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灯影春秋:沔阳皮影戏(五)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六、沔阳皮影与沔阳剪纸

  皮影是用动物的皮做成的,而剪纸一般都是用纸完成的。皮影都是会动的,头和四肢都是分开的;而剪纸则不是这样。皮影大部分人物动物都是取侧面制成,一般为二分之一侧,但也有少数其他形式的,而剪纸则千姿百态。

  1、沔阳雕花剪纸综述

  沔阳雕花剪纸,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沔阳剪纸含雕花(刻纸)和剪纸两大类,作品制作有剪刀剪和刻刀刻两种工艺方法。其中:剪纸作品多是广大妇女和剪纸爱好者用剪子和红纸随手剪出的婚嫁喜庆装饰图案;雕花作品(俗名“花样子”)多是民间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用刻刀、白纸在蜡盘上刻出的绣花纹样。如今,剪纸艺人创作的现代剪纸作品多采用雕刻工艺。沔阳雕花剪纸、特别是艺人制作的“花样子”,既具备我国南方剪纸细致、秀丽的共有艺术特征,又有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剪纸的尚赤、崇圆、求全的典型审美特征与艺术特点。

  制作雕花剪纸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之类的吉祥瑞庆图案,一般用作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纹样。

  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复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而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重的特点,在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

  2、皮影与剪纸相同点

  皮影的艺术处理和剪纸一样,体现的是黑白对比关系,且都是采用了镂空的视觉效果,正好符合皮影光的造型特点。

  3、皮影与剪纸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制作材料的不同。剪纸为了使用方便,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纸张;而皮影为了表演的需要,只能用质地较硬且透光的皮质材料。

视频:沔阳皮影戏《福寿镜》选段

  七、沔阳皮影戏代表艺人

  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二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沔阳皮影艺人代表人物:古代有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陈大焕、陈大海等;现代有龚本槐、别道洋、高凤成、伍义志、蔡海林、夏祖勤、李瑞志、卢才军等。

  龚本槐(1907——1993),男,湖北沔阳(今仙桃)长埫口八潭金河村人,有“湖北渔鼓渔鼓王”之称,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是仙桃渔鼓皮影队创始者。其父龚培林,号龚堂,是沔阳著名的渔鼓艺人。

  龚本槐自幼聪慧,生在渔鼓世家,耳濡目染,幼小时就会唱渔鼓的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腔系的各种唱法。13岁正式随父学艺时,他已是唱(渔鼓的各种腔调)奏(渔鼓、云板演奏)俱优的一把好手。他还改革皮影的制作工艺,将白纸影改成染色硬纸影,后改成牛质皮影。其作品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脸谱服装戏剧化,既夸张又逼真。

  1950年调入长埫口区文化站工作,组建皮影队并出任队长。抗美援朝期间,曾随国家慰问团赴朝鲜演出慰问志愿军。曾结拜“六大房”,以年龄大小分名次先后,分别为陈焕玉、高天香、王福成、龚本槐、汪喜春(应城人)、邓复生。第二年又增补两人,号为应城八派:天、元、普、义、文、章、华、国。

  龚培林传徒龚本槐,龚本槐传徒夏祖勤、陈松柏等30余人。解放前,他怀抱渔鼓沿门赶酒,茶馆清唱。“七.七”事变后,随同黄玉堂等艺人流浪黄陂、应城、孝感、武汉等地。解放后,沔阳县人民政府将四散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还拔优成立县级皮影队,办皮影剧院,固定于仙桃、彭场等大集镇演出。沔阳皮影艺人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生活也有了保障。沔阳皮影队自一九五二年在长埫口成立后,参加土改运动,清匪反霸等宣传工作。1953年,参加湖北省皮影会演,自编自演《武松打虎》,获节目、演唱等奖。同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

  1958年,自编《乘风破浪》,先后获地区、省会演一等奖。其中一段《造车记》,由湖北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当选为沔阳县政协委员,湖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62年,湖北省文化局整理了他的《棉絮案》、《高坡岭》、《一家贤》、《女拐男》等作品。湖北省曲协录制整理了他的《沔阳渔鼓》唱腔集。其中沔阳渔鼓《皇历迷》,在全国刊物《群众演唱》上发表。1958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把沔阳渔鼓推向全国,正式定名“湖北渔鼓”。他的渔鼓各种唱腔在《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一集上刊登。

  1953年调入沔阳县文化馆工作,组建皮影队,编出唱本《两兄弟对比》在新华书店发行,短篇《皇历迷》被中央级刊物转载。《武松打虎》在湖北省皮影会演中获创作、演唱一等奖,同年4月调中南局会演又获一等奖,年底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1954年创编《三好四保》向灾民巡回演出。在农业合作化中又创编《合作化好处多》,其唱本在省、市、县内文化部门交流。

  1957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并任湖北协会理事,同年当选县政协委员。

  1958年被湖北省民间歌舞团聘为曲艺教授。1960年后沔阳渔鼓定名为“湖北渔鼓”和“湖北道情”,成为全省四大曲种之一。

  1963年湖北省13县(市)皮影队在沔阳召开现场观摩会议,龚演出的皮影戏《洪湖赤卫队》、《夺印》、《抢渡大渡河》等新编剧目,博得好评,并多次奉调进省城演出。

  1965年5月,湖北省委宣传部调龚本槐的皮影队为中央、省级领导演出皮影戏《龟与鹤》、《两朋友》、《风雨同舟》等剧目,受到好评与接见。

  1980年龚本槐带皮影队在杨林尾演出时,因舞台事故,跌伤胸部,嗓音受损,从此结束演出生涯。

  1989年2月其艺术成就及个人生平被录入《中国文艺界名人录》。

  1958年龚本槐还同皮影艺人高凤成、杨双林等人一起进行皮影艺术革新:第一次对渔鼓皮影音乐记谱、配过门、加上乐器伴奏;在声腔上对男女的唱法作修饰处理;在雕刻上借鉴戏剧舞台布景对皮影戏景物造型作了大的改进。此外,还尝试利用现代灯光、色片对皮影舞台气氛加强演染。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江汉平原渔鼓皮影艺术一次全面的改革复兴时期,其影响是深远的。原沔阳皮影曲艺队在他的带领下改革创新,是江汉平原最有艺术的皮影队。“文革”前期,沔阳皮影曲艺队走遍湖北各地。

  别道洋,艺名别洋(1914——1986),男,汉族,沔阳毛嘴东岳庙村人。沔阳皮影“别派”宗师,人称“老祖宗”。别道洋从小跟随舅父吴运年学唱渔鼓沿门赶酒,以后唱茶馆皮影戏。聪明的别道洋在演唱技艺上超越了前辈艺人的演唱水平。他对渔鼓唱词很有研究,用成语与民间的方言土语(即顺口溜)相结合,每一段唱词让人们听了是哄堂大笑。所编写的剧本《闹花灯》、《杨家将》、《夜审潘洪》、《双荷花》流传江湖。

  顿然间,禁不住,泪湿衣袖;赵琼瑶,牵小弟,跌跪街头。

  奴本是,川东人,书香之后;父母慈,儿女孝,欢度春秋。

  恨大伯,赵炳南,如同禽兽;为霸产,施毒计,把父命谋。

  炳南贼,他怕把,阴谋泄露;将父尸,抛下重台,(说是)酒醉坠楼。

  乳妈娘,知隐情,如实倾吐;无奈何,奔河南,把青天来求。

  包大人,遭革贬,我又落虎口;含冤女,反成了,阶下之囚。

  ——沔阳皮影戏《四下河南》唱词

  解放前,别道洋在徐鸳一带演唱《四下河南》一戏,孀妇田氏夜叹家事,用渔鼓悲腔唱得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戏场内一寡妇听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寻短见,多亏领居相救。别道洋是天、潜、沔渔鼓皮影戏最有名的老艺人,他的唱词与唱腔流行江汉平原各地。别道洋也是仙桃最大一门派(即别派),他的桃李满荆楚,个个显风骚,其传承人高凤成是仙桃德高望重的皮影艺人。

  1988年,别道洋与世长辞,仙桃各地的皮影艺人都去参加丧葬,吊唁别洋名老艺人。

  高凤成(1928——2003),男,仙桃三伏潭镇高河村人。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拜师别道洋学皮影,深造道艺。并制作皮影,建立的“高家班子”肉皮影,唱遍江汉平原。多次出席省市展演,荣获全省民间“文艺优秀团体”、“优秀创新”、“皮影之乡”的光荣称号。曾任沔阳县皮影队长,民间艺人协会主席。

  经他编写的《红莲池风波》、《林中响箭》、《三打白骨精》、《三下南唐》等作品流传后世。体现了当代名师的卓越文采,不愧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显示出一代先师的风采。

  仙桃“高家班子”歌腔皮影戏在当地很有名头,艺人们不但会编唱皮影戏,还会制作皮影。高凤翔、高凤成、高元成哥弟三人出自皮影世家,精湛的皮影戏技艺祖上三代相传,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戏种遗留下来,漫长而厚重。

  “高家班子”自上世纪50年代末“高家班”组建以来,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几位艺人、几箱子道具、一块白色方形的布屏,简单的戏剧道具乐器,演艺上至千古人物驰骋疆场,下至寻常百姓趣味人生,一张张皮影通过艺人的提携和分角反串的唱腔,将剧情中的喜怒哀乐演释得淋漓尽致。

  “高家班子”皮影戏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皮影雕刻材料多为牛皮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其演出的节目主要是以“唱愿戏”为主。开锣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有时连唱一周才幺锣,剧目点啥唱啥。风调雨顺是人们一种祈盼,每逢春节,以村或组为单位,各家各户收戏钱请皮影戏演唱,一是为了增添节日祥和的气氛,二是旨在祈求五谷丰登,一年有个好收成。

  高凤成艺人是“高家班子”的“叫鸡公”,也是江汉平原一位德高望重的皮影艺人。高凤成自小拜别道洋为师,是别氏门派大弟子,也是别氏门派第一代传人。高凤成广收门徒,弟子多达十多余人。这些高徒同出一宗,各见其长。徒弟又带徒弟,为地方皮影存留下许多经典剧本和久演不衰的剧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