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地捡皮》《美味黄鳝》《香脆油盐豌豆》《炸馓子的姑娘》《他们没有沔阳三蒸》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他们没有沔阳三蒸

  每次我回仙桃,都住在舅侄杨凡的家。我之所以喜欢住他们家,有五大理由:一是他们家紧靠“318”国道旁,交通方便。二是他们家住楼房,楼上空着宽敞,而且有热水器淋浴。三是杨凡“慎于言,而善于思”,跟他交流,村里的奇闻轶事颇丰。四是杨凡有一个女宝宝,念二年级了,我总要买些玩具,课外读物交给她。五是杨凡的媳妇做饭好吃,这也是我住他们家最重要的一点。住他们家成了我的习惯,每次回家总要往他们家跑,杨凡把我的行李一接,就好像到家了。

  杨凡家五口人,他爸妈加他们三人。杨凡兄妹三个,杨凡的哥哥杨平是北京某报社的副主编,妹妹杨洋大学毕业后分到了上海。他们都成了家,在城里买了房子、车子。杨凡的爸妈经常北京、上海两头跑。算起来,老俩口还是在仙桃呆的时间最长。每年春节,整个村子数他们家最热闹。

  杨凡是仙桃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农民,当过村里的小组长。虽说只有初中毕业,别看他没有上过大学,但他懂电脑、会上网、会拉二胡,会开车。懂农业技术,承包鱼池,种地。每年收入不比外出打工的挣得少。左邻右舍有个什么要帮忙的,他总是乐意助人。他还同大学生村官一起攻克泥鳅养殖技术难关呢。

  杨凡的媳妇秀珍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前几年一人在外地打工。他们结婚十多年,从没吵过一次架。每年冬季,田活忙完,村里人请酒,有个三桌、五桌的都请她去主厨,从不提报酬之事。

  每次我住在他们家,从来也不怠慢我这当姑爷的。早晨上街,总要买些我在城里吃不到的东西回来。什么豆皮、酶渣、干萝卜片、干豆瓜字……也买些排骨、沔城莲藕来炖藕汤喝,下午是广为人知的“沔阳三蒸”。

  女儿叫婷婷。我总习惯叫他们俩口子“杨婷的爸”、“杨婷的妈”,有时一呼双应,我心里很是有满足感。

  小婷婷很懂礼貌,放学回家总要给我打个招呼后才去做作业。有时緾着我问这问那的。有一次,我问她长大后做什么?她回答说:长大后当村官,把村里的路都修成高速公路。

  我真的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我。

  我接着故意逗她说:你杨平伯伯说要把你接到北京去念书,北京有好高好高的楼房,好多好玩的地方,好多好吃的东西。还有......没等我把话说完,小婷婷生气地说:他们没有沔阳三蒸!

  我愕然了……

炸馓子的姑娘

  每年农历五月,恰逢端午节。他(她)们都要从偏僻的农村,把用油桶改成的灶、凹锅、案板等炊具搬到镇集贸市场的空地一炸馓子。算起来,他们每年端午在来这里炸馓子也有四、五年了。

  这里是三县交界的地方,也是一个人口大镇。每天来这里赶集的人很多,买他们炸的馓子的人也很多,馓子也炸得地道。

  “路隔十里,各有乡俗不同。”这里的人们有五月初五过小端阳的,有五月十五过大端阳的,有五月二十五过末端阳的。他们在这里炸馓子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忙乎。

  一绺绺刚出锅的馓子,伴着香油味,在晨曦的空气里飘起一缕缕浓郁的脆香,随着早晨清风扩散很远。窜进鼻腔,刺激味蕾,诱人食欲。

  每天,在星星还没有隐去的黎明,都已早早的摆好了摊位。

  前些年在家时,每年端午节我都要买他们炸的馓子,几年下来,相互都熟人了。每天早晨我上街路过这里时,他们都会跟我打招呼问好。

  摊主是一对较年轻的夫妻。妻子身有残疾,左腿不能直立,上身前倾。当她站立的时候,身体呈现一种独特的姿势。头要努力仰起,身体要靠右腿单独支撑,所有的重量都落在右脚掌,这是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的病残。丈夫是身体康健但比较瘦的人,平常话不多。

  男的,麻利地揉着面,揉好后,拉成长长的细条,在案板上滚圆,熟练地把滚圆的面坯由内向外圈在放了食油的陶钵里,然后端到烧沸的油锅边。

  女的,早已来到了油锅旁,努力地保持着身体站立平衡,神情专注的守着面前那一锅欢快的沸油,手里拿着一双长筷。

  开始炸馓子了。男的用右手把陶钵里的面坯拉得均等緾在左手掌上。緾上十多圈后,用双手扩开,递给妻子。妻子用手中两根分开的筷头穿进接住,慢慢地放入浪花翻滚的油锅里忽几下后叠合起来,这时抽出筷子来翻动着馓子。长筷在油面上翻飞,如同跳着欢快的舞蹈。油有时也会顽皮地溅在人的身上。

  一绺绺被放进沸油里的生面,沉下去,又浮起来,在沸油的滋润下,须臾变得丰腴饱满。颜色也从乳白到嫩黄,直到金黄,这时可以夹出炸好的馓子了。

  夫妻双方合作默契,不需要用语言,只要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

  太阳渐渐升起,阳光照在女人的脸上充满着笑意。从她眼里流露出坚毅和专注,美好的向往。每天她要持续站立五个小时之多,正常人都难受,何况一个身有残疾的人。但从没有在她的脸上看到倦怠。总是笑脸迎送着来买馓子的每一个客人。

  有一次,炸馓子的姑娘告诉我:他们家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还住着平房。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和买馓子的人,我想,夫妻俩起早贪黑,栉风沐雨,为的是孝顺老人,抚育孩子,营造幸福,编织温馨。

  一天的劳累过后,妻子撒娇的偎依在丈夫的怀里,丈夫为妻子剪着指甲,温柔的表情,无不流露出对妻子的怜爱,妻子为丈夫揉背。有时候,她要丈夫驾着电瓶车两人去兜风,姑娘紧紧地抱着丈夫,长长的秀发在风里飘飞,直到很远,很远......

  看到这温馨的场面,让人心生感动。谁又能想到,姑娘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呢!她努力缩小着自己的不幸,不自叹自悲,勤劳坚强,对生活的追梦,谁也阻止不了她的心。

  这些年过去了,每逢端午节吃馓子,我就会想起家乡这位炸馓子的姑娘,为自己当年对她产生怜悯之心,而没有多买她的馓子感到惭愧和不安。姑娘身体上虽有残疾,但心灵没有阴霾。这正是许多身体健全的人在生活,工作上遇到挫折而一蹶不振去寻思和领悟的。

  只有像这炸馓子的姑娘一样,顽强地面对命运的不公,身体的残缺,去坦然的生活,人生处处是阳光。

地捡皮

  地捡皮就是地皮菜,又名地衣,地木耳,沔阳一带都喊地捡皮,也有一些地方叫地苔皮,地菇。是一种季节性的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有点类似于木耳,呈墨绿色。不同的是,木耳是对称生长在腐木上,皮大肉厚,地捡皮也是片状的,无根,但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春末夏初,只要一场雨后,在我的家乡,那些人畜来往的少的地方但却永远不缺少生机的堤坡草地上,就会长出一朵朵,一撮撮这种黑不溜秋的东西来。而且在雨后刚放晴时才会出现,得赶紧捡,如果太阳稍微一晒,地捡皮基本就干了,卷缩成灰黑色,就没法捡了。地捡皮是雨季的匆匆过客,它们仿佛一下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却又一下子就走完了这世上所有的路。新鲜的地捡皮很软很薄,也像木耳那样富有弹性,但它要柔嫩得多。

  地捡皮长在多钙性土壤的地方。小时候,逢天下雨放牛时常捡这东西。雨后,阳光穿透云层斜射下来,仍有零星的雨点飘落,经常是光着头淋着细雨,边放牛边捡着地捡皮。地捡皮像是雨后的精灵黑亮亮地散落在堤坡上的草丛里,有蚱蜢不断地跳,阳雀在雨后飞来飞去。大人跟我们叮嘱过;打过炸雷的地捡皮不能吃,吃了会中毒的?

  地捡皮雨后湿漉漉贴在草里地上,零零落落,捡起来费事,手重了就抓断,捡不起来。地捡皮上面会粘带着枯草叶、青苔、泥沙、蚯蚓粪什么的,捡回家后先用水泡,使它柔软胀大,然后仔细地用手一点点地择,用嘴吹用手指弹。有时捡一帽窝子地捡皮回家,非常不容易,清洗起来就更难了。不知要洗多少遍,但地捡皮的褶褶皱皱间似乎永远也洗不干净,吃起来仍难免还会是沙格格神的。

  地捡皮炒好后,淋点猪油,油润鲜香,滑溜爽口。炒地捡皮把锅烧辣,将蒜苗,生姜丝,辣子在油锅里淡一淡,再倒入地捡皮翻炒,放盐,盖锅略焖片刻。地捡皮下锅前要稍微沥干水分,否则炒时出来的水过多会影响口味。地捡皮折耗大,看起来一大堆,炒出来只一小碗。地捡皮吃起来清脆滑嫩,柔软而香鲜,辣呵呵的特别下饭。地捡皮交鸡蛋,韭菜一起炒,味道都不错,放入汤中更有滑而不腻的口感,凉拌则别有风味,有一股雨水的清新和宁静。

  几十年没有吃地捡皮了,想起那些熟悉的野菜,飘散着淡淡苦味,夹带着一丝丝泥土的芳香,心情不由显得格外的轻松和舒畅;想起故乡那雨后的天空,想起故乡那青草野花飘香的味道,心情就湿润而有所思。

美味黄鳝

  我一直喜欢仙桃,不仅仅因为仙桃是我的故乡,更主要是那里的水乡人文不带俗气。后者是我到过不少的地方的悟道。

  有朋友认为,是那里的“沔阳三蒸”迷住了我,让我对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川,也敢一碗水端不平。

  我喜欢吃“沔阳三蒸”,尤其喜欢吃粉蒸黄鳝,与偏食无关。这是一个“好吃佬”不好听的坏名声。鳝鱼其实是仙桃人们餐桌上最朴实的一道菜。

  鳝鱼现宰现吃,可炒,可爆,可炸,可炖。在仙桃,黄鳝除了粉蒸,再就是烧排鳝,炒鳝丝,黄瓜炖鳝鱼汤。仙桃人精明能干,特别富有想象力,能让地方文化彰显无余。

  仙桃黄鳝生长在一个波澜不惊,雨意绵绵的江汉平原水域里。这里的人爱吃它,不仅仅是它的肉嫩,而且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

  当朋友们旅游仙桃,来到汉王陈友谅故里,观赏完莲花仙境,然后再到沙湖湿地公园,看无边无际的芦苇,仰视天空中各种水鸟……疲惫一天踅进一农家大院,看到水缸里养着肥大的黄鳝,顺势点上一个黄鳝多样吃法。

  初夏的江汉平原,阳光和煦,雨量充沛。庄户人家的菜地里长出水灵灵的蔬菜。老板从菜园里抽来几根蒜苔,摘上几条黄瓜,还有青椒,洗净落锅。噼拍一顿爆炒,很快,鳝排的清香被蒜苔托着,弥散一屋。

  老板把一盘烧好的蒜苔排鳝端到你面前,你悠然地呷着啤酒,狼吞虎咽吃着。而此时一盘青椒炒鳝丝又端了出来。随之盛来香喷喷的米饭。

  黄瓜鳝鱼汤用柴火炖着,当地做法的妙,就在于黄瓜入鳝鱼的鲜味,没有黄瓜的脆嫩,哪有沙锅中的黄鳝油香鲜嫩润肠胃啊。

  客人脸上泛着红晕,米饭打底,再每人来一碗热腾腾的黄瓜鳝鱼汤,汤入肠胃,冲淡了啤酒,噎下米饭,一点也不渴。这才酒足饭饱了。此时此刻是你在怎觉得;没看够仙桃美景,返身回来在美景中吃美味黄鳝,农家小院溪流曲径,真是人生中一份难得的风雅。

  心情舒畅中,品尝着绿色食品一一仙桃黄鳝佳肴,“莫笑农家腊酒浑”的场景才能找到感觉。

  我爱吃粉蒸黄鳝是在小时候就有了。端午节前后,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人们选端午节请客也是有的。没冰箱的年代,有鳞鱼不好放,只好买些无鳞鱼做菜了。如泥鳅、黄鳝。

  把宰好洗净的黄鳝捶成片,切为一段一段,用米粉拌好后,放在蒸笼里用柴火灶蒸上一半熟,用碗捡起来。等客人到齐后,再用一空碗一翻扣,放进蒸笼里热一下,端出来浇上勾好的欠,撒些葱花就可以端上席了。米粉粘附在黄鳝上吃起来不油腻,色味俱全,又鲜又嫩,真好吃。粉蒸黄鳝就代替了“沔阳三蒸”中必须有的蒸鱼了。

  那时候,物质匮乏,经济不发达,平常家里是很难吃上的……

  美丽富饶的仙桃,有水的地方就有黄鳝,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都人工养殖黄鳝了,形成了很大的产业规模,远销国内外。再也不需像我小时候拿着鱼篓到处去捉。想吃方便了。

  朋友,仙桃的黄鳝何止这几种吃法。如果哪一天你去游仙桃,临行前请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为你当一个游仙桃,吃黄鳝很精明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只是我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是想找机会回我的故乡去吃粉蒸黄鳝呢!

香脆油盐豌豆

  在仙桃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豌豆。不过单一种植的较少,一般是和小麦套种,称之为“嘎麦懒”。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对豌豆情有独钟。

  豌豆便于携带,可装在口袋里边走边吃。也是饭桌上的一道菜,下酒、下饭。

  小时候,我们把生豌豆带到学校,放进火钵子里面去炸,教室里发出“啪啪”的声音和烧焦的糊味。一首童谣道出了儿趣:“一二三,三二一,老师要我的豌豆吃,老师说我的成绩好,我说老师是个好吃佬!”

  豌豆的做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干沙像炒米一样去炒;也可以放油盐焖炒,也叫焌(念qū)豌豆、油盐豌豆;还可以用土灶的余火,把豌豆放进罐子里煨着吃,又叫煨豌豆。我最喜爱的还是油盐豌豆,其独到之处是脆脆的口感和香味。

  油盐豌豆做法简单,配料以油盐为主,少不了大蒜、辣椒、生姜,喜欢吃醋的放醋少许。制作步骤:1,将豌豆择干净。2,锅烧热,把豌豆倒进锅里干炒。3,不停地翻炒,让火逐渐小下来,以豌豆的皮少许变糊、变焦、变黄为准,然后盛起来放入冷水中浸泡,也叫“焌”,等豌豆胀开变大变软后,沥起来。4,油烧至冒青烟时,放少许水,加盐,烧开后放进沥干的豌豆翻炒,加配料即可。记得多放盐,豌豆是不会咸的,跟盐多不坏酱一样的道理。

  仙桃的油盐豌豆,很脆、很香……

钟离点石把扇摇,果老骑驴走赵桥。

国舅手执云杨板,彩和瑶池品玉箫。

洞宾背剑清风客,拐李提葫得道高。

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