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色滤镜

 刘如培 2022-06-07 发布于河北

当我们看向这个世界时,是以过去的记忆为基点,还是跳脱出逻辑以外站在不动的角度,这里有本质上的区别。

每当我们遇见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它们都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们身边的,要么是礼物,要么是包装丑陋一些的礼物。

每一件事情的到来,都是一次考评我们本身的课题,如果是逃避,甚至抗拒,这毫无意义,这只会让课题继续循环,就像有人在讲,好像时运不济,总是在被命运捉弄。

在有色滤镜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任务,每个人都会遇到新旧课题,我们都有醒觉的潜力,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真正的自己。

看向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稍微觉知一下思维,哪怕是别着急往后退一点点,我们看一看自己的思维,想法,观点,会发现,这千奇百怪的记忆和认知,就是我们一直认同的“我自己”。

情绪亦是一样,当执著于头脑中的“我自己”,就有了得失心,有了得失心,自会引发身体的情绪反应,比如哭泣,激动,生气,烦躁。我们就会加深“我自己”这种定义,比如我太难受,我太难过,我很煎熬。

哪怕我们静下来7秒钟,看一看这个身体,我们会发现,身体在做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在表象之下,感知着这一切的存在与发生。

当我们说“我是”什么的时候,“是”之前的这个“我”是谁呢,不要追问,保持安生。那片刻间的宁静,便是自己。

世间所有的表象,看似的千变万化,都是给予我们智慧生命的课题。头脑里那些记忆那些重叠的念头,即是我们过关课题的卡点。是我们不断将自己的有限认知,投射到外在的表象之上,所以我们难以脱离出来。

对于世间而言,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戴着不同的有色滤镜。前半生我们或许被动地活在暗影之下,但我们从此刻起,都有机会摘掉有色滤镜,重新看一看这个新世界。

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赐予我们自身的一门考卷,课题。

如果一个课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开心,那我们要反省自身是否一直带着评判的心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跟外在的人事物对着干,用自己的头脑袭击自己的身体、不断喂养这个“我自己”的评判心。

外在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命运对我们自身的捉弄,都未曾针对我们,那只是一个课题,来让我们跨越,让我们认清自己,得到灵魂的洗礼,重生。

摘掉有色滤镜,认清自己我是谁。

于我们而言,醒觉,亦是亿万种游戏中的一种,所以,也无需执著。

请对一切都接纳,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念头,一切的一切都要接纳。

请对所遇都慈悲,一件棘手的事情,一个刚认识的陌生人,一朵路边的野花,一切的一切都要慈悲对待。

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这个世界,得与失同在,施与受同频。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我们要给出更多,让其形成一个正面循环。

请让自己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什么样的内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喜悦,那么需要在自己的字典里种下喜悦二字,要么让自己关注正面积极的一切,要么无条件帮助别人得到快乐的生活,否则,即便喜悦来到自己面前,我们都不会看到。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先摘掉陈旧的有色滤镜,见到真正的自己。

记住一句话:“所有的,我们给出去的,终将流经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