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农业人的告诫:做农业要尊重自然,不能把大自然太不当一回事

 花果飘香 2022-06-07 发布于浙江

弥勒市望秋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付贤波

付贤波每天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早上6点半起床,先去葡萄园转一圈,回来喝杯茶,把孩子叫醒,送到学校上学,然后再回到葡萄园……

2012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付贤波一直在巴斯夫红河州片区从事植保产品的推广业务,在这期间接触了不少种植葡萄的能手,觉得效益不错,所以2017年在弥勒接手了40亩“红提”。2021年6月因为家庭的原因离开巴斯夫,跟贾润贵一样当起了职业农夫。

“2017年葡萄的行情不是已经走下坡路了吗?”我倒不好奇他为什么辞职,但对他切入葡萄种植的时间点心有疑问。我2016年关注到以浙江老乡为投资主体的建水葡萄产区时,已经呈现出“内卷”的现象。作为长期在建水等地推广植保产品的付贤波来说,不可能对这种行情变化视而不见。

会客室的墙上还挂着巴斯夫的宣传口号

“我进入这个行业对行情这块不太关注,自己种好就行了。”付贤波轻描淡写地说。

“种好也要有效益啊?如果行情不好,种得再好也没用。”我疑问道。

这两年在云南跑得多,知道云南的市场不像江南,还存在小众市场的空间。而大众市场在面对市场下行的时候,往往是泥沙俱下、玉石俱焚的局面,很难一枝独秀。在那个时间节点,就连最早扎根建水并创造出“夏黑”产地最高价的许家忠(云南大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也有“金盆洗手”的念头,若不是那一年“阳光玫瑰”异军突起,许家忠以及很多在云南投资种植葡萄的浙江人都会退出这个行业。

“阳光玫瑰”救活了很大一部分种植户

“农业的行情变化会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只要能坚持,总会有好的时候。”付贤波解释道:“我在巴斯夫工作的时候,接触到的用户都是比较优质的,这个群体就算行情差,也不会亏钱的。”

葡萄园很简陋,避雨棚,工人们正在盖薄膜。今年雨季来得早,本应该酷热干燥的5月变得如同江南的梅雨季节,居然下起绵绵细雨。果穗上挂着很多晶莹剔透的水珠,凝聚,膨大,坠落,像极了葡萄的成熟过程。

“前期不拉薄膜,对防病没有压力吗?”我发现不同,江浙一带的避雨棚往往在萌芽前就已经覆盖上薄膜,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的侵袭。若没有这种措施,就不可能存在南方葡萄产区。

工人们正在覆盖避雨膜

“没压力,病害防治对我们来说是最简单的。”付贤波学的就是植保专业,又在植保产品企业的巨头——巴斯夫工作了10年,自然能驾轻就熟,“葡萄病害防治的重点主要在后期,因为糖分是病菌非常好的食物,等果粒开始发软、上糖之后,就容易感染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现在果实没有糖分,病害非常少,最多有点霜霉病,很容易防的。”

我忽然想起贾润贵的新园子在2020年因为没有上避雨棚,霜霉病防不住,导致早期落叶,直接造成第二年花量不足、产量低的后果,考虑到贾润贵也是巴斯夫的用户,所以不好意思直问,瞥见付贤波的T恤上印着巴斯夫的宣传口号:种植何止了不起!便询问其中含义。

付贤波的T恤上印着“种植何止了不起”

“因为农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付贤波解释道:“像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葡萄已经开始上糖套袋了;但今年这么多雨水,就会让病害防控的压力增大,生育期会往后面推。如果雨水再持续,就会影响到第二次膨果。做农业永远都避不开靠天吃饭。”

“但可以通过设施来解决一部分问题。”我还是觉得他的生产设施太落后了,跟他在当地所拥有的行业地位是不相称的。他在抖音上拥有4万多的粉丝,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其实在大自然面前,再好的设施也是微不足道的,它可以改善一点点,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付贤波不以为然地说,“就像补光灯,只能说杯水车薪;像暖风机,如果是应对短时间的霜冻是有效果的,但如果碰到连续一两个月的低温寡照天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付贤波(右2)陪参观者考察果园

“你怎么看建水我们这帮浙江老乡的促早理念?”我向他详细地介绍了家乡葡萄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和“促早”理念的形成以及“走出去”的目的,并询问他的看法。

“促早风险太高了。”付贤波摇了摇头说:“做促早,其实跟个人的栽培水平关系不大。如果天气好,水平高的种出来会好一点;如果天气不好,结果都差不多,种出来的都是垃圾果。所以做农业还是要尊重自然,不能把大自然太不当一回事。”

“那比如说,就在这里,做促早和正常成熟的行情差多少?”我虽然不算典型的浙江商人,但也喜欢从经济的角度来评价技术和模式。

刘文豹在建水采购优质“阳光玫瑰”

“在弥勒做促早,4月就开始上市了。同等品质下,促早的行情是我们的2倍,但是风险可能是无数倍。”付贤波说。

“所以你在行情和风险的权衡中选择了正常季节上市。”我已经明白付贤波还是典型的云南人的性格,跟浙江人的大胆和闯劲不在同一频道上。

“还有,做促早容错率太低了。”付贤波继续解释道:“我经常说,少看贼吃肉,多看贼挨打。做促早失败的人比成功的人多得多,我们也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像'阳光玫瑰’一亩地保质保量地种个2吨的产量,卖个25元/公斤的价格,这个预期应该不高吧!一亩地产值5万元,投入1万多元,利润3万多元,可以啦!”

“阳光玫瑰”挂果状

“你这几年做下来有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阳光玫瑰’6万元一亩,还是满意的。”

跟贾润贵一样,付贤波也喜欢探讨技术。比如,同样改接“阳光玫瑰”,“夏黑”砧要比“红提”砧的长势、产量、品相都好得多。在付贤波的葡萄园中,一片用“夏黑”改接的“阳光玫瑰”也曾卖出10万多元的亩产值。

值得一提的是,付贤波在2019年把部分“红提”改接“阳光玫瑰”时,还改接了一部分的“夏黑”,收获一季后才全部换成“阳光玫瑰”。而隔壁老刘在观望两年之后,在巨大的效益落差下才下定决定,把自己种植多年的“夏黑”全部改接成“阳光玫瑰”。

付贤波(右)和隔壁老刘在交流技术

相比之下,从2013年开始种葡萄的贾润贵算是我见过胆子最大的本地种植户。付贤波是这样评价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吃进去味道是很好的,但如果吃不进去就糟糕了。”

他的姐夫管彦康跟他同年进入这个行业,从40亩扩大到300余亩,在种植“夏黑”和“阳光玫瑰”时都顺风顺水,最后在种“蓝宝石”上被卡住了喉咙,进退两难。

“你觉得这个行业辛苦吗?”我不再纠结于效益的比较,开始聊及其他。相比于我熟悉的贾润贵和管彦康,我觉得付贤波的状态更好,给人一种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感觉。

葡萄园中有一块专业供孩子活动的游乐场地

“如果你真的懂技术、会管理,又喜欢这个行业,还是很好的。”付贤波不紧不慢地说:“像我在这里,既可以照顾孩子,又可以把葡萄打理好。而且生活比较简单,我只要把葡萄种好就可以了,反正都会有客商过来买,不存在销售的问题。如果是做其他行业,就像我以前做的农资行业,我觉得那种是属于伺候人的工作,相对比较难搞。”

“接下去会扩面积吗?”我提到一个非常考验人性的问题。

“要不要扩种的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找到人,听话,会帮你管理的人。”付贤波回答道。

工人们在葡萄园干活

他的相对轻松得益于手下有一个负责具体管理的人,也是他的亲戚。他制定技术方案,亲戚找工人、抓落实。加上他本来就崇尚顺其自然的种植模式,所以也少有贾润贵那种顾此失彼的失误。

“老贾这两年的烦恼就在于没找到你说的会帮你管理的人。”我感叹道。

贾润贵没扛住“妮娜女王”的诱惑,自2019年从40亩扩大到100亩之后,压力和焦虑已经明显地写在脸上。从某种意思上讲,我觉得他更适合管理40亩的面积,会做到尽善尽美和游刃有余。

压力和焦虑写在脸上的贾润贵

“老贾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帮他管理的话,100亩的总收益肯定会更高,但单位面积的利润率可能会不如原来的40亩。”付贤波说:“在管理这方面我觉得应该向兰志刚学习,他把原来在酒店管理上的理念应用到农业上,总结出品牌农业管理12步,对大基地的管理还是蛮管用的。”

我笑了笑,这两年见多了大基地的生存情况,对现阶段农业上的“做大做强”已经失去了兴趣。相比之下,我似乎更欣赏眼前这位没有雄心壮志、把农业当作一种修身养性并能照顾家人的工作的年轻人。

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兜里有钱,才是最完美的职业。

2022年5月2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