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渔鼓

 香山梦艺术馆 2016-05-01

渔鼓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汉族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宋代已出现。

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戏》画面中(《中国音乐史图鉴》IV-9)。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

近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渔鼓

  • 又名

    道筒、竹琴。简板

 
  • 流行地区

    湖北、湖南、山东、广西

  • 朝代

    宋代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

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元史》卷一百五)。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衡阳人)就作过《愚古词》(愚古即渔鼓)二十七首。作者记有"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折叠编辑本段乐器特色

折叠乐器制作方法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折叠乐器演奏方法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湖南祁东地区的渔鼓则有所不同,它取消了简板,而是在左手中指上绑上一块小板(多为玉石或硬质塑料材质)在怀抱渔鼓的同时击打鼓身,同样达到了简板所起到的效果。

折叠新渔鼓改制

近几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折叠音乐特色

渔鼓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

折叠编辑本段流派艺术

渔鼓主要分布于湖北沔阳、武汉、宜昌,湖南的祁东,安徽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

折叠沔阳渔鼓

演绎沔阳渔鼓演绎沔阳渔鼓沔阳渔鼓是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皮氏兄弟大胆对渔鼓筒、简板进行改革,并以渔鼓伴唱皮影戏,形成楚地特色的渔鼓皮影戏。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阳渔鼓皮影戏进入兴盛时期,艺人在道情唱本中加进说词,逐渐形成说用散白、唱用韵文的表现形式。这种散韵相间文体适合演唱中长篇书目。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仙桃市享有'湖北渔鼓之乡'的美誉。

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沔阳渔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艺人据长篇传奇、小说、宝卷故事改编而成。沔阳渔鼓艺人根据原故事即兴说唱,这种演唱方式称之为"浩水",而二三渔鼓艺人坐唱的形式,则被称为"打坐唱"。20世纪20年代,沔阳及其周边县市的茶馆、酒楼都有沔阳渔鼓艺人演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

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

沔阳渔鼓唱腔中的哭灵腔、观音腔、道士腔,据传是道情讲唱道教故事的遗存。另外广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麦号子"等民间音乐,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唱腔丰富优美,旋律性强。沔阳渔鼓有五大音乐唱腔,即:平腔,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后经著名渔鼓艺人龚本槐发展创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数板、联板等二十几种曲牌。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类型的民歌、小调组成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用衬词组成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为滚板或联板。甩腔部分带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

沔阳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卜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也有时夹有三、四字垛句。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

沔阳渔鼓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渔鼓皮影戏三种演唱形式。解放前单口唱的渔鼓艺人大多是沿街乞讨,解放后红白喜事赶酒的艺人也是单口唱。单口表演时,左臂斜抱渔鼓,手执云板(简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单口唱和皮影戏的唱词都是艺人们即兴演唱的,行话叫"浩水",也叫打水本子。而对口唱的词大多是由作者编写给艺人唱的,称为"死词"。对口唱主要在舞台上表演。一男一女,男演员右手拍渔鼓,左手执简板,女演员用竹筷敲碟子对唱,说唱相间。辅以身段动作表演。演唱优美动听、脍炙人口,而且舞台形象十分生动,进一步丰富了沔阳渔鼓的表演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群众喜闻乐见。唱皮影戏就成了一个戏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称为"上签子",左方的演唱者称为"下签子",由上下签子为主唱,后台的武乐师傅拍渔鼓,打击乐、帮腔。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沔阳渔鼓曲目

沔阳渔鼓积累了丰富的渔鼓曲目,渔鼓艺人保存有300多个案本。取材于传奇、演义小说的剧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国》、《孙庞斗智》、《三国志》、《隋唐演义》、《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武松打店》、《英烈传》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昭君和番》、《岳飞传》、《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剧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图》等;取材于戏曲故事的剧目有《吴汉杀妻》、《吕蒙正赶斋》、《二度梅》、《孟丽君》、《瓦车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剧目有《一家贤》、《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剧目有《双头驴》、《三门街》、《十三款》等。

折叠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是拥有"中国曲艺之乡"湖南省衡阳市的祁东县的曲艺曲种,"渔鼓"的源头在道教,它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随后,道教渔鼓传到了湖南,在衡阳一带广为流传。

历史,祁东渔鼓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中叶。一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捧着一个两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历朝趣闻和民间俚事,引得老百姓观看。邹祖溪(艺名懂乃积))拜其为师,是祁东渔鼓的创始人。他把祁东渔鼓带入丧堂,又让其走出丧堂,搭台演唱,每每为死者超度亡灵唱完夜歌后,便怀抱渔鼓筒,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一直唱到天亮。从此,丧堂成了渔鼓根植的土壤;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演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东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祁东渔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人,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如今,祁东县有渔鼓艺人400多人,有60多支演出队伍,活跃在祁东、祁阳等地广大农村、乡镇,祁东渔鼓不但在县内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而且传唱到衡阳、郴州、永州等市及广东、广西、江西等省。

祁东渔鼓的风格:无本可循、无曲可依,通俗易懂、伸缩自如。

祁东渔鼓的演唱方法:对唱、表演唱、渔鼓小品、戏剧演唱等多种演唱方法。演唱极其灵活,除某些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词外,长篇均无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靠艺人临场发挥,随口编唱,对情节与人物逐一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增加浓墨重彩的渲染,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演出者一人多角,进进出出,更换角色,甚至可以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解说状态,使得演出更让观众理解。

舞台语言为"祁东土话",渔鼓唱腔是由道士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情节变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几种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唱腔古朴、深沉、优美。近年来,祁东渔鼓大胆汲取祁剧、地花鼓及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连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演出作品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渔鼓大书,还有大量新编的渔鼓小品等等,主要的演奏乐器为"渔鼓筒",以及二胡,胡琴,月琴,近年来还加入了电声乐等乐器。

代表曲目

《乾隆下江南》、《好丑媳妇》、《玉镯冤》等。

代表人物

刘兴国、邹华春、邹华山、邹昆山等。

折叠沾化渔鼓戏

沾化渔鼓戏发祥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距今已有284年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

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山东省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沾化境内胡营村、双陈村、樊桥村、大蔡村、付家村、韩家村以及河北省黄骅市的冯家堡、赵家堡、岐口等村都曾有颇具规模的业余戏班。

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其主要艺术特征:一、唱腔音乐:1、旋律旋法: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尤以五度、八度至十一度的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为其它剧种所少见。2、句式结构:以主要板腔[三句一扣]为标志,这种俗称"三条腿"的句式结构,打破了一般唱词音乐的对称规律,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上下句式及起承转合式的规整结构。加之结合当地船号形成的" 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和"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以及弱拍反强、强拍反弱的锣经,形成了跌宕起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在戏曲剧种中极为独特。二、表演形式:渔鼓戏以武当派的"福寿长拳南宫靠"之一脉--孙家拳为基础,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构成了"硬功为实、花架为辅"亦功亦舞的套路,全然有别于其他剧种。

渔鼓戏的重要价值:1、渔鼓戏的板式和演唱形式独树一帜,对研究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2、渔鼓戏"三句一番"、"引腔、腹腔、锁腔"唱词句式结构,与当地民歌如出一辙,加之平起仄落的韵脚别具一格,对探索渔鼓戏古老文化内涵、研究戏剧文学、民间文学其文学价值提供了鲜活的例证;3、渔鼓戏的唱腔、表演、伴唱、锣经非常独特,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其他剧种丰富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渔鼓戏遗存着道教文化、异地(山西、河北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血脉,对研究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价值;5、渔鼓戏剧目始终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抢救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立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渔鼓戏作为绵延近三百年的稀有剧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急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和普及,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这前所未有的危机。绝大部分渔鼓戏艺人已经亡故,既是幸存者也大多年逾古稀,渔鼓戏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这一古老剧种,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早在1983年至1988年,滨州市戏曲音乐专家王永昌曾先后四次到胡营村,付家村采访渔鼓戏老艺人,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可贵资料,为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一稀有剧种奠定了监视的基础。2006年3月,县文体局又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胡家营村,将仅存的四位老艺人所能记忆的《高老庄》《二度》《出家》等多个剧目整理完毕,并发现当年的服装、道具、乐器和道观旧址。

在此基础上,为将渔鼓戏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展,沾化县委、县政府把渔鼓戏定为五张县域名片之一,并于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 沾化渔鼓戏剧团,复排了部分传统戏,创作排演了新戏《审衙役》《追龙缸》等。同年在第四届中国小戏节上,《审衙役》从4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推荐剧目等七项大奖。10月28日,应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邀请进京演出并获成功。次日在京召开的渔鼓戏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啦沾化县对渔鼓戏的挖掘保护工作,并对渔鼓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对基本创作、音乐创作和演员演技给与了充分肯定。2006年底,沾化县渔鼓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剧目

杜鹃花开》《墙角》《枣乡夜曲》

剧团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前身是沾化县吕剧团,2006年该团开始挖掘整理沾化独有剧种"沾化渔鼓戏"后,新成立了沾化渔鼓戏剧团。2006年底,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沾化渔鼓戏的传承与提升,促进了剧团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演出的档次和水平,现在每年创作演出2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

折叠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

界首渔鼓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因界首南北狭长又分为南称"高音渔鼓",北称"低音渔鼓"。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

界首渔鼓音乐已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有关专家称其为"安徽曲艺一枝花",被誉为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国曲苑中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代表人物

苗清臣

界首渔鼓曲目

《响马传》 、《八马骏》、《大红袍》、《小红袍》、《柳公案》、《包公案》、《隋唐演义》、《岳家将》、《呼家将》、 《杨家将》 、《彭公案》、《济公传》、《封神演义》、《十把穿金扇》、《薛仁贵征东》、《金鞭记》、《三侠五义》等。新曲目有《韩英见娘》、《摔酒壶》、《一家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