完之后感觉收获很大。 首先,葛晓音教授对杜甫形象以及杜诗艺术的研究,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条分缕析,进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于杜甫“诗圣”形象的研究,作者不仅着眼于前人对“诗圣”或“圣于诗”的概括,而是能够从杜甫诗歌本身中概括出其独特的形象。在葛晓音教授看来,杜甫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超越世人的圣贤,恰恰相反,他在诗歌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始终是一个执着孤独、不合时宜的“腐儒”和穷困潦倒、寂寞困苦的“少陵野老”。这也是我在背诵杜诗时感受较深的一点。在他的诗歌中,我读到的是一个生活上经常陷入贫困、精神上经常纠缠着苦恼的普通人的形象,不论是旅居长安十年还是在飘零西南的时期,他虽然写了不少应酬送别、思念亲友的诗歌,虽然也得到过很多热心友人甚至是陌生人的帮助,但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是孤独的。在旅居长安期间,他一心想得到一官半职,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在漂泊西南期间,他又无时无刻不再想要回到中原。或许,孤独是每一个诗人的必然归宿。 这种孤独感在诗歌中,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表现的:一是杜甫善于将个体渺小的形象与广阔的天地进行对比。这种“天地”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广阔,也是时间层面的渺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等诗句,就是这种“大空间”与“小意象”的鲜明对比。当然,杜甫笔下的“小意象”不仅仅指自身,同时也指向了世间诸多事物。二是在高远的意境中表现自己的孤独。杜甫诗中经常出现“万里”“乾坤”“天地”等词语,这就是一种高远意境的象征,在这种高远意境的衬托下,个人形象显得更为渺小,于是孤独感更为强烈。登高望远是古代诗人诗兴的常见触媒,登上高处之后,仰望无尽的天空,远望广阔的天地,头脑中想象出时间的绵延,对比怀才不遇的自身,自然会有不为人知的孤独情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如此,而杜甫很多登高诗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对国事的担忧。他登上夔州高山,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心中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伤;他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奇景,心中满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独。葛晓音教授的研究说明,我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不能停留在符号化的“诗圣”层面,而是要深入到诗歌内部,在意境与意象分析中把握一个真实的杜甫形象。 其次,葛晓音教授的研究,达到了“基于前人,超越前人”的境界。学术研究不是凭空而来的理念与念头,任何结论的得出,都要建立在对此前资料的爬梳与分析基础之上,但结论的得出,又不是对此前理念与观点的重复,而是不断创新。经过研究发现,杜甫在五言律诗方面对盛唐其他诗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不但运用盛唐山水诗造境超出视野的原理,强化了诗歌表现空间,而且突破盛唐山水诗以静照和观赏为主的传统审美方式,在各类题材的取境中更多地融入人的思考和感情”,这也是前人说的“尽越陈规”的具体表现。我在背诵杜诗的过程中也发现,他的五律是容易记诵的,有的诗句虽然比不上李白和苏轼的才气,但构思精妙,描写的视角非常独特。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力将这种感觉上升到理论概括的层面。读到了葛晓音教授的分析,我十分叹服。作者说,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物色生态”的描绘,能突破可视、可听、可解的表面层次,深入到万物动静变化的“神理”之中,捕捉住内心在体察事物过程中难以名言的潜在感觉,利用五律构句语序自由的优势,使言外之意和内在之理包蕴在无字之处,为五律开辟了更深邃的表现层次。“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等等,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有一种不同于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的视角。 杜甫对七律的继承与创新也值得注意。七律在结构上呈现出“起承转合”的特点,多取材于宫廷应制。杜甫对七律的创新,首先是大大拓展了七律的表现范围,即胡震亨说的“诗料无所不入”,其中有直接叙写时事的,有送别、寄赠与写景的,有怀古的组诗,有咏物的,有描写日常生活的等等,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在夔州时有一个阿段的仆人,他进山寻找水源,用竹筒将水引入家中,杜甫专门写了一首《示獠奴阿段》,其中有“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写出了自己听到水声后的惊喜。从七律的体式特征角度看,杜甫改变了过去“两句成意”的构句法则,变为“单句独立”和“句脉跳跃”,即每一句表达一个意思,加强句与句之间的跳跃性,这也是诗歌与散文、叙事文最大的不同,曾选入高中教材的《又呈吴郎》就是典型的代表。此外,杜甫善于在诗歌中表现自己曲折幽隐的情思,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即穷尽物态和移情于物,这一点和五律艺术是有相似之处的。这些特征均体现在其传世组诗《秋兴八首》中。 总之,葛老师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式,给我们后辈很多启发。学术研究要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条分缕析”,将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将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辨析,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