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云冈石窟一一,感受幽谧超凡的佛界

 zzm1008图书馆 2022-06-08 发布于上海

  正一佛,静坐,微笑。一坐千年,又一笑千年。这就是晋北高原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群”。




  前年暑期,我于大西北之旅,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目睹了黄土高原砾岩峭壁上的窟龛,万余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反弹琵琶飞天女神像,那磅礴气势,给人无比震撼:那庄严神秘,令人屏气凝神:那精雕细琢,让人叹为观止……




  这次山西之旅,从悬空寺转到大同市西郊,再次走进石窟艺术的宝库,颇有相见旧时老友的感觉。

       可以说在敦煌莫高窟时对石窟已稍有了解,但规模宏大,气魄浑厚,雕刻精湛,蔚为大观的云冈石石窟群,依然再次强有力地冲击着视觉神经,震撼着内心深处,激发了无限的遐想和概叹,让我感悟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追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劳苦艰辛。




  穿过一片古朴典雅的北魏仿古建筑群,远远地看见石窟就开凿在一片长达一公里长,不甚高的悬崖石壁上,不由地加快脚步前行。

       这座小山就是因石窟而闻名的武周山,高不过数十米,说是山,其实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岗,山顶上平展展光秃的,山崖石壁上寸草不生,或许经过人工整修过也末可知。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王朝自“太武灭佛”后逐步认识到佛教信仰能够征服人心,起到巩固统治的妙用。

        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下诏大肆兴佛,命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洞窟,镌刻佛像,在京城平城(今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依山就势开凿了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现编号为第16窟至20窟),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镌刻释迦牟尼像五尊,象征太祖,大宗,世祖,高宗和高祖,并尊奉皇帝为佛。




  云冈的主要洞窟分为草庐式,殿堂式或塔庙式,大都完成于北魏太和18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至正光五年(524年),历时60多年,形成了东西绵延约1公里的石窟群。

        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有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为几厘米。

        云冈石窟被称为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也是闻名世界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2001年12月14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得到精心保护的洞窟按照由东至西的顺序一一编号,跟着导游观览了几个极有特色的洞窟,并聆听了讲解员有关佛像的故事,以及早,中,晩三期石窟艺风格的介绍。

        第5窟有尊高达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雕饰奇伟,气势壮观,伫立仰望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佛祖,凡人顿感觉得自身的渺小。




  第6窟规模恢宏,内容极其丰富,雕饰富丽,雕法精炼。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是现存最早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的珍品。

        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释迦牟尼由诞生到成佛的一糸列故事,展现了佛教极乐世的浓郁气息,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集石窟艺术之大成,不愧为云冈石窟的代表性一窟。




  第16至20窟,是昙曜最早开凿的洞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洞窟石佛像保存完好,造型丰满柔和,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双耳垂肩,面呈微笑,身姿挺秀,风神飘逸,极具印象佛像的风格,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西边的一些洞窟,大都是中小的洞窟,有些风化严重,同时也不乏一些刻划细腻,生动感人的造像。

       我不是佛家子弟,又不入美术和古建筑之行,没有专业的研究鉴赏能力,浮光掠影,点到为止,恐怕只能见到石窟艺术的冰山一角,但无疑见证了云冈石窟这千年史迹的辉煌和沧桑。





  云冈石窟的毀损是颇为严重的,有些造像已面目全非。

       在一个窟龛前,导游指着三个空洞告诉我:原来这里的3尊佛像,现在一尊在美国,一尊在英国,还有一尊下落不明,悲哉!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失落了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炎黄子孙心头永远的痛!




  跟团游,只能遗憾来去匆匆,来不及细细地揣摩,去品读云冈石窟这部绝美的石画,但云冈石窟这首千古绝唱却会在久久地萦绕耳际。




图文:老玩童

        部分文字来源于《云冈石窟导游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