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这个世界上有75亿人 就该有75亿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照见合作社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全文字数:5518 字

全文阅读时间:15 分钟

前两周,突然收到失联一年的朋友发来微信。ta告诉我去年6月份被确诊了抑郁症,过去的一年都在为之抗争;希望照见合作社能写写抑郁人群,因为ta的感受是“我们太孤独了,哪怕上网看到零星半点病友的故事,也会激动半天。”

为此,我和正在经历抑郁症的两位朋友Z&W聊了聊有必要知道的关于抑郁症的几件事:

Q:抑郁状态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悲伤么?还是有别的情绪的掺杂?

Z:处于抑郁状态的时候,悲伤只是其中一部分情绪或者也可以说有一些时候会感到悲伤。更多的时候,我认为是陷入一种痛苦的状态。更多被感知到的情绪是沮丧、消沉,会失去对各种事情的兴趣。

当然,我认为最可怕的是我会处在一个无法决定和完成一件事情的困扰中。

我想没有患病的朋友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感受。

W:处于抑郁状态的时候,我会觉得委屈。全天的情绪都很低落和紧张。容易受到惊吓,时常感到愤怒和急躁。

Q:抑郁状态时,你的身体会疼痛吗?

Z:我会在早晨醒来或者感到恐惧的时候感受到肌肉疼痛,并且无法缓解。我的抑郁是由长期焦虑引发的,所以我不太能确认是焦虑引起的身体疼痛还是抑郁引起的。

W:没有,我倒不觉得疼痛,就是累。

Q:抑郁的时候你会同时感到焦虑吗?一般是对哪些方面的事情感到焦虑?

Z: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抑郁和焦虑在我身上是共存的。生活中最常见的焦虑,比如:我在等待快递上门的过程中,会从下单开始就每隔几分钟刷新一次物流信息,直到快递派送;如果一上午没有收到派送的消息,我甚至会打电话问快递员在哪里,然后自己去取。再比如:我会在等飞机、等银行排队叫号、甚至等电梯的时候,感到很燥热,是那种全身湿透的燥热,并伴随着肌肉疼痛。还比如:第二天有工作或者需要乘坐飞机火车的情况下,我就会彻夜难眠。

W:焦虑是最初的症状。主要会对外界的影响产生焦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得这个病了。大家都觉得这是精神病,是一种偏见。这样的偏见对病者是一种无形伤害。大家会小心翼翼的说话,相处方式也会产生变化。

Q:自杀这个念头在你脑海里出现过吗?如果有,最长持续过多长时间?

Z:我最近一次的发病没有出现过自杀的念头,但是我渴望遇到大型突发的灾难,期待不知不觉的离开。

W:自杀的念头常常出现在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可能一下子就持续到天亮了。

Q:你常常会觉得孤独吗?

Z: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孤独中。我很感谢恢复阶段不厌其烦地陪我聊天的每一个朋友。

W:孤独啊。每天就是娃,没别人了,也没人可以说话。我有个朋友她跟我很好,那个时候她知道以后,说话也特别小心。任何事情都怕我往心里去,我很感谢她。

Q:你做过多久的心理咨询?

Z:没做过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本来也不是必须做的,只是做了可能有帮助。也可能是因为穷吧。毕竟,400块/小时的咨询费用,万一碰到个连基本共情都做不到的咨询师怎么办?不想拿钱去试错。

W:没有咨询,因为心理上根本不想跟任何人说。

那个时候太害怕别人会知道了。害怕朋友、亲戚会戴有色眼镜看我。

心理咨询师和神经内科医生在治疗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神经内科是用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是通过帮助人改变消极认知减轻抑郁状态。

我觉得对于抑郁症的偏见特别多,连医生都不能幸免。我吃药的时候,药量很大。主治医师怕我心脏和肝脏受不了就让我定期做血检、查心脏;内分泌科大夫知道我血检的原因后,生怕我会犯精神病,哄苍蝇似的把我赶紧弄走了。

Q:你认为自己已经战胜抑郁了吗?还是你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和ta共生?是什么方法战胜ta或者与ta共生的?

Z:目前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没有到完全的战胜。与其说是共生,我更多的时候给自己的暗示是“与自己和解”。这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虽然会让周围的人认为我没有过去那样认真的对待工作,但是这可能是我救自己的一种方法。之所以会感到抑郁或焦虑,是因为惧怕犯错,以及对自己的不满意带来的挫败感引起的。

这些感知来源于以往的不好经历。这种主观的臆想会导致自己不断地在猜测和妄想中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当我认清自己的这些问题之后,我会尝试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目前看来,训练大脑不过度关注这些引发焦虑的点,并且让自己明白:无论如何事情也不会太糟糕,即使糟糕也不会有什么恶果,渐渐的发现这样的训练确实对缓解我的焦虑和抑郁有所帮助。

W:抑郁情绪可能会伴随一生吧。看自己能否持续控制和调节缓解。解决的办法其实主要看你认为重要的人能否理解;再然后就是要给自己设立目标,环境的变化也能有帮助。

Q:你觉得自己期望被区别对待吗?

Z:其实我无所谓别人怎么看,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角度。

W: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自己因为生病会自卑;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希望受到重视又怕被歧视、嫌弃。



地球上,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可能在ta的一生中经历一次或者多次的抑郁状态。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每年会影响三亿人。过去,由于集体主义的盛行而随之附带的集体无意识特性,国内的抑郁症并不那么普遍,但在个人主义越来越抬头的今天,我国的抑郁率已经达到总人口的2.1%,由抑郁症导致的死亡已经成为15岁到29岁的年轻人中第二大致死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抑郁往往伴随着大脑和躯体的免疫反应。

跟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感到抑郁是对身体亮起红灯的一个报警,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性格缺陷,也不该被看成是一个羞于讨论的话题。

我们都曾经发过高烧,昏昏沉沉,不想吃,没力气,也休息不好;很容易在半夜时醒时睡,对周遭事物都力不从心,更别提什么注意力和记忆力了,抑郁呢?也会出现相同的症状。但不同的是,罹患重感冒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这是身体出现状况的信号,经过休息,我们终究能够恢复健康。可是,我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深陷抑郁状态的自己和他人;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驱散抑郁—这片盖住大脑的乌云。在刻板印象横行的二元世界里,除了借助专业医生的引导,走出情绪泥沼最终靠的是自己。

动机和情绪

我们在想象中所受的痛苦比实际的要多。

——Lucius  Seneca

大脑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和我们四肢五脏一样,它会根据外界刺激做出条件反射。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把脑海中的念头理解成为:种种刺激下产生的幻视与幻听。

不要被头脑中的念头所控制!!!

念头的产生取决于下意识的信念、需求和如何解释过往经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现实中,我们不会察觉到念头背后的动机,而是首先感受到情绪。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抑郁跟压抑在英文中是同一个单词“Depression”。许多人会在情绪升起的当下,将注意力停留在感受层面;人的社会性决定我们在找不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也无法察觉情绪背后的动机时;就会因为摆脱不了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而不得不压抑住情绪,把它往回填埋在潜意识中。最终,我们就把自己搞崩溃了。

如果无法看穿心智的这类把戏,将念头和情绪当作自己,就容易把自己置于心智创造的时而清醒时而崩溃的幻象里。

陷入抑郁的状态恰好为我们揭开了幻象的神秘面纱,动摇了我们的世界,迫使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审视情绪和念头背后的动机;我们因此得以重建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当然,这场动摇绝对是地震级别的摧毁重建。在这场“地震”中,我们借由认知与信念的转变,建立全新的“期望”,塑造新的经验,最终生活会成功地被我们重塑。

我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要求自己都处于正面的情绪和感觉中,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此时此刻的行为。

拿我自己举例:

我有一种很模棱两可的黄昏症候群,每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情绪就会变得非常低落。抑郁情绪的产生也跟天气(宇宙这个大磁场)有关,但深入的去了解背后的成因,会发现太阳落山就跟下雨刮风一样,它本身并不意味着什么,左右我心情好坏的并非是黄昏,而是我的心智。情绪就和天气变化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天晴就会有下雨,太阳落山那一刻也意味着它明天还会照常升起。既然我们不会妄想去控制天气和自然规律,那我们也不必去控制情绪。

无需抵抗,也无需依附,静静的看着情绪,等待它慢慢走开。用正念和冥想能很好地帮助自己时刻察觉头脑层面的念头,觉察背后的动机。

自尊和自我效能

抑郁者的脑部因为化学激素失衡会导致功能失调,但这只是一种症状。和感冒流鼻涕,发烧惊厥一样,是身体和大脑的免疫反应;而核心的触发因素则是我们对于那些无法实现、不能得到的需求或者期盼所产生的无力/能感和低价值感受。

处于抑郁中的人,通常会从生活中无法掌控的部分习得无力感/无能感;当外界的不可控使你无法达到期望和获取内心需求,就会对外界产生对抗:“好像没有人在意我。没有人会看重我的需求,得不到别人的正确回应,这种感觉真的糟透了。”

这,是一种自我破坏的想法,是一种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Abramson,Seligman,&Teasdale,1978 & Overmier,2002)

这个宇宙(包括你自身)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及潜力,当它不以你希望的方式给你反馈的时候;当你没有探寻到真实的内在自我的时候,你的悲观状态也就将其余的可能性都拒之门外。

通过检测、调整自己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我们可以转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变得更欣赏自己,更相信自己。

自尊(Self 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表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Carlock(1999)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自尊的程度:

  • 相信自己可爱的程度。

  • 感到被他人需要的程度以及有归属感的程度。

  • 相信自己特别或者独特的程度。

  • 感到自己在能力上胜任的程度。

  • 实现个人潜能的程度。

  • 个人愿意冒险并面对挑战的程度。

  • 个体设定目标、达到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能力。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自我效能反映出积极思维的力量。

简单来说—

自尊 = 你由衷地欣赏你自己。

自我效能 = 你相信你有能力完成特定的任务。

转变并不容易,但请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自己的善意”。你也许没有权力发光,但你有权利发光,因为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无需成就什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我相信当人处于一个“I’m good enough”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才会更容易停止抱怨,开始倾听,也会对周围的人更友善,更温和,当然对自己也更加友善。

恶魔在人间和他人即地狱

生命的意义不在自我。

——电影《奇异博士》

知乎热榜讨论了上个月某高校一位抑郁症自杀的心理专业博士生的死因和归咎。因果见仁见智。但我看来,外在的诱因和内在的失衡同样作用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个人是如何崩溃的?

德不配位的导师、发不了的论文、无法获得原生家庭的支持、集体主义小山村的闲言碎语。知乎的回答中有人说:这个学生不是硕博连读,如果这个时候放弃申博,至少是可以拿到硕士学位的。如果你是她,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镜面映射”的现实里,在现实这面镜子里,你能看到所有关系中的自己,不管你看到的是什么,你都必须接纳这个真实的自我,并臣服于它。不管你抵抗的是什么,你越抵抗,它越显现。

你可以把抑郁的经历看成是人生中一场情绪崩溃的大病,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灵魂的一次觉醒;这场看向内心梦境的幻灭让人无比恐惧,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的脆弱、耻辱、恐惧,而这些不完美的人格恰恰是你生而为人的佐证。

有时候,放弃不代表失败;臣服不代表示弱。真正的自信来源于爱,而低价值感恰恰是因为爱的匮乏。这种匮乏和无力感,会从你习得它的童年时期一直跟随着你。

需要依附于养护人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家人的合作和协助去寻求愿望和需求的达成,转而被其父母投射他们的内在需求(我想让你成为我期望的样子),这个孩子就会变得没有力量,也就当然地会感到无力感/无能感。

所以,对年幼的孩子表达鼓励最好的方式不是:“你太棒了。”而是“你是独一无二的。”(建立自尊感)“我看到你的努力了。”(建立自我效能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不恐惧失败,把专注点放在所做的事情本身和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上。(Mueller & Dweck,1988)

对于成人的你,我只能给你推荐这唯一的解药:去面对那个引起你无力感的情况,透过那个无力感去看你的生活,找到那个无力感影响到你的成因。这个过程可能会引起你的愤怒或者内疚,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这就是生而为人的意义。

这两天一直在循环Coldplay的音乐,这张概念专辑「Ghost Stories」中最后一首歌曲「O」总长07:47,大约在03:47左右fade out至无声,让你以为歌曲已经结束的时候,又从06:15左右重新fade in专辑中第一首歌曲的前奏至结束。

这样的歌曲让我感受到神秘和超越。大量的留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进程:人生同样需要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留白。这个空出来的、慢下来的时间,是给你机会独处,给你机会看向内在,找回自我,和世界重新连接的法宝。

学会全然接受真实的自我,并相信那些让你感受到脆弱的东西也一定会使你强壮。脆弱不是寻求舒适, 也不是低人一等。脆弱对于人生是必须的。在诚实面对自己之后,你会更愿意说出”我爱你”,而不是等着有人对你说同样的话;你会更愿意做些没用的事情,而不是只做那些符合其他人价值观的事情;你会更不带期待的去生活,体会当下,无论有没有结果......

我们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瘟疫中得到的体悟还不够多吗?学学新冠病毒,与人共生的前提是:不要杀死每一个细胞。要想与脆弱共存,你也一样要停止控制,停止预测。

抑郁亦然。

世界上有75亿人,必然会产生75亿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今天的日常互动想要换一种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