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1年前的四川“魁首”花落綦江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6-08 发布于日本

181年前的四川“魁首”花落綦江

2022-06-08 10:54·谭世康

清《綦江县志》长篇记载陈洪猷仕绩。

181年前的四川“魁首”花落綦江

▶文史爱好者瞻仰陈洪猷翰林牌坊。

今年3月30日,《綦江日报》四版以《綦江第一翰林》为题,介绍了清嘉庆七年(1802年)翰林院庶吉士陈铭。在他之后,綦江还有一位翰林,叫陈洪猷。5月22日,笔者一行再到篆塘镇分水民丰村金土地牌坊,深度挖掘陈洪猷的辉煌业绩。接下来的两期《綦走发现》,将为您详细解读。

☆科甲联捷庶吉士

据牌坊北面中柱明间现刻“毛泽东思想万岁”华板上原刻的《诰赠光禄寺卿 晋赠资政大夫 陈均甫夫子大人节略》一文介绍,结合清《綦江县志》多处记载,陈洪猷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17岁就考中秀才,24岁就参加了每十二年才有一次的考选,以文行兼优成为拔贡生,由四川省学政贡入京师国子监学习,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年期满即顺利考中举人,并出任内阁中书,第二年28岁时更上一层楼,联捷进士。

经核查清进士名录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榜单,该科共录取202人,陈洪猷考中的是二甲第14名,排名他前的16人均不是四川籍。也就是说,陈洪猷是当年名副其实的四川“第一”。据考证,截至科举制度废除,还没有第二个綦江人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不仅如此,陈洪猷在高中进士后,又顺利通过朝考,进入翰林院学习。据邹长清发表于《清史研究》2013年8月第3期的《清史纂修:清代翰林院庶吉士人数考辨》等文献统计:清代共开科举112次,录取进士26849人,正途庶吉士只有5717人(不含翻译庶吉士43名、直授庶吉士6名)。也就是说,平均每次仅录取51名庶吉士,每4.7名进士中考取1名庶吉士。据了解,也并不是进入翰林院的进士都能称庶吉士,必须要在三年后的散馆考试合格才被授予庶吉士。比如,顺治十二年(1655年)有3人被革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有20人被“降级”,重新学习了三年。可见清代庶吉士制度的严格。而陈洪猷没给师长、宗族、家乡丢脸,顺利拿到了当时的最高文凭,晋升为庶吉士。

据陈氏家谱记载,在翰林院学习期间,陈洪猷还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和《五口通商章程》的拟定,为外放地方增添了一段难得的政治历练。

☆跨省交流文武全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陈洪猷翰林院庶吉士毕业后,即下放锻炼,任广西灵川知县。因初涉政坛,当地富豪及奸滑之人先是“轻其年少”,没少给他使绊子,没想到他“临事判决若神明”,“众始慑服”。三年后又获朝廷信任,调任“水陆交冲,素称难治”的马平县,“到任即募壮丁四路捕贼,合境赖以安靖”。约1850年初,因父亲逝世,陈洪猷按清律例辞官回籍守灵。

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已经是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再次起用陈洪猷,首次跨省交流到山东任知县。当时,太平天国的起义队伍已经攻下南京定都,并起兵北伐。朝野上下,极其震动,已经有官吏一跑了之,逃命要紧。但陈洪猷却取调和天下乱势之意,更名为爕堃,请缨从军。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綦江籍进士伍奎祥非常感动,赋诗《送陈均甫同年赴山左大营》:“喜闻飞将自天来,万里乘风气壮哉……甲擐蜀国千军勇,鞭指秦关六扇开……年来岭寂隐蓬蒿,苦忆军前战鼓劳。回首北行尘滚滚,惊心东去浪淘淘。”并自我检讨是无用之才“闲居愧我成樗木”。

陈洪猷先参加了1853年六七月间的怀庆(今河南沁阳)保卫战,成为太平军北伐失败的起点,接着又投入到1853年8月的山西平阳保卫战、1853年10月的天津保卫战等大小10余场恶战。在1855年三四月间,太平军北伐部队被咸丰宠臣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马队合围于安徽高塘,突围中全军覆没,此时清军卸磨杀驴,裁撤临时招募的乡勇,且“歉饷数十万无给”,哗变之际,陈洪猷又急迫深入营中,恩威并施,仅给往返旅费就化解一场危机。如果不是“平日深得勇心,乌能致此?”在此期间,陈洪猷也写下《高塘营中寄怀戴润珊同门》:“身羁柳幕应怜我,坐拥芸函最羡君。”表达对战乱的无奈和太平盛世的向往。不过,对于相关考证说陈洪猷从军追随曾国藩,笔者并不赞同。正如前述战役,均不在曾国藩的湘军防区。

立下军功的陈洪猷连升两级,先提拔为登州同知,旋即朝见皇帝时又再升一级改任青州知府。短短5个月就公平审判了控告到都察院去的3个疑难案件,也了结了前任知府八九年都审理不清的案子,又缓征皇粮帮助百姓度过灾荒,全州百姓交口称赞。

紧接着再次跨省交流到陕西,献计防堵捻军,筹饷保障军需,被提拔为道员衔署汉中府,延续着人生的高光时刻。

据了解,清代以“冲、繁、疲、难”四字为标准划分知府等级。“冲”即交通要道,“繁”指政务繁纭,“疲”为钱粮亏欠,“难”是难以治理。凡四字俱全的则为“最要缺”。最要缺的知府被定为“请旨缺”,即需要吏部、军机处提名,然后由皇帝钦定。根据《清史稿》记载,全国最要缺的知府有29个,汉中府即为其中之一。可见陈洪猷在皇帝眼中的分量。他到任后,也没有让朝廷失望,咸丰九年(1859年)乡试,整个陕西仅取61名举人,汉中府就考上11个。其他断案、治水、防病等政绩也同样耀眼。

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农民起义不断,十万火急之下,陈洪猷又被刚升任四川总督的曾卓如看中,打破“不得在本省任职的吏制”借调回川办理界连黔省各县团务。这是他的第三次跨省交流使用。此后6年间,陈洪猷再次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可惜的是,在四川兵乱“渐就肃清”,拟回陕任职时,陈洪猷竟以积劳卒于家中,英年52岁。得旨追赠从三品光禄寺卿,后再晋正二品资政大夫。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奏请皇帝,在城内北极厢(今北街一带)建陈公祠。据记载,在陈洪猷之前的明清两朝,綦江境内仅有刘綎、周作乐、邓仁堃等6人能享专祠祭祀。且陈洪猷是在外做官的綦江籍官员中,唯一享受在家乡专祠祭祀的。

纵观陈洪猷的一生,文才起步,显自武功,上马领兵打仗,下马治国作文,是对他最恰当不过的评价。

☆助廉立德家风传

陈洪猷能取得如此辉煌成绩,早期成长是受什么样的家庭影响呢?据清《綦江县志》等史料介绍,陈洪猷家族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就入川的武将世家,因明末率军入黔抗击清军,失败后隐匿桐梓,清康熙年间才返居今綦江篆塘镇遥河村。

其父陈錪“生而明敏,人争异之”,本来是块读书的好材料,但不得不弃学撑起家庭重担。可贵的是,在繁忙的家政之余,仍手不释卷,特别喜读“古文及《纲监》诸书”,每到深夜,琅琅书声从乡间农屋中传出来,划破夜空,不绝于耳。还常常教导儿子们说:“吾不能读书成名为恨,你们可得努力啊!”并重金聘请名师举办家塾,教授子弟。截至咸丰元年(1851年),清朝200多年的科举取士,綦江仅7人考上副举人,5人考中进士。陈錪长子陈洪图就考上了副举人,次子陈洪猷更高中进士,另两个儿子陈洪箴、陈洪宪也分别考取贡生、文生,不愧为一个成功的父亲。

陈洪猷初次当官远赴广西时,陈錪还“扶上马,送一程”,前往灵川县同住,“手钞前哲格言,谆谆诫勉。严束家丁,重惩毒役”,堪称清代綦江家族助廉立德典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綦江知县臧翰以“为人正直,性敦孝友,睦姻任恤,德行可嘉”,将陈錪题名“旌善亭”,成为全县榜样。

在这样的家教环境下,陈洪猷这棵好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也就不奇怪了。就在他丁忧回乡尽孝期间,亦不忘大兴教育,培养桑梓后生。因推崇儒家先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及朱熹“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的思想,追求“明善诚身”儒家思想修身最高境界,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他主要成长地东溪创办明善书院(今东溪书院街小学前身),牢记父亲教诲,延续耕读传家薪火。

来源: 2022年06月08日《綦江日报》版次:A4文/通讯员 杨友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