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魂归天山》《三口木箱》《白天时间长》《我与碧野最后一次相遇》《我偷碧野先生藏书》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碧野(1916-2008),男,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著名作家,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长、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报告文学等近1000万字,代表作有《钢铁动脉》等,《天山景物记》、《情满青山》等作品影响广泛,著有《碧野文集》(四卷)。

  碧野不仅是位多产的作家,而且在多种体裁上写出了灿烂篇章,塑造了独特的风格,他以小说书写着所见所感,用文字描画自然和人生之美,带给人温暖与光明。碧野揣着那支笔,踏破八千里路云和月,辗转神州大地,为抗战写作,为革命呐喊,为新中国高歌。1960年,他停泊在荆楚大地的胸怀间,深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地,走访江汉平原,目睹荆楚大地的巨大变化,创作了大量散文,读者对他的评价是,用方块字描绘出了时代的画卷。

碧野生平简介

  碧野(1916.2.15.—2008.5.30.),原名黄潮洋。公元1916年2月15日生,公元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在武汉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作家。广东大埔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教师。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情满青山》。 代表作《阳光灿烂照天山》,散文集《月亮湖》、《幸福的人〉、《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的风貌〉, 还著有短篇小说集《流落〉、《山野的故事〉《天山景物记》等。 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魂归天山

——怀念碧野先生

  新疆,碧野先生到过的地方,一个纯净优美的牧场。苍翠的针阔交林,与辽阔的草原连成一片……春天里,草原上野花盛开,芳草萋萋。远处云雾似洁白的飘带,缠绕山间;远处皑皑的冰峰,层林苍苍,沟壑滴翠。天至高而苍,野至阔白茫。天山雪莲,不死胡杨,油海煤都,瓜果飘香……

  这里是碧野先生的第二故乡。1955年,在王震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碧野先生在新疆军区和深入生活,走进天山,写下了《天山景物记》,描述了天山丰富物产和异彩奇情的景物。“朋友,你到过天山吗?”“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银光闪闪”“艳丽迷人”。天山景物,哺育万千学子,让几代人记住了天山“稀有的美丽”和“无限温柔的感情”;民俗文化,民族风情“雪峰 山峦 野马”、“草原 森林 溪流”,豪情令人神往。

  “情满青山人,已归青山去!”在我们深深地怀念碧野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日子里,我又一次拜读了先生的《天山景物记》这篇长存于世的经典文章,碧野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脑海,一种伤感却禁不住涌上心头。

  2003年,我从家乡也就是碧野先生在1970年曾下放过的仙桃毛场双剅村,来到谋生的异地乌鲁木齐。当我闲暇之余,一次次走进天山时,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成为了我的向导,仿佛先生陪伴着我骑马走在花海中。我苦的寻觅着先生的脚印,体会着先生文章中的一词一句。先生着意描述的多么绘声绘色,身临其境。每天我上下班路过位于乌鲁木齐北京南路新疆文联时,不知不觉的总要神情地回眸,这里是先生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记得我刚到乌鲁木齐不久,我来到新疆文联,询问先生在新疆的日子,虽说先生在新疆文联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和他工作过的同志大多作古,但大家都能记得《天山景物记》,我内心充满欣慰!你情满昆仑,灵秀的新疆,才有今天的马矫健,人精神;你魂归天山,新疆的天空,才有如此绚丽的云彩。

  怀念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碧野先生曾下放在我们村子里,我有一种骄傲和幸福感。短短三年,虽流光一现,却一生难忘!三十多年前仿佛就在昨天。小时候我们不懂事,你哂书,我们偷你的《丹凤朝阳》。我拿着你的鹅毛扇不想还你,也打过你喂的猫。“黄伯伯”经常讲故事给我们听。抗美援朝骑马,后来你双腿发痛,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到武汉,在铜人像开往水果湖的1路公交上遇见你,你一定要我到你家里吃饭后再到毛场,你问起村里的人叫我带问好,你与双剅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先生的谆谆教诲永铭记在心间;先生的高风亮节,我们一代一代相承。

  天山景物依旧美,谁人再去笑春风;天山悬云海,边关写沧桑。你安安地走了,我依然为你祈祷,天山祝福你一路走好,你的文学精神永存,用我一生读你……

三口木箱

  每当我路过乌鲁木齐“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时,便想起了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作家碧野先生。碧老的音容笑貌总浮现在我眼前;就好像又见到了我的家乡——毛场双剅的“黄伯伯”,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黄伯伯那其中一口写着“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的三口木箱。

  黄伯伯这三口木箱,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摸过,我坐过。据称呼碧老是“黄大哥”的大女儿黄铮介绍,木箱是黄铮她姥姥的嫁妆,随黄铮的妈妈来到黄家。从北京到新疆,又回北京;赴丹江口,又到沔阳;再到武汉。记载着碧野先生一生拖家带口,颠沛流离的生活轨迹。

  1970年,碧野先生下放来到沔阳(仙桃)毛场双剅一队。生产队给黄伯伯安排在知青点的一间住房,泥土地面,又潮又湿,离我家不远。黄伯伯全部的家当就是二张可折叠的铁床,三口木箱。队长游传道在生产队的会计室里给黄伯伯搬来一张写字的桌子,连吃饭的桌子、一个旧躺椅都是乡亲们送的。

  在这一间住房,黄伯伯把二张铁床并排着,每张床都挂着蚊帐。黄伯伯和夫人杨妈妈一人睡一张床。为了地面干燥,黄伯伯在床底下洒满石灰。三口木箱就放在床头。躺椅房间放不下,黄伯伯总是把它搬到外面去乘凉、喝茶。有时,乡亲们把竹床借给黄伯伯睡。

  杨妈妈过了不久就走了,据说她不是“五.七”干校的人。

  我记得黄伯伯的三口木箱中,有二口全装着书籍。在黄伯伯来到我们队的那些日子,我大多都跟黄伯伯在一起,在他的面前晃去晃来。不懂事的我,只知道他对文学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反动学术权威;还知道他当过志愿军,打过美帝国主义,又对他产生了几份尊敬……黄伯伯把我们队里妇女们的名字“凤枝”、“桃枝”一个个叫得心甜。

  作家洪洋下放在我们大队的四队,和黄伯伯是最好的朋友。有时候,作家洪洋在黄伯伯家里吃饭、喝茶、看报纸。

  短短的二年里,也许是长长的二年,黄伯伯访遍了江汉平原。他离开我们小村时,乡亲们没有哪一个不来相送的。黄伯伯拉着乡亲们的手久久不放。是队长游传道和几个人把黄伯伯的三口木箱搬到汽车上的。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鼻子发酸…….

  三口脱漆掉皮的木箱见证了黄伯伯的万里征程,在他的字典里,怎能读懂隐藏在日子背后那神秘的力量?!

白天时间长

  教书匠的我,少不了要写写对联、起起名,也算得上我们张姓中的文化人了。

  堂孙出生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我给他起名“张昶”。前不久,刚考入大学的张昶从西安打来电话报平安。也就是这一个“昶”字,勾起了我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被污蔑为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碧野、吉学沛、武石、阳云、黄鼎钧、梁思孔、李力等老干部下放在沔阳县毛场公社双剅村插队落户。在那个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年代,他们属于“五七干校”毛场连。

  这些前辈在接受劳动改造时,也没丢掉自己的本行。作家碧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迷人的排湖》,与仙桃结下了不解之缘。黄鼎钧老师的《英雄李全洲》组画展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红仿宋字标语仿佛就在眼前。梁思孔夫妇手风琴拉唱的《众手浇开幸福花》至今还在耳边回荡……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前辈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所保持的坚定和乐观,感人至深。

  那时我还在念小学,作业做完后,不想去打猪菜就练字,就抄《老三篇》,抄报纸。我找来一张《湖北日报》,选择了一篇有关“真理”讨论、署名“毛昶联”的文章抄了起来。写到“昶”字时,我不认识这个字。那时候农村很少有字典,我便拿着报纸来到住在我隔壁的李力伯伯家请教,李力伯伯的女儿露露姐姐告诉我,“昶”这个字念“chǎng”,意思是“白天时间长”。走时,李力伯伯说,这篇文章是下放在四队的阳云老师执笔代表“五七干校”毛场连写的,故署名谐音“毛昶联”。我回家后认真读了起来,也不太懂文章的政治意义。

  “白天时间长”,多么深沉的含义。在那黑白颠倒的日子,多少像碧野这样的文豪挨批斗,住牛棚,忍受摧残。但他们乐观舒畅,相信黑夜是短暂的。“四人帮”倒台后,他们赢得了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尊重。

  过去的岁月,就像一本泛黄的老相册,依旧清晰可见。碧野捡棉花的身影,吉学沛老师戴斗笠穿蓑衣挑秧的身影,李力先生摘黄花菜汗流浃背的身影,阳云老师出门时手拎布袋的身影……永远留在乡亲们的记忆里。碧野买皮蛋——不找钱,李力倒栽柳树长成垂柳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碧野先生的女儿黄铮回忆说,她爸爸生前把下放过的地方称作心中的第二故乡,视乡亲们为亲人,像待亲戚一样。如今,双剅村变化大了,有水泥路,有楼房,逢年过节还有宝马车开回村庄。他们曾经教过的农民扫盲班学生的子女大多考上了大学……风调雨顺,一片和谐。是他们给双剅这块土地带来了吉祥。我记住了“昶”字,我们的后代懂得了“昶”字,“白天时间长”“毛昶联”的故事一代一代相传。

  有时我想,人的一生受点苦不要紧,几十年过后还时常被人们念叨着就值了。这也许就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吧!

我偷碧野先生藏书

  上世纪七十年代,作家碧野先生先生下放在仙桃市毛场双剅村。

  碧野先生住在一间矮小的瓦房里,房间除了放着一张床,只有书了。连吃饭的桌子都是乡亲们送的。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碧野先生放过牛,插过秧,挑过草头,抹个衣兜同妇女们捡过棉花,也上过水利工地。

  为了抓进度,生产队都是把中午饭送到水利工地。碧野先生总会利用社员们吃饭的时间,来一段脍炙人口的快板为大家鼓干劲。碧野先生有一首用挑土的勾子敲着扁担说的《快板》,我至今不忘:

  今天天气真正好

  微风吹来红旗飘

  挖河修路上水利

  男的女的都来了

  都来了、都来了

  水利工地好热闹

  张大妈、李大妈

  还有游家桃支的妈

  年纪都有五十八

  头不白、眼不花

  不在家里带娃娃

  ……

  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挑土的干劲十足。

  碧野先生蛮喜欢同村里我们一班“小调皮”,经常讲故事我们听,有好吃的给我们吃。就是不借给我们书看。(碧野先生曾给“中娃子”的小人书,中娃子拿去折了“撇撇”)

  有一天,县文化馆通知碧野先生到排湖去采访,有个三,五天时间。没过多久,碧野先生就发表了着意刻化江汉平原的散文《迷人的排湖》。

  我们几个“小调皮”打蝉壳来到碧野先生住的屋后,趁先生不在家,用竹竿把先生房间盖的瓦捅开,还边捅边说;我叫您不借?我叫您不借?看您借不借书我们……

  果然,在碧野先生回来的前一天晚上,下起了雨。先生的书全被漏湿了。

  第二天天放晴,碧野先生把漏湿的书抱出来,摊在晒花帘子上晒。我们几个“小调皮”趁先生回房屋做中午饭时,偷了先生好几本书。其中,我偷了先生一本《天山景物记》。后来,被老师发现,老师拿去还给了碧野先生。

  三十多年过去了,想起来,当时要是讨教碧野先生——我们的“黄伯伯”,知其写作一二,到今天也能写出几篇文章来!

  (大致内容,本人十年前投稿于《楚天都市报》发表)

我与碧野最后一次相遇

  我们乘坐在同一辆公交上,

  您喊着我的名字不曾相忘。

  您默数着在沔阳生活的日子,

  您亲切地问起村里的土亲老乡。

  当我下车要走的时候,

  您要我到家吃了饭再回沔阳。

  梦里常常见到您福态的身影,

  也常常听到您声声念叨毛场。

  有人说您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说:不!您分明又去了眷恋的排湖水乡。

  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县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碧野曾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碧野客居湖北近半个多世纪,为湖北山水写下了美丽的篇章。长篇小说《丹凤朝阳》叙述的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场景。散文集《情满青山》描写的是鄂西北山区自然风光。碧野的足迹踏遍仙桃的排湖,天门的月亮湖,洪湖的洪湖……散文集《月亮湖》展现的是作家关于江汉平原众多湖泊的风情和水乡人民生活的所见所闻。发表于《收获》杂志《迷人的排湖》是碧野先生为仙桃人民寄予的希望和祝福。

  《迷人的排湖》全文1万余字,分成“江汉平原的明珠、风送百里香、老猎人的豪情、鱼情水意、雷台夜、排湖的晨光”6个部分。江汉平原的明珠,写排湖美丽的自然风光;风送百里香,写莲子和菱角丰收的景象;老猎人的豪情,写一位老猎人在排湖捕猎野鸟的厉害,赞美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力量;鱼情水意,写两名渔家姑娘用最新办法捕鱼的潇洒姿态;雷台夜,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排湖人的幸福生活;排湖的晨光,寄托了作家对排湖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希望。

  作家碧野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下放在我的村庄——仙桃市三伏潭镇毛场双剅村,当时他已年过半百,孩子们管他叫“黄伯伯”。碧野先生住在低矮的瓦房里,白天劳动,晚上写作,时间达两年之多。碧野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村里的孩子他都能叫出名字,孩子们也喜欢到他家去玩,听他讲故事。物质匮乏的年代,先生的日子尽管过得很窘迫,每次去买东西总要给孩子们捎来糖果之类好吃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有幸与作家碧野先生,在汉口铜人像开往水果湖的1路公交上有过最后一次相遇。那时已相隔二十多年,当我看到先生,喊了一声“黄伯伯”时,他马上认出了我,喊着我的名字,与我拉起家常,问这问那……我知道,乡下人与著名作家,有着遥远的距离,只是先生问一句,我回答一句,非常拘谨。先生笑着说:“我和你父亲都到过朝鲜战场,在双剅时,感谢他对我的照顾,你父亲还健在吗?”我说:“父亲前两年已过世,是盖着党旗走的!”先生只是说:“你父亲是个好人!”

  碧野先生是到汉口办完事回水果湖家的,当公交车驶过江汉一桥,到达汉阳文化宫时,我要下车转乘开仙桃的班车,先生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告诉我他家的住址,拉我一同到他家吃饭后再回沔阳,我婉言谢绝了先生的好意。当我下车后,先生把手贴在车窗玻璃上,向我作挥手道别!

  排湖的美丽,肯定不仅是静!每当梦到先生的时候,我总觉得那《迷人的排湖》浪声在我耳际响起,这哗哗的浪声一阵阵传来,让人有着撕心裂肺的伤感。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排湖水啊!多么宁静,多么迷人,你永远会为我的生命之河注入力量。

        天山皑皑,汉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碧老长眠于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

  碧老纪念碑用自然石打造,高1.3米,宽1.4米,影雕着碧老手持杂志《随笔》思考的形象。墓志铭“我讴歌的是光明与希望”,映衬着碧老和善的面容。碑前雕刻《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情满青山》等碧老代表作画册,传达着碧老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的热情与希望。

  祈愿碧老在青山绿水的间,永恒安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