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灭亡后,溥仪和清室欠了多少钱,才能弄明白?

 历史看兴衰 2022-06-09 发布于湖北

近些年来,很多人冒充大清皇室的格格、公主、甚至还有谎称自己是吃了长生不老药、活了300多岁的乾隆,以自己掌握爱新觉罗家族的大量资产、藏宝图等为幌子,实施诈骗,而且屡屡得手。

其实,如果受害者对清朝的私产去向稍有了解,就不会掉进这种低级趣味的骗局之中了。

清朝灭亡后,以溥仪为主的清室仍然具有丰厚的财产,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经历了种种变革后,溥仪以及清室的财产“一夜之间”化整为零了。

我们先看看溥仪以及背后的清室欠了多少钱,才能弄明白,他把大量的私产弄去了何方。

辛亥革命后,人们已经不再承认5岁的溥仪是皇帝了,不过,民国政府在《清室优待条件》中,依然明确表态他和他的爱新觉罗家族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并且,每年给溥仪和清室400万两“生活费”。

然而,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民国政府虽然爽快地夸下海口,却因为经费紧张,未能如期将经费拨付给溥仪和清室,同时,以溥仪为代表的清室贵族过惯了以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在溥仪退位后,他们依然不改曾经的腐朽作风,再加上内务府大臣中饱私囊,所以,溥仪和清室的生活往往入不敷出。

即便如此,当日本大地震时,溥仪为了“充门面”,竟然以当时折合30万美金的古玩、字画、珍宝等捐献给了日本。

另外,溥仪喜欢养狗,他命内务府从国外购进名狗,甚至,狗粮也要进口,每当狗病了,他就要花费比人看病还高的费用请兽医诊治。

同时,他不仅维持旧有的御膳房,而且还增添了专做西餐的御膳房,两处御膳房,每月的菜金就高达1300多元。

有史料统计,算上溥仪的吃喝拉撒,清室的每年总开支不低于360万两。

这正是溥仪和清室手头缺钱的根本原因,于是,他们只好借债抵押,以维持奢侈的生活。

至于清室借了多少债,虽不能查到完整的历史资料,但是,从1917年和1918你年的两份账单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债务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1917年:欠恒利号商借垫银二十八万五千零五十五两九钱一分六厘八毫米;欠亨记号商借垫银六千八百五十二两六钱四分;欠大清银行借垫银十四万两,除欠内帑银七万五千六百两;除欠泰元号商借垫银九万六千零五十两二钱二分;尚欠交通银行借垫银三万九千六百两;除还尚欠中国银行浮借银三万六千两;新欠中国银行息借五十万元,计折合银三十六万两。

1918年:内务府向北京中国银行借五十万元(于七月二十日到期未还)。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债台高筑的清室就要为自己的奢侈买单。

他们不得不依赖公开变卖或典押故宫文物来维持资金来源,比如1924年5月,溥仪安排内务府大臣绍英与北京盐业银行签订了一份抵押贷款合同,双方约定内务府以16个金编钟、13个金册、10个金宝以及金宝箱、金印池等为抵押物,贷款80万元,期限一年,月息一分。

如果溥仪以及清室能按期还款,如约赎回这些文物,事情还能说得过去;可惜,他们根本没有还款的能力。

因此,抵押借款实质上就是在贱卖文物。

另外,内务府的大小太监、宫女等,还会时不时地偷盗皇宫里的宝贝,拿回家去卖掉或者藏匿,致使溥仪的私产逐年减少。

就像一位小太监奉溥仪旨意,拿着一件实心金塔去宫外售卖,以便换来一些零花钱。

这件实心金塔足有4英尺高,一眼看去,就知道价格不菲。

可是,小太监私心很重,他竟然告诉溥仪:“这种金塔只能按照重量来卖”。

这是典型的中饱私囊。

这能怪谁呢?只能怪溥仪的产权意识不高,缺乏管理能力。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溥仪年龄虽小,但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在老师的点拨下,认识到了这一严重问题。

溥仪的这位老师便是庄士敦,一名毕业于伦敦亚非学院的高材生。

他在保护清室利益和宝贝珍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时不时地提醒溥仪注意生活作风和加强对珍宝管理的漏洞。

久而久之,溥仪就注意到清室的珍宝有不翼而飞的迹象。

丢失的宝贝数量之多,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干,清室的宝贝再也不能白白流失了。

1923年6月,溥仪亲自视察建福宫,因为这里藏着很多宝物,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珍宝居多。

根据目录所列,建福宫所藏珍宝共有6643件,包括2000多尊金佛像、大量佛教画品、纯金的祭坛饰品、瓷器、前朝的青铜器、成千上万册珍贵书籍、31箱貂皮和皇家御带。

可是,此时的太监们也不像以前忠实了,他们生怕自己的偷盗行为败露,于是,趁溥仪到来之前,在漆黑的夜晚,一把火烧了建福宫,可惜了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剩下384件文物被抢救出来。

这把火不仅烧掉了文物,还烧掉了太监们偷盗文物的蛛丝马迹,让可怜的溥仪查无可查。

撞到南墙要回头,此路不通,那就换个办法。

溥仪是个聪明人,在庄士敦的提醒下,他想为宫廷珍宝编制一份更加详实的目录,以便于加强管理。

同时,参与编制目录的人员都是经过溥仪千挑万选的“专家”,完全 不让内务府的人参与,而且,溥仪还趁机将自己的弟弟溥杰拉了进来,这是他唯一相信的人,何况,溥杰也是编纂目录的高手。

在编纂目录的时候,他们在清单上对每一卷册、每一本书都做了详细的标记,上品画5个圈,次品画1个圈。

做好这些标记后,溥仪安排弟弟溥杰专挑上等佳品偷偷带出紫禁城。

据溥仪回忆,从1923年5月到12月,溥杰运出的总数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200种上下的宋版书。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溥仪兄弟二人偷偷运输宫外的宝物有1285件手卷字画和68册书画集。

他们将这些珍宝藏在了京城的一个庭院里,后来,溥杰想办法搞到了火车站的免检免税的许可,将这些宝物装进七八十只大箱子里,然后,亲自押送到天津,藏在了一处由满足王爷为溥仪买的房子里。

从1911年溥仪退位开始算起,到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这三年时间里,溥仪以及他背后的清室,一直认为他们对皇宫内的所有珍宝具有合法所有权,但是,做人要有个度,不能太猖狂,这不,冯玉祥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他在第五条明确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国民政府应当特别保护,其中,一切公产应归国民政府所有。

1924年10月,就在溥仪和皇后躺在床上吃苹果的时候,一位宫女忽然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还没等她进门,就听她大声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士兵来捉您了。”

溥仪大吃一惊,原来是冯玉祥安排鹿钟麟带着士兵,逼溥仪在11月5日下午之前离开紫禁城。

无奈之下,溥仪只好搬离紫禁城,紫禁城内尚存的绝大部分文物都被保留了下来,溥仪带走的只有一些珠宝、银两和日用品。

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居住在日本租界,此时,他身边的宝物主要是当时弟弟溥杰偷运来的东西,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虽然手里掌握着这些珍宝,但是,毕竟不是现金,所以,此时的溥仪生活上还是比较拮据,他只能再次变卖文物,艰难度日。

不过,现在的他,出手已没有以往大方,变卖的文物数量远不如以前,卖起来也比较费劲。甚至,还被当地的古董商联手做局,统一压价,就算是标注着五个圈的上品,才卖了6万元的低价。

在天津居住期间,溥仪到底卖出了多少文物,已不得而知,但是,当年从故宫带回来的大部分珍宝都被保留了下来。

1935年,这些文物运往了长春伪满皇宫。

10年后,也就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本人宣布投降,溥仪从70箱书画中挑出了10箱,并带上一枚镶有八块美玉的“宣统”御玺,踏上了逃亡的火车。

至于留在长春伪满皇宫的文物,不幸被留守士兵哄抢而去,很多传世名作被撕成粉碎。

当他来到通化大栗子沟时,由于伪满货币无法使用,溥仪只得拿出一些文物向当地老百姓换取食物。

在途中,因为要换乘飞往沈阳的飞机,因为超重,溥仪只得选带了两皮箱书画和珍宝。

8月18日,溥仪在沈阳机场等待飞往日本的飞机时,被一位俄军指挥官认了出来,他拦下溥仪说道:“您是溥仪先生吗?”

说完,溥仪就被这名指挥官押送到了苏联,一块带到苏联的还有那两皮箱子珍宝。

1949年,苏联归还过我们一部分,其中就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即便是被软禁,溥仪身边还藏有不少珠宝、钻石等宝物,他把这些宝物全部藏在了皮箱子的夹层,甚至暖瓶之中。

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国,上交了这些曾在“夹层”中藏匿的486件宝物。

自此,溥仪的资产化整为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