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俗】上坟祭祖,感恩先人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扫墓祭祖,俗称“上坟”,其习俗由来已久,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老沔阳(今仙桃)民间十分重视拜祭祖先,一般一年上三次坟,分别是大年三十、清明和农历的七月半。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清明节上坟是提醒生者不要忘祖,以感恩先人。在清明,上坟可以提前几天,但不推后,一般都在清明当日。去上坟那天,准备好清明吊子、鞭炮、香纸、冥钱以及用锡箔折成的金元宝和银锭等供品,现多是在集镇上购买。值得注意的是,在街上所买的清明吊子等祭品,不能带进自己家或别人家里,意为将阴气带进家。

  清明上坟要带上镰刀、铁锹、箢箕、扁担等工具,整修坟墓,叫做“培坟”。另外,带条抹布是为了擦净墓碑。

  十里不同俗。在我的老家,上毛嘴、下毛场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清明扫墓具体礼性是,到了墓地,首先是清除坟上及周围的杂草,给坟上添一些新土,用铁锹拍紧,再在坟边上长有草的地方,取一块像碗口一样大小的土块,挖的时候记住上面要大些,下面要小些。并将三张冥纸或黄表压在坟的顶上,叫“压坟头”。老话说“坟头有纸,膝下有子”,压坟头的寓意是,让祖宗保佑子孙,后继有人。

  清明吊子,以竹篾编扎,缀上纸花和纸花环,它是由简单的招魂纸幡发展而来,以招魂纸幡祭奠死者,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后来逐渐演变、派生出一种特殊的祭祀物——清明吊子,于祭扫之日插在逝者坟头以示祭奠。

  挂清明吊子,或选择坟墓边上栽有的柏树,就在树上挂上清明吊子;要是没有树,就找一根竹竿插在坟边,在竹竿上挂上清明吊子。如今,人们除了挂清明吊子外,还加鲜花,有植物花、纸品花、塑料花等。一座坟头上挂的越多,说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然后,再举行祭祀仪式。

  清明节拜祭辈分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参加祭祀的每一个人,都要亲手给祖先烧一叠纸钱,并说出一个愿望,请祖先保佑。把纸钱、金元宝、银锭等物品都烧完之后,大家依次跪在坟前磕几个响头,最后燃放鞭炮。

  另有一说,新娶媳妇一定要上祖坟,做公婆的要带着媳妇把坟头告诉给新媳妇,介绍死者是何人,什么辈份。若新媳妇没有拜祖,死后祖宗是不会收的,会被赶回来,成为孤魂野鬼。

  过去,民间以为柳可驱鬼,所以,除了上坟,清明这一天,家家都要在门楣上插上柳枝,女孩子要采摘黄嫩的柳芽插在辫子上,男孩子要折一些细长的柳条,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用以辟邪。

  老沔阳民间,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清明时节,“少女不上庙,少男不踏青”。意思是说,女孩子踏青归踏青,忌去寺庙里玩,也忌团队里混进男性。反映出封建社会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陋俗。

  清明“遥祭”,古今有之。是因不能出门,或是离乡客居外地,不能亲临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设祭,向着家乡祖先墓地方向,举香作揖,恭请先祖享祭。讲礼性的,还盛一碗米饭,上面要插竖一双筷子,插竖深度要到碗底,表示这碗饭祖宗全部吃完。现如今时兴的网上祭奠亲人,则太虚拟、太不诚心,方言叫“哄鬼”。何况好多逝去的亲人不会上网,毕竟存有几分亵渎和不尊重。我认为,还是烧点纸钱的好。

  清明时节,春草坟墓,祭祀祖先,慎终追远。一串串清明吊子,或红或绿相间,在轻寒微雨的剪剪风中,悠悠地飘摇着……

荆州花鼓戏《哭遗像》唱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