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哟喂哟】《沔阳皮影戏漫谈》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物体遮光成影的现象早为古人察知,云破月来花弄影能成美丽形象;竹影映窗启发墨竹技法,诗人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名句,都是观察自然光影情趣的艺术加工。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每个人物都由头、上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沔阳皮影戏概述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沔阳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们喜爱。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门派众多,演唱风格也各有不同,早期多穿行于村野、集镇、茶社、酒楼之间。因流行地域不同,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艺人们习惯上称歌腔皮影为上路子皮影,称渔鼓皮影为下路子皮影(以汉水上下游为序)。地处上下路皮影戏之间的沔城、郭河、张沟、杨林尾、彭场一带的皮影戏,称之为中路子皮影。

  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者仙桃皮影戏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沔阳皮影戏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是江汉平原众多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高亢豪放,活泼欢快。沔阳渔鼓唱腔分为平腔、悲腔、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类,共50多种。因流行地域不同,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沔阳皮影戏的道白有散白、韵白两种,以地道的沔阳话,夹杂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幽默风趣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唱词一般为“五五七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种句式,也有三四字垛板句。大段唱词有一韵到底和每段一韵两种。所用韵目分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亲、乖、为、克、四、中、福”。沔阳渔鼓皮影唱词“十五韵”和诗词韵字“十三辙”相同。艺人演唱渔鼓皮影,必须通晓音韵,尤其是自编自唱“浩水词”时,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压韵合辙。

  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伴奏(扬琴、二胡、四胡、笛子、唢呐等)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沔阳皮影戏在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乐、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断革新,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皮影戏《狮子楼》视频)

  沔阳皮影戏传统剧目

  沔阳皮影戏剧目十分丰富,据老艺人讲,“三根半筒子”之一的张洪显一人就能唱三百余本皮影案卷戏。旧社会,皮影戏得不到统治者与文人的重视,艺人传徒全凭口传心授,因而多数剧目失传。

       按湖北省曲协统计,取材于传奇、演义小说的皮影剧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国》、《孙庞斗智》、《三国志》、《隋唐演义》、《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武松打店》、《英烈传》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皮影戏剧目有《昭君和番》、《岳飞传》、《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皮影剧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图》等;取材于戏曲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吴汉杀妻》、《吕蒙正赶斋》、《二度梅》、《孟丽君》、《瓦车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剧目有《一家贤》、《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双头驴》、《三门街》、《十三款》等。

  沔阳“肉皮影

  沔阳“肉皮影”戏也叫“人皮影”戏,它是沔阳渔鼓戏的俗称。所谓“肉皮影子”,就是由人装扮演出,其唱腔为渔鼓调的皮影戏。除了以沔阳渔鼓调为主以外,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腔。“土得掉渣”的唱词,独特的方言体系,使沔阳“肉皮影”凸显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沔阳道情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道情形成于明末清初,又称沔阳渔鼓道情,是古老的道教文化和沔阳民间曲调相结合后,逐步衍变而成的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仙桃(原沔阳)、天门、潜江、洪湖、监利等地。最初的沔阳道情主要靠艺人走乡串户沿街乞唱,是早期艺人逃避水灾的一种谋生手段。

  经过几代艺人的变革,沔阳道情与沔阳渔鼓、沔阳小曲等唱腔曲调不断融合,形成富有江汉平原风味的音乐唱腔,得到了较大发展。唱腔丰富,曲调优美,沔阳道情成为湖北省影响较深、传唱最广、听众最多的曲艺形式之一。

  皮影戏名家别道洋

  别道洋,艺名别洋(1912-1988),男,汉族,沔阳毛嘴光华人。别道洋从小跟随舅父吴运年学唱渔鼓腔沿门赶酒,以后唱茶馆皮影戏。聪明的别道洋在演唱技艺上超越了前辈艺人的演唱水平。

  别道洋,艺名别洋(1912-1988),男,汉族,沔阳毛嘴光华人。别道洋从小跟随舅父吴运年学唱渔鼓腔沿门赶酒,以后唱茶馆皮影戏。聪明的别道洋在演唱技艺上超越了前辈艺人的演唱水平。

  他对渔鼓唱词很有研究,用成语与民间的方言土语(即顺口溜)相结合,每一段唱词让人们听了是哄堂大笑。解放前他在徐渊一带演唱《四下河南》一戏,孀妇田氏夜叹家事,用渔鼓悲腔唱得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戏场内一寡妇听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寻短见,多亏领居相救。

  别道洋是天、潜、沔渔鼓皮影戏最有名的老艺人。他的唱词与唱腔流行江汉平原各地,别洋是仙桃最大一门派(即别派),他的传承人高凤成是仙桃德高望重的皮影艺人。一九八八年,别道洋与世长辞,仙桃各地的皮影艺人都去参加丧葬,吊唁别洋名老艺人。

非别道洋本图片)

       沔阳肉皮影戏

  说起皮影戏,估摸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没有亲身所见所闻,但也听说过。暗黄的灯光、古老的木架、粉白的幕布,在激越的鼓乐声和艺人的演唱声伴随下,其影子在幕布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到剧情高潮部分,可见各式各样的皮影人儿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景面虽小却十分壮观。

  “一口叙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这句顺口溜算是对皮影戏的生动写照吧。小小的皮影人,小小的舞台,尽显生命的华美,声乐灯影里包罗人间百态,吟唱和舞动着俗世人情。

  沔阳“肉皮影”戏也叫“人皮影”戏,它是沔阳渔鼓戏的俗称。所谓“肉皮影子”,就是由人装扮演出,其唱腔为渔鼓调的皮影戏。除了以沔阳渔鼓调为主以外,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腔。“土得掉渣”的唱词,独特的方言体系,使沔阳“肉皮影”凸显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沔阳渔鼓戏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渔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演唱渔鼓戏时的伴奏。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长竹筒,在竹筒的一头蒙上猪心膜,即做成“渔鼓筒”。艺人在演唱时,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边拍边唱,亮出绝招。沔阳渔鼓戏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按艺人们师承关系的时间推算,大约应在清代嘉庆年间。

  过去的渔鼓演唱形式主要是沿街卖唱,茶楼座唱和红白喜事赶酒。民国初年,皮影与渔鼓合流后,渔鼓的唱腔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戏曲唱腔和民歌小调被艺人们融入了渔鼓唱腔,从而基本形成了渔鼓的曲牌体系,素为沔阳民间所喜闻乐见。且久唱不衰,流传至今。

  沔阳渔鼓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皮影戏三种演唱形式,其唱腔有平腔、悲腔、琵琶腔、花腔等,每类唱腔都有其特有的表达功能。演唱时,渔鼓艺人根据剧情需要,可用声音、表情或形体动作,扮演各种人物,做到一人多角。具有角色进出的灵活性。

  孙悟空:嫂嫂有手段,不肯借宝扇,牛哥你是男子汉,替我转个弯。

  牛魔王:只怪你太恶,借扇舍得说,你是乌龟洗澡不洗脚,简直是揩壳(开阔)。

  ——这就是沔阳“肉皮影”戏《火焰山》唱段。

  沔阳“肉皮影”,艺人表演以叙事鼓曲,方言说唱,合辙压韵。在表演中感情丰富,十分注重神情体态的表达,用丰富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与观众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荤素搭配,令人捧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我原先所居住的小镇就有一个演唱“肉皮影”戏的草根班子,在县文化局的指导和镇文化站长的带领下,他们把沔阳“肉皮影”戏唱到了上海,唱遍了大江南北。

  小镇赶场祝酒取彩的渔鼓艺人居多,文化站通过对艺人们资评,给他们发放演唱《证书》。没有证书的艺人去赶酒,取彩时,往往会遭到酒席上有些客人的拒绝和难堪。

  我观看过小镇“肉皮影”戏班子在镇礼堂的一次演出,礼堂里坐满观众,十里八乡的人都是看过演出《海报》赶来的。锣鼓家艺打着,台上唱着、台下喊着,热闹极了。在这个夜晚,我享受了一场极致的原生态沔阳“肉皮影”戏。

  记得演出的剧本是《胡奎卖人头》这出戏。《胡奎卖人头》出于罗贯中小说《粉妆楼》的故事。胡奎在家无聊,便来到京城,岂料投亲不遇,盘缠用尽,偶遇罗灿、罗焜,三人义结金兰,后为打抱不平,闯下大祸。

  胡奎:手挽人头长街走。谁有胆向俺胡奎买人头。头要卖千金,不打折时又不打扣。买的是真豪杰,卖的是英雄第一流。任你是赵云姜维,难比俺胆够。任你是张飞桥喝断,都不及俺独闯淮州。讲话人家杀人,就远远走。俺胡奎杀人,反要卖人头。不是俺胡奎夸大口。敢说英雄肝胆,今古无酬。

  装扮胡奎的是一女扮男装的小生,扮相英俊,风度翩翩;既刚且柔,唱功不凡。

  这女扮男装的小生我是认识的,她父亲是唱花鼓戏丑角的,小时候的她,就跟随父亲练习翻跟头、下腰、跑圆场、舞枪弄棒、耍刀把子这些基本功,拜花鼓戏花旦演员为师练嗓子,从不间断。几年下来,她的唱、念、做、打样样在行。

  唱戏唱戏,顾名思意,戏是唱出来的,她演出时情绪饱满,字正腔圆。在诸多小生名角中,她一举夺魁,好评如潮,被很多观众追捧。

  我也喜欢看牛皮影戏,但对“肉皮影”的诱惑力有些忘乎所以,喜不自胜。牛皮影戏是牛皮做的人物影子映在白屏幕上,通过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而“肉皮影”不用牛皮影子,而是用人来演,活神活现,栩栩如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亦庄亦谐,带给观众丰富的联象,乡土情趣,赏心悦目,展现出沔阳“肉皮影”戏独特神韵。

  沔阳“肉皮影”戏,它是乡音,它是土腔;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它是下里巴人的合唱。离开家乡多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沔阳“肉皮影”戏。如今,老祖宗的东西——沔阳皮影戏,早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了互联网,随时可看。电脑荧屏上,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嘣嘣”的渔鼓声由远而近的传来,一个个影子变得活灵活现;在音乐的伴奏下,优美的渔鼓腔调,让人如痴如醉,头脑中昨天的记忆,一下子也变得鲜活起来。正如我一位朋友所说:看家乡皮影戏,既是对过去一段历史文化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文化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渔鼓声声汉水长。沔阳皮影戏将成为我终生的胎记,记忆深处将永远无法抹去,而且越抹越显得愈发清晰。

  听沔阳皮影戏  享受慢生活

  汉水悠悠,皮影声声。皮影戏,是沔阳(今仙桃)的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小的时候,村里凡有皮影戏草根班子的演出,我几乎每场都看,因此在脑海里留下了许多关于皮影戏的美好记忆。

  沔阳(今仙桃)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沔阳高河皮影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重要发源地之一,我的老家与高河是邻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机会,耳濡目染。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

  在文化饥荒的年代;皮影用优美动听曲调;老幼易懂的词汇;或浓郁的乡土方言;创造过村村有戏看;人人会几句的辉煌。皮影戏艺人到村里去演出,场地是熟悉的,戏文是熟悉的,唱腔是熟悉的,方言是熟悉的,就连在幕后的一招一式也是熟悉的。家乡的水土孕育了独特的一方地方文化,高河皮影戏的形成,应该说与家乡人的性格、家乡人的欣赏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年过去了,我不在乎听过了多少遍,仍然对它情有独钟。沔阳皮影戏如淡淡的流水,慢若地流过我的心,掠过一丝清凉。

  “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哑脾。”作为老沔阳人的我,也许是家乡的水土遗传基因,沔阳皮影戏成了我一生不可分割的情感需要。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我更是从这个古老的皮影戏之中享受快乐,享受慢生活!


(皮影戏《柳丑苟》视频)

  想当年,高河皮影戏艺人王金苟一曲鸡鸣腔《天官赐福》名段,广为流传,且深受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也久唱不衰。

  驾祥光,游八景,乾坤浩荡;一霎时,祥云起,足下生阳。

  五日风,十日雨,太平景象;种林多,林土湿,海水流长。

  国有道,喜的是,忠臣良将;家和顺,喜的是,孝子贤良。

  读书人,喜的是,名登金榜;种田人,为的是,五谷满仓。

  为工人,喜得是,勤俭为上;为商客,喜的是,金玉满堂。

  ……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以及生活节奏的越发变快,人们在高压的工作之余,越来越追求对原生态生活的享受。此时,如果你去欣赏一段皮影戏,对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生活只有慢下来,人生才能像皮影戏里的音符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钱塘县有李元帅,徐天官,史臣相三家豪宅,远近闻名,人称“三门街”。徐天官之子徐文炳上街抓药为娘诊病,路过梅氏大嫂家门。梅氏不正派,伤风把俗败,她故意朝徐文炳身上泼水,将徐文炳衣服打湿,接着连声赔礼,把徐文炳拉进家,生火盆烤衣。她把邪念起,风言又邪语,谁知风流女将徐文炳调戏,要与他成一对露水夫妻。徐文炳在离开是非之地时,慌忙中误把白扇失。后梅氏被人所害,徐文炳因此犯了“命案”,蒙受不白之冤。

  高河皮影戏艺人张孝狗唱的三门街中《梅氏泼水》徐文炳《屈判》一段,让我了解封建政权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钱塘县令: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断案不论好与坏,错了朝中有后台。

  徐文炳:

  红火链,只烙得,浑身是泡;不招死,招也死,小民有招。

  父早死,母溺爱,无人管教;勾结了,众朋友,漂赌逍遥。

  昨日里,遇见了,梅氏大嫂;只生得,美姿色,千媚百娇。

  年轻人,好色徒,胆量不小;带钢刀,逞黑夜,前去戏调。

  梅氏女,她不从,拼命喊叫;为灭口,杀梅氏,怆惶潜逃。

  读书人,爱薄面,性命不要;求大人,下判令,今天开刀。

  沔阳皮影戏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影子线条清晰,形象逼真。

  沔阳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让我难忘的还有一段是毛嘴别道洋老先生演唱《四下河南》一戏,用渔鼓悲腔唱得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戏场内一寡妇听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寻短见,多亏邻居相救。

  顿然间,禁不住,泪湿衣袖;赵琼瑶,牵小弟,跌跪街头。

  奴本是,川东人,书香之后;父母慈,儿女孝,欢度春秋。

  恨大伯,赵炳南,如同禽兽;为霸产,施毒计,把父命谋。

  炳南贼,他怕把,阴谋泄露;将父尸,抛下重台,(说是)酒醉坠楼。

  乳妈娘,知隐情,如实倾吐;无奈何,奔河南,把青天来求。

  包大人,遭革贬,我又落虎口;含冤女,反成了,阶下之囚。

  沔阳渔鼓唱古今

  

  渔鼓  神仙乐器

  渔鼓  道教曲艺

  它源于八仙过海的故事

  它出自汉钟离拔剑斩鳌鱼

  抽出鱼骨  蒙上鱼皮

  取名渔鼓  管状乐器

  后由鲁班改为竹质

  渔鼓和简板

  唱出道家经义

  衍生出渔鼓曲艺

  

  渔鼓  伴奏乐器

  渔鼓  制作神奇

  锯一截两尺竹筒

  剔去表面的青皮

  掏空了中间的竹节

  蒙上猪心膜  外涂油漆

  左手竖抱渔鼓

  右手击拍鼓皮

  悦耳动听的节奏

  犹如山谷回音响起

  

  渔鼓  乡村尽人皆知

  渔鼓  说唱幽默风趣

  单人表演张嘴来

  两人合作对子戏

  讲口才  死的说出活的来

  论演技  一招一式总随机

  好和坏  全凭艺人一张嘴

  悲与喜  真真假假二由之

  说起来动听  听得神魂颠倒

  唱起来激情  情深如醉如痴

  说天说地说人文

  唱古唱今唱历史

  

  渔鼓  沿门唱求乞

  渔鼓  赶红白喜事

  清脆的简板敲击

  低沉的渔鼓响起

  练指法  抹滚弹击

  编戏文  雅俗一体

  喜婚庆  乐得肚疼

  悲哭丧  落泪叹息

  五个指头有长短

  艺人展技有高低

  历数人间冷暖

  道破炎凉俗世

  

  渔鼓  活跃在民间

  渔鼓  宝贵的非遗

  沔阳渔鼓唱古今

  耳熟能详传乡里

  家乡渔鼓  渔鼓声声

  魅力乡土  乡土记忆

  来自民间  如泣如诉

  根植民间  如歌如诗

  仙桃是个好地方

  渔鼓唱出时代气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