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物】《帆布伞》《顶针子》《布老虎》《草编》《喜字》《鞋花》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帆布伞

  帆布面料由于坚实、耐牢的特质,早期多被用于帐篷、雨伞等。追溯帆布雨伞的历史,大约应在油纸伞之后,因为有了帆布雨伞和尼龙伞兴起,油纸伞才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的帆布伞虽说很难见到,但其替代产品比比皆是,如商贩用的太阳伞,小区凉亭立起的四角帆布伞,其伞面都是用帆布生产的。

  用“厚重”一词做命题,其字面意思是说伞面帆布厚实和伞有一定的重量。所谓的“君厚重有大志,不妄言笑。”厚重,以赞美人的为人厚道性格,敦厚持重的品质。厚重的帆布伞用它的古朴忠诚,在岁月的风雨中,演绎着一个个古老传奇的故事。

  “伞”字的构造是象形的:“伞”字上面的“人”字,如伞盖;“人”字下面的“十”字,是伞柄;左右的一点,象征雨滴。伞是一种古老的雨具,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用途,既能遮雨、又能避阳。

  蓦然想起小时候用过的帆布伞来,历历在目。帆布伞为竹杆的伞把,竹子的伞骨(架),竹子的伞毂,顶部还有一个木头做的伞头,古铜色的大伞面上,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桐油味。帆布上涂桐油,用以耐用且防雨水的渗漏。

  家庭苦寒的我,多是顶着块烂塑料布跑到学校,如受凉生病,也吃不起药,都是在家慢慢地把病呆好。看到伙伴们都有帆布伞,我多想自己也有一把。记得在我上公办学校读高小的时候,父母省吃俭用攒钱,给我买了一把帆布伞,我用墨笔在伞反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如获至宝。用芝麻梗带子系着雨伞两头,肩背雨伞到学校。每当我打着伞到家时,我把伞上的雨粒在门外甩干,撑开晾着,也生怕伞面霉烂。

  父母是我的“天伞”,也是我人生的伞。村头的那棵苦楝树,母亲手中的那把帆布伞,电轰雷鸣,大雨如注,伞底下的母子,亲密无间,风雨中并肩前行。母亲偶尔地与我相视一笑,然后,靠得再紧一些,生怕我淋湿半点,继续前行。这是雨天母亲送我上学校的情景,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那一份份深沉的温馨的母爱,也永远留存于记忆深处。

  帆布伞里有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情感。我渐渐地长大了,轮到我为母亲撑伞了,可母亲早逝离我而去,只剩下雨中的我和一把哭泣的雨伞。“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记得带好雨伞!”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走村串户修伞匠,身背一个木箱,一声声地吆喝着“修伞补伞”。如有要修伞的,修伞匠取出小板凳坐在屋檐前的台阶,从木箱里取出工具和配件,将破纸伞精心修复。

  乡间有修伞匠拐走女人的传言,修伞匠讨民宅借宿,是没有人答应的,有防修伞匠甚于防贼之说。这是我儿时听到的轶事。

  帆布伞容易坏的地方一是伞面,二是伞骨的折断。修伞匠伞面是用针线将帆布在破洞处,一针一针地缝起来,缝好之后再刷上桐油,让它慢慢晾干,这样才能保证雨伞不滴水。相比之下,修伞骨要麻烦的多,先把损坏的伞骨拆下来,然后用自己带来的伞骨去换一根,最后用细铁丝连接好伞骨与伞毂,用针线把伞骨和伞面钉牢实。

  如今修伞匠已成为烟雨中远去的背影,也淡出了乡间的生活。

  “记得带好雨伞!”母亲的话,凝结着母亲多少深情,寄托着母亲多少爱!记忆里的那把帆布伞,厚重在岁月深处,唤起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顶针子

  在老家,人们习惯把顶针子称之为“顶箍子”,箍子即戒指系列饰品,其方言有金箍子、银箍子、手箍、脚箍、项箍等。

  顶针子是昔时乡村妇女做针线活时,用来顶针尾的,类属缝纫用具。顶针子为箍形,粗陋顶针子由薄铁片制成,交口处有很小的缝隙,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坑,用于增大与针的摩擦力,谓之“顶针子(心)眼多”。顶针子一般套在中指上,如顶针子的箍形大,指甲细,可以用锤子将其捶小一些;如顶针子的箍形小,指甲粗,也可以用剪刀将箍形去扩大。使用顶针子时,用戴在指甲上的顶针子顶着针尾,手指发力,针就会很容易穿透衣物。

  “卖花线洋线、顶箍子针”,走村串乡的货郎,用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和一声声吆喝,来招揽人们来买些针头线脑等用品。货郎吆喝声中的花线,即绣花线,其颜色多样,色泽鲜艳,用于在绸缎上绣花。洋线,即棉线,用于缝补衣物。针,按使用的线来分,有花线针、洋线针和索子针,又以索子针最为粗长。

  索子针主要用来纳鞋底、上鞋子、缝棉被等,与索子针配套使用的除顶针子外,还有一个针镊子。针镊子是在索子针颔在鞋底上了,而拔不出针来时,则用针镊子夹出,免得用牙齿去咬出针,万一是针断在了嘴里也是危险的事。

  妇女们做针线活中的纳鞋底,是昔时乡村一种布鞋的做法。它是把鞋衬子、元宝席子和白市布若干层重叠,中间抹上糨糊,然后用索子一针一脚细细地纳过去,针脚越密越好。

  鞋衬子,是用破布片抹糨糊一层层的粘叠而成,晒干的鞋衬子变得发硬,正好柯出鞋底的样款来。元宝席子为蒲草编织,多垫于鞋底的中间,以增加鞋底的厚度。白市布用于绲边和做蹚底布。纳鞋底、上鞋底所用的索子多是自家纺成,牵纱“跳索子”,凡家庭主妇都会,索子是由三根棉纱用纺车合股而成,纺车按顺时针方向去捻,分开一根一根去捻,这三股纱才捻得紧,索子才牢实。

  鞋底的厚度大概在两公分左右,有了顶针子,纳鞋底就没有那么费劲了。纳鞋底前,要先穿好针线,把索子在腿上搓好“捻头”,索子才能穿过针鼻子。纳鞋底时,索子针要时不时的在头发上擦一擦,也许是增加润滑,好让针尖穿过鞋底。纳鞋底要把索子头埋在针子里,不能打结巴,否则穿起来会铬脚的,再则,鞋底看起来也不美观。

  纳鞋底,首先是纳一圈边,然后在纳中间部分。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索子针,针扎在鞋底后,顶针子一顶,针就扎过了鞋底,然后再拔出来。遇鞋衬子结实的地方,有时也用针镊子去夹。鞋底上的针脚多呈梅花形。

  鞋底纳好,剪好鞋面,用棉线衬好鞋里,绲好圈子边,最后把鞋帮一针一线的上到鞋底上。由于鞋底上又多出一层,手指使用力气过大,针尾滑脱顶针子扎伤手,妇女们称之为“打倒针”。上鞋子,尤其是上棉鞋,使用锥子引眼,要轻松的多。

  老家的布鞋很精致!青灯芯绒面子,白市布粘成的底子修剪得恰到好处,绲着一圈白市布边,燕子口的松紧带也不束脚背,鞋底厚实,针脚十分细密。穿在脚上不走样,且平整舒适,也透气散汗。

  现在,都穿皮鞋,很少有人穿家里做的布鞋了。昔时,老一辈用顶针子纳鞋底的旧事,在年轻人的眼里,也渐渐地变得生疏起来。顶针子、针镊子、老锥子这些老物件也被岁月长河所湮没。

布老虎

  布老虎系列绣品,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其品种繁多、流传广泛。常见的绣品有小孩的布老虎玩具,也有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虎头肚兜等。形象逼真的“小老虎”,虎头硕大,尾巴颀长,全身虎斑,头顶“王”字,憨态可掬,拙朴可爱,虎有寓意,意含吉祥。这些绣品上的老虎形式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等。“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心灵手巧绣娘的心思,都在这“花老虎”千转百回的针线中。

  布老虎系列绣品,源于民间对老虎的崇拜,其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为老虎被认为是吉祥物,所以人们在孩子的穿戴上,绣些图腾虎类型。布老虎作为孩子的玩具,认为虎食五毒,驱邪避灾,传统民俗赋予了老虎灵性。孩子戴虎头帽,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勇敢威猛。脚穿虎头鞋,是保佑孩子一生走正道、顺道。头枕虎枕也是为祈福祛灾、保护孩子的平安。吉祥如意的布老虎系列,倾注着母爱,也寄予了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我家族姓属当地的大姓,哥嫂多,为了区别,平常以姓氏来称呼嫂子,如大嫂子姓易,我们便称呼她“易嫂子”。在我们那个小村,她的绣工可谓是首屈一指,知名度也很高。从小耳濡目染其母亲绣工的她,“女红”成为她一种热爱了半辈子的民间技艺。她能剪出题材丰富的花样,表现力强;她绣工精细,形象逼真。布老虎系列的绣制在她手里,只是一件不费精力的绣活,锈花鞋、绣鞋垫、绣枕头、绣罩映等嫁品,才是她真正的绝活。

  小时候经常看她缝制布老虎系列,她不需剪好的虎样,全凭丰富的想象和自己的喜爱来完成一件绣品,有时也“照猫画虎”地缝上几针,做出来的绣品惟妙惟肖,体现出“小老虎”灵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那时的乡村,给婴儿缝制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的多,哪家添了孩子,村民们都是来找易嫂子缝制,但从不求回报。几缕彩色毛线,在她手里就成了各色毛绒绒的虎须;一些平常的黑丝线在她手下就成了炯炯有神的虎眼;而那些花红柳绿的美丝线,通过她的巧手,就变成了造型逼真、夸张的虎脸和虎身。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没有缝纫机的年代,易嫂子缝制虎头鞋全靠手工。先是纳鞋底,用绸缎、棉布等作鞋面来制作鞋帮,鞋头上以红、黄为主的花线,绣有虎头。印象中,小孩虎头鞋多是薄棉鞋,一般是用棉花来填充鞋面和鞋里间的空隙,把鞋面和鞋里的绲边缝合、鞋帮与鞋底上起后,一双虎头鞋就制作完毕。

  孩子枕虎头枕,含祝福孩子虎头虎脑、保护孩子没病没灾之意。小孩可以睡时当枕头,醒来当玩具。依我地风俗,孩子请满月酒时,姑姨们要给娃娃送去虎头绣品系列,造型优美的虎头,色彩艳而不俗,绣图清秀而有乡土风味。虎头枕做法与做枕头相似,但枕形仿照的是老虎形状,一张“虎皮”,里面塞有填充物。

  记得,在我小孩出生时,易嫂子曾为他缝制过一个布老虎。其老虎的头部夸张,采用了以凸显老虎眼睛、嘴部和“王”字,来突出布老虎的神态特征。布老虎虎身收缩,虎背、尾巴和四条腿上用各色毛线,嵌有美观粗壮条纹,显示出老虎威风凛凛的声势。小孩们把它玩出“上山虎”、“下山虎”不同姿态。

  昔时,当人们说起布老虎系列,可谓是无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经是每家小孩的必备品,却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月光窗下,时光深处,那些像易嫂子一样,深藏在民间的绣娘,也很少见。但我总记得起在老家民间流传的一句有关绣娘的谚语:过了冬至节,一天长一线。

草  编

  草编艺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价廉物美,薄利多销。江汉平原广泛种植小麦,作为重要的一门副业生产——老沔阳的草帽编制,历来有名。如沙湖、彭场、沔城、毛嘴等乡镇。

  编草帽艺人,在麦收时节就选好了小麦草原料的田块,其质量标准是秸秆粗壮,无病虫害。小麦收割回后,不选用机械去脱粒,采用连枷人工拍打麦穗的办法,打下麦粒,这样,选用的麦秆才不会被损坏。整理麦秆,先用铁齿梳耙将麦叶梳掉,再按一定的长度截断麦秆后,捆好存放备用。编制草帽前,把麦秆去喷淘米水或淋面糊浆,使之柔软光亮。剖开麦筒,趁湿草即可由人工或使用机械,编出各式各样的草帽来,晾干后即可出售。

  草帽作为一个时代的流行时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供不应求。小麦草主要用于编制草帽外,还可以编出神奇的儿童玩具,如各种小人、珍禽瑞兽等,特别是用染过色的小麦草编出的小动物,更是栩栩如生,逗乐稚拙。

  沔阳湖乡多水浇地,打下稻谷收获的稻草到处都是。用稻草作草编材料,只能编制出一些粗货产品来,如手工编制的蒲团、鸡窝、草鞋、草蓑衣等;机器编制的如草绳、草包,床垫、草帘子等。

  年岁大的人对草包并不陌生,稻草编织成草帘后对折,两面用细草绳缝合,一面是口,成品草包呈长方形,现在多用编织袋代替了昔日的草包。

  草包除了可装运农副产品外,抗洪抢险也功不可没,主要用途是用草包去装沙石、泥土,去堵塞江河堤坝的溃口,力争把水患损失减到最小。所以水利部门的防汛险段都备有大量的草包,以防不测。

  老沔阳用蒲草编制的凉席,是江汉平原草编中一个较突出的产品,远销国外,出口创汇。沔阳县轻工机械厂也研发生产出草编凉席机,深受用户好评。

  用玉米衣作原料可编出各式提兜、提篮、小盒、坐垫等,既是生活用品,也是观赏品。

  高粱穗子的茎秆部分,可用来扎地扫帚。高粱藐子(方言)细秆,可用索线连起,做成洗锅帚、锅盖帘、笸箩、鸟笼等,经济实用。高粱主秆截断后,劈出篾和肉,可做成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如磨担、竹床、眼镜以及建筑物等,简练而又富有表现力。

  老沔阳民间草编艺术,利废为宝,独具特色。经济不富裕的年代,是广开财源很好的门路,表现出民间艺人极丰富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才能。

鞋  花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个主要品种,沔阳剪纸源远流长,独具匠心。民间流行的鞋花,千奇百异,别具风味。

  鞋花,也叫“花样子”,是妇女们在做绣花鞋时的拓样,用红绿等颜色的绣花线绣制,玲珑透剔,惟妙惟肖。记得在我幼年的时候,所见到的鞋花,其简单的有荷花、梅花、桃花、石榴花、牡丹花等;复杂的鞋花有喜鹊登梅、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金鱼水草等。

  荷花即莲花,是湖乡一种最常见的花,亭亭玉立,香味扑鼻。荷花鞋花透露出自然界的美,反映出湖乡人们生活的情趣。荷花鞋花在剪出荷花、莲蓬、肥藕的同时,也剪有一只蜻蜓的点缀其中。梅花鞋花,以一朵梅花为中心,左右两朵梅花相衬托,周围缀以蓓蕾,构成一幅半圆形的鞋花,花型圆润,生机萌发。

  桃花姹紫嫣红;石榴花争奇斗艳;牡丹花富贵热闹……这些鞋花天工自成,洒脱自然。

  喜鹊登梅鞋花,有斜生的梅枝斗风傲雪,欢快的喜鹊立于梅枝,展现出鞋花的布局美。二龙戏珠双龙神态矫健,给人以难分彼此之感,又以珠龙两物的位置,居左、中、右之别,展现出鞋花的对称美。龙凤呈祥将龙凤两珍禽异兽的个性,显露得淋漓致尽,展现出鞋花的技巧美。金鱼水草鞋花,活泼的金鱼摇头摆尾,游耍于茂密的水草中,构思真实,想象融合。

  小孩鞋的鞋花多是“王老虎”图案,虎脸雄姿,虎眼逼人。曲线剪出虎毛、虎眉、虎口,再在虎额上剪出一个“王”字,老虎的神态威风八面,展现出“王老虎”鞋花的线条美。

  “头插鲜花,脚穿鞋花”是老沔阳剪纸——鞋花的真实写照。老沔阳鞋花秀丽柔美,整齐对称,构思新颖,剪法纯熟,民间剪纸艺术家技艺精湛,堪称奇葩。

“喜”字

  民间“喜”字剪纸,是老沔阳的传统习俗,也是剪纸艺术中又一内容。逢年过节,用大红纸剪出如花似锦的喜字,以示抬头见喜之意,辞旧迎新之喜。

  喜字的运用,当属婚嫁喜庆最为广泛,大红纸剪出的双喜字除布置洞房外,也用来点缀嫁妆。吉日良辰,请来没丧偶的民间艺人或亲戚乡邻,用小小的剪刀,剪出一张张令人叹服的喜字来,为婚嫁喜日增添欢乐的气氛。

  老沔阳旧俗,婚嫁房屋的墙壁门窗、婚嫁用具(如花轿、抬盒、酒壶等)上都要贴上大红的喜字,其形式或采用剪纸或墨笔书写。

  嫁妆的点缀多以喜字剪纸为主,过嫁妆那天,剪出一个个喜字来,放在摆开的嫁妆上,特别是那些圆形的器皿,如桶、盆、碗、碟、盅、盏、灯等,必须要在一件物品上去放上一个喜字,上面的一个用棉籽压住,以免刮风被吹跑。

  双喜临门,是在大门的两侧各贴有一幅喜字,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望。

  民间喜字剪纸结构以圆形为主,一般说来,外圈部分是花边,中间是双喜字,也有用花卉来表现喜字体态的。

  民间艺人剪喜字,随心所欲,其功底之深,红纸一折,信手剪来,也不照样子。老沔阳方形喜字剪纸,自成一格,新颖别致。

  簸箕,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形。用来簸粮食,扬去谷物中的的糠秕等杂物。

  簸箕是农具中的旧式小姐,不大出门,多数时候只在院子里现一现身,事情一完,很快又进屋去了。母亲总是把它收在屋里,不让它出头露面。粗活它是不干的。它干的都是些细活。簸粮食、筛米、筛面,有时也把豆子之类的东西摊在里面去晒。别的农具常常要沾上一些泥巴,一些草屑,它不!不染一丝尘土的样子,灵灵醒醒地挂在墙上的高处,像个高贵的女子。

  作者思乡远梦,原名张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师,企业负责人等职。现任某公司图书编辑。苦恋文学多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此个人微信平台发文均为原创,享有著作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