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性冰鉴:药母八法旁通

  平凡的人 2022-06-08 发布于内蒙古


用药如用兵。曾国藩推崇的相书《冰鉴》里,分别有“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通过外貌神态可相人。用药,亦如相人。

图片

【药品化义】

古人相药,各有方法。

一、品类分法,如草部、木部、金石部、昆虫部、禽兽部等,李时珍最著;

二、药性分法,如寒、热、温、平性等,诸家之药性赋是也;

三、气象分法,专重阴阳升降浮沉,李东垣最著;

四、形色分法,以形色气味五运六气论者,徐灵胎之《本草百种》、唐容川《本草问答》最著;

五、地土分法,专论地气之厚薄、土性之燥湿,孙思邈《千金方》最著。

随便拿出一味药来,如何来相药辨药?

陆士谔《论药南针》谈道:“士谔平日于论药一道,每喜以现有之形色气味,溯气化之五运六气,盖是法实辨药之秘诀。不论谁人,试取一花一草以相询问,虽此花此草平日绝未见过,而观其形,察其色,嗅其气,嗜其味,而此花此草之能治何疾,吾已了然于胸中。”

最近读很多药书,感觉纷繁复杂,如历代医家对黄连一味药,就总结出了很多“功效”,其中仅《本草纲目》记载的黄连“功效”,就达27种之多。

如何抓特性?如何化繁为简?

直到读明代贾所学的《药品化义》,恍然奇书,堪称药界的《冰鉴》。

他开宗直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药有音律。……今辑诸贤确论,考成药母,为辨药指南,药品化生之义发源于此。

“药之命名,俱有意义,或以体,或以色,或以气,或以味,或以形,或以性,或以能,或以力,或以地,或以时,惟格物者先能辨此,则药之义理思过半矣。

辨药须格物,看来儒理存医林

【辨药八法】

贾所学举起“辨药八法”的大旗,惜业界未多重视,今详介如下。

每药一品,须分八款,更有次序,曰体,曰色,曰气,曰味,此四者乃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必先辨明,以备参订。曰形,曰性,曰能,曰力,此四者藉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而后区别以印生成。接此八法效相详辨,庶不为古今诸书所误,以淆惑药理。列法如下:

(体) 燥润轻重滑腻干   (色) 青红黄白黑紫苍

(气) 膻臊香腥臭雄和   (味) 酸苦甘辛咸淡涩

(形) 阴阳木火土金水   (性) 寒热温凉清浊平

(能) 升降浮沉定走破   (力) 宣通补泻渗敛散

上八款,当验其体,观其色,嗅其气,嚼其味,是定法也。然有不能嗅其气、嚼其味者,须煎汁尝之,惟辨此四者为先。而后推其形,察其性,原其能,定其力,则凡厚、薄、清、浊、缓、急、躁、静、平、和、酷、锐之性及走经、主治之义,无余蕴矣。

【药母十二法】

读书不能泥古拘方,而应变通创新,以为我所用。

在贾所学的“辨药八法”基础上,我再参读《汤液本草》、《用药珍珠囊》、《青囊药性赋》、《本草从新》、《本经疏正》、《本草备要》、《本草崇原》等书,增加了四法:产、品、症、治,旁通出“药母十二法”,再解析如下:

一、产(地道)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一方水土养一方药,天时地利,哪里长,何时采,明白地道药材,药材好,药才好!

二、品(品类)

用人要讲人品,用药也要讲药品。

《神农本草经》把365味药,分成了上、中、下三品。上品125种应天,为君,行王道,无毒,主久服,养命延年,益气轻身,神仙不老;中品120种应人,为臣,行人道,或有毒,或无毒,主通调血气,却邪治病;下品120种应地,为佐使,行霸道,或有毒,或无毒,或大毒,中病即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药品的基础上,再参考《本草纲目》的分类,如草部、木部、果部、菜部、谷部、金石部、水部、火土部、禽兽部等,药字从草为主体,金石多镇定,昆虫多攻破,禽兽多补益。

三、体(体质)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枝)走四肢,(梗)通上下。(节)走关节,(皮)走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仁)主润利,(肉)主补,(蒂)主宣……

根分三部,靠上部的根,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中部的根,守中,治中焦病。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活血,当归身守中养血,当归尾下行破血。

辨完部位后,再来辨质量:(大)性宽缓。(中)性猛。(小)性锐。(细、尖)性锐。(通)能行气。(薄轻)能升。(厚重)能降。(干燥)能去湿。(湿润)能去燥,主补。(滑腻)能利窍。(油)能润燥。

四、色

青主肝,红主心,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

五、气

(膻)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臭)气入肾。

六、味

酸,主收,属木,入肝,走筋;苦,主泄,属火,入心,走血;甘,主缓,属土,入脾,走肉;辛,主散,属金,入肺,走气;咸,主软,属水,入肾,走骨。淡主渗,滑主利,涩主敛。

七、性

(寒)主于沉,(热)主于浮,(温)主于补,(凉)主于清,(风)主于升,(燥)主于通,(湿)主于润,(清)主于和,(浊)主于降。

八、行

药材辨阴阳五行入何经。

气属(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属(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凡色青、味酸、气膻,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阴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臭,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九、能

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降,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

十、力

(宣)可去雍,(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寒)可去实,(热)可去寒,(雄)可表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主养,(静)可制动。

此古圣用药十八法,深入造化之窟,制方之义,必本于是。

十一、症

医家用药,如良将用兵,用药品亦须分门派类,《药品化义》中分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各一门,《冉雪峰本草讲义》则分“补益类”、“发表类”、“通便类”,“利尿类”、“温寒类”、“除热类”、“导滞类”、“通瘀类”、“逐水类”、“化痰类”、“消食类”、“镇痉类”、“杀虫类”、“止咳类”、“镇痛类”、“宣通类”、“收敛类”、“催吐类”、“外科类”,共19类,两种方法可结合,排款有序,使良工用药切当,攻邪被益,不致混淆。

十二、治

一味中药只有一个功效,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各大特征,来总结药材的真正内涵。

示例:白芍|药母十二法

白芍

1、产

东北,生川谷,二、八月采根

2、品

中品,草部

3、体

用根,重

4、色

5、气

6、味

微苦略酸

7、性

微寒

8、行

属阴,性气薄而味厚,入肝、脾、肺三经。

9、能

10、力

平肝

11、症

肝药,补益类

12、治

泻肝缓急,柔筋止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