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四)上表恭迎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6-09 发布于浙江




(四)上表恭迎




文/李晖

第二天,张煌言从东门口乘船,走海路去台州。二三天工夫船到临海,六月十九日在分守台绍道公署见到了鲁王朱以海。


朱以海(1618-1662年),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之后。于崇桢十七年(1644),袭鲁王封爵。同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思宗亡,清军旋占北京,朱以海南逃,受弘光帝朱由崧派遣,驻守浙江台州。


朱以海本是朱元璋的十世裔孙,有着显赫的“皇家血统”;他的祖上,第一代鲁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藩封于山东兖州。鲁王爵位传到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时,已经是第九代了。朱以海是朱寿镛的第六个儿子。算起来,朱以海还是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族叔。作为皇家子弟,朱以海一生本应过着金衣玉食、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生活。但是,历史却没有给他这样一个好的机会,相反,他一生经历的几乎全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患难生活。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南下山东,攻破兖州,他的哥哥鲁王朱以派及四哥、五哥同时遇难。朱以海也差点被清军杀害,死里逃生后于崇祯十七年二月袭封鲁王。同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思宗亡,清军旋占北京,朱以海南逃,受弘光皇帝朱由崧派遣,驻守浙江台州。国仇家恨使他对清廷切齿痛恨,一力以抗清为己任。然而胸有大志并不等于能成就事业;荣膺大任,成大事者,必具超人的胆识和任事历练的才干,而朱以海显然缺乏这方面的才能。


初见鲁王,张煌言以臣子礼伏拜,口称千岁殿下,生员张煌言恭请储王圣安,三拜而起身,递上呈表。


此表是钱肃乐与诸生讨论后书写的,大意是;国祚惊变,皇室蒙难,大明三百年基业将要毁于一旦,覆巢之下,勋胄黎庶皆为异类。大王贵为玉牒,爵承鲁藩,亟待挺身,力挽狂澜,甘作中流砥柱,重整河山,功在社稷。目今东南四省雄师犹在,反清复明民心犹在,大明赤子忠臣犹在,大王何不顺应潮流,临朝监国;臣等代表宁波士绅,不揣冒昧,奉表恭请!


张煌言抬头见鲁王,年纪不到三十,黄衫蟒袍,丰腴方额,操一口山东衮州方言,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像是好说话。


鲁王见表,甚是高兴:“先生迢迢而来,所谓知晓大义。”鲁王见张煌言年不过二十余几,“先生”之称话已出口,似乎有点不妥,就笑笑改口:“卿之来,本王甚是高兴。卿年纪轻轻,一表人材,将来建功立业,前程无可限量。”


张煌言回礼道:“某一介书生,愧忝乡试之末,附义反清,甘驱效命,今奉家乡父老之命,恭请殿下监国,重整山河。”


鲁王答曰:“重整山河,本王亦有此意。日前,适会稽郡亦以表劝进,本欲待择日北上,无奈得知唐王已在福建称制,不知是真是假?国不可一日无主,亦不可一国二主,故此为难。”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桱的八世孙唐王朱聿键已由福建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旧臣拥立,在福州监国,于弘光二年(1645)闰六月初七日称制,二十天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先足而登。


说起唐王朱聿键,其实并不简单。万历三十年(1602),朱聿键在唐王府中呱呱坠地,本该锦衣玉食的他却一开始就受尽冷遇;他的爷爷,唐端王朱硕熿,并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器墭(即朱聿键之父,因他嘴角长有一肉瘰),而是准备让小儿子继承王位,在一些人的挑唆下,把长子囚禁于王府内院中,朱聿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所幸曾祖母魏氏却对这个玄孙格外欢喜,呵护有加。十二岁那年,曾祖母去世,老唐王不知何故,恨之入髓,连带这个孙儿也看不顺眼,于是干脆把朱聿键父子关到一处。


这一关就是十六年,囚禁生活无事可做,唯一的消遣便是在青灯古籍旁,日夜苦读。也不是什么收获也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磨炼了心智,提高了情商,增强了治国安邦的学识。虽然没有炼成什么盖世神功,但唐王日后的为人行事,无不带有几分豪侠气度,在明王朝的其它藩王中,尤显佼立不群。


祸不单行,由于老唐王偏袒,小儿子继位心切,竟然派人毒死了长子。于是老天开眼,有司干预,朝廷准奏,长幼有序,廿八岁的朱聿键承继为王长孙。老唐王郁闷病死,朱聿键袭封唐王,并为此守孝三年,又经四年的筹划等待,父死血仇终于得报,亲手偿还血债。唐王之仇本应通过皇族宗正寺的司法途径解决,但朱聿键对当时的司法公正不抱信心,故而甘冒废藩之险,快意恩仇。他的刚毅勇烈,敢作敢为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但也为此埋下了祸患。


大仇得报后,唐王心中二十几年的郁气才得以抒发。此时,明王朝的形势已岌岌可危;东线与满清的对峙已是苦苦支撑,西线与起义军的较量又是连战皆败。唐王慨然以国事为己任,一腔抱负,也顾不上祖训;亲郡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招兵买马准备北上勤王。可惜猜疑成性的崇祯对这位一腔热血的宗亲并不领情,半路上就派锦衣卫把他赶了回去。接着新帐老账一起算,责备唐王擅杀叔父,擅离封地,无法无天,下令废为唐庶人,并囚禁于凤阳高墙之中。


所谓凤阳高墙,就是明朝囚禁宗室罪人的所在。朱聿键自十二岁被囚于家中,好不易时来运转,三十一岁上做了四年王爷,就此又进了大牢。这一关,又是七年,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在高墙里渡过。


崇祯覆亡后,弘光继位,终于把唐王放了出来,但此时局势已迅速恶化;长江防线不攻自破,南京开门请降,福王朱由崧被掳芜湖。到乙酉年(1645)六月,唐王辗转杭州,他见监国潞王决意降清,不胜愤慨,毅然离开杭城,在郑鸿逵、郑彩、苏观生的支持下前往福州筹办国……


由于唐王称制于前,鲁王拟任监国于后,因此朱以海顾虑重重,举棋未定。张煌言见鲁王如此这般,优柔寡断,不把奉进的意思说透,恐有违于此行的初衷。于是就顾不得冒昧犯上,侃侃而谈:


“殿下均鉴,远不闻古之周公监国,杀武康,杀管叔,刘蔡叔,平定诸乱,奠典章而制礼乐,为后世仁政楷模。近不闻本朝仁宗(朱高炽)监国,建文二年以燕世子身份,只万人而破朝廷五十万大军;又不闻英宗朝“土木堡之变”?郕王以监国身份主政,这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形势之必选;二权相衡,选其轻。”


“燕王监国,以同室操戈开始,此非社稷之福,本王不欲蹈此复辙。”鲁王嘟哝着说。


“历史上不乏亲王监国,宋高宗亦以亲王代政,成就了南宋一百五年历史。这虽是权宜之计,但亦是形势发展所逼迫,就当今局势,已非殿下有任何选择之余地,要末随波遂流,要末挺身而出。”张煌言继续说着。


见如此说道,鲁王一时语塞,骑虎难下,他对张煌言说:“先生教我。”他又改口称先生了。


“不敢,草民岂敢言教;国难当头,理应同心协力。虽然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殿下既以抗清为己任,当摒弃一切杂念,以国事为重。至于一国两制,唐王在闽称制,亦是权宜之计,并非奉诏承继大统,况殿下是协助监国,有何违制?”稍作停顿后,张煌言继续说:《诗》云:“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天下朱姓本为一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国之臣莫非王臣,立国之初即有分封,况今后乎。至于大统谁继,断难定论,前福王,前潞王,轨迹未远,抗清大业当须前赴后继,谁能定鼎天下,谁就是明大统之得主。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还望殿下好自谋之。”


鲁王于是点头称是:“日前会稽郡奉表亦如是劝进,说是事在人为!”张煌言又言:“既为同仇,福建唐王处可遣一使者,奉表说合。既是联合同仇,又是朱姓玉牒整合,消弥间隙之机会。假如殿下一时无人可派遣,本人原往福州说合。”

鲁王大喜,于是赐张煌言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呈贴之后,张煌言还见到了萧山、会稽二地的奉表使者,稍后,又见到了东阳等地的劝进使者。各路义师都想打王师旗号,师出有名,于是信使来往频繁,各地都抱着相同的目的,忙着商议恭迎鲁王朱以海监国。而鲁王朱以海仍犹豫不决:“国家祸乱相仍,区区江南且不能保,尚何冀乎?”


此时,浙江东部各地的反清运动正风起云涌;继慈溪、余姚孙嘉绩、熊汝霖之后,宁波钱肃乐、王之仁也聚众举义,会稽章正宸、郑遵谦及宁绍道于颍先后于数日内起兵响应。且宁绍衢三府都已举义,金华、义乌为张国维和朱大典控制,绍兴、余姚为熊汝霖、郑遵谦控制,富阳为方国安控制,而宁波为钱肃乐、王之仁所控制,台州为陈函辉、柯夏卿所控制。


《鲁春秋》有载;同时并起者,会稽郑遵谦、王绍美、王亹、周晋、王襄、郑之瀚、张玉鉉;余姚熊汝霖、孙嘉绩、王翊;仁和陈万良、马云龙、范大伦;富阳陆方侯;于潜俞文渊;海宁朱大刚、左尹、周宗彝、周啟琦、周沉陵、俞元良、元礼兄弟;金华张国维、朱大典;东阳陈仓;嘉兴徐石麒、王焜、张翊;嘉善钱栴;海盐王云衢、韩万象、王云龙兄弟;平湖屠象美、陆清泉、倪长吁、马鸣雷、朱大定、汤云章;崇德吕宣忠;长兴金鎰;归安韩茂贻、王光祉;德清蔡孺法、蔡子标;永嘉张实孚,临海陈函辉、柯夏卿、翁明英;其江南、江西响附者,多不胜书。

《小腆纪传》亦载:江之南太湖义师则吴易、孙兆奎、陆世钥、沈自炳、沈自駉;江阴则典史阎应元、陈明遇、黄毓祺、徐趋;松江则前兵部侍郎沈犹龙、给事中陈子龙、中书李待问、前罗源知县章简起兵与水师吴志葵、黄蜚相应;昆山则周室瑜、朱集璜、陈大任,奉总兵王佐才拒守,前邑令杨永言、诸生吴其沆、陶瑊、归庄、顾炎武起兵应之;嘉定则进士黄醇耀、举人张锡眉、教諭龚用圆、诸生马元调、夏云蛟、唐全昌奉前左通政侯峒曾拒守;徽浙交界处休寧则御史金声、诸生江天一为倡,推官温璜应之。而前山东巡抚邱祖德与举人钱龙文、生员麻三衡、沈寿蕘起兵攻宁国;前职方郎中尹民兴与生员赵初浣、吴汉超起兵守涇县贵池副榜吴应箕起兵复建德、东流,与金声、天一相援应;浙西则翰林屠象美、郎中钱棅、生员郑宗彝起兵嘉兴,参将方元章、副将姚志倬、张起芬起兵复余杭。


明朝原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商议,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鲁王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唯一人选。当劝进使者纷至沓来时,鲁王仍说:“当俟拜陵后徐议,乐推未晚也”。一面却派人持书邀约浙江籍的在朝官员辅佐。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