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朵“梅花”同台《打金枝》

 戏剧传媒 2022-06-09 发布于河北

梅花版《打金枝》剧照

生活化的用语增多了,与青年观众的情感拉近了——

《打金枝》是咱山西的传统经典保留剧目,自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先后被京剧、豫剧、评剧、越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剧种移植上演,成了地地道道的一部家喻户晓的大众戏剧作品。
今年初,在各个演出院团积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准备时,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由我省梅花奖演员组台演出《打金枝》的创意,史佳花、谢涛、成凤英(特邀)、武凌云(反串花脸)、胡嫦娥、苗杰等立即加盟其间,给庆祝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8月10日,该剧首次在省城汇报演出,我们有幸再次观赏。
《打金枝》亦名《满床笏》《福寿山》,看上去说的是一段发生在皇宫、王府间的家庭纠纷,实际上充满了为官与庶民平等,遇到摩擦,应各找其错,彼此相让的和谐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对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青年一代,有着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
为了将这一思想主题更好地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黏合在一起,在经典剧目一般没有多少改编空间的情况下,这次创排的梅花版《打金枝》还是在方方面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对整个戏文以及重点唱段就做了大幅改动,明显可以看出来,艰涩难懂的词汇减少了,生活化的用语增多了,与青年观众的情感拉近了;在音乐设计上,突破了以“四大件”为主的传统伴奏方式,糅进了许多新的现代音乐元素,并增加了两段“清音”干板腔,对烘托剧情、塑造人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几位梅花奖演员的表演也各具风采,史佳花的嗓子、谢涛的唱腔、成凤英的做表、武凌云的功架、胡嫦娥的身段、苗杰的韵白,都从一个方面展示出了各自拥有的艺术实力;舞台景致也颇具匠心,该奢侈的没有吝啬,如双倍增加了宫娥、彩女、太监、公公、武士、御林等,而该节约的又绝不浪费,如在“闹宫”和“劝宫”两场戏里,舞台陈设简单到了只在一桌两椅上方挂了一个硕大的圆盘式牡丹富贵图了事;剧中人的服饰最为惹眼,除款式、颜色新奇、时尚外,其头饰之华丽、闪彩,是晋剧舞台上从未见过的。
据知,梅花版《打金枝》现已投入创排经费400余万元,流程、龙套全部由山西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嫦娥艺术团骨干演员出任,已定于本月29日、30日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演出两场,随后将作为我省新创精品剧目,送戏下乡,让更多的城乡观众饱享其崭新的艺术魅力。
 
原载山西日报(2009-08-14)

史佳花在接受山西广播电视台《百家戏苑》栏目专访时清唱梅花版《打金枝》劝宫选段

谢涛在山西卫视清唱梅花版《打金枝》劝汾阳王选段

梅花版《打金枝》剧组参加文艺晚会演出精编版

补记:

这篇文章是晋剧梅花版《打金枝》首演后的第一篇社媒剧评,是看完首演后连夜写下的。十分感谢山西日报副刊编辑部,尤其感谢周桐馨主任改写的题目。此后,这个题目被许多社媒借用,包括驻京社媒,说明了周桐馨主任的审编能力。
晋剧梅花版《打金枝》,我以为很好,以史佳花为首的几位艺术家至少在摸索创新。但是,首演后也出现过激烈争议。双方的焦点是:出品者认为,戏曲艺术必须走创新之路,不创新,没出路;持异议者认为,经典剧目不能改动,包括戏文戏词不能改动。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看这部戏,我依然以为很好。具体理由有六:
一、六朵“梅花”同台竞技,这在晋剧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是典型的“角儿”的艺术。
二、在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融入并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兼顾了新的大众审美需求,增强了剧目的表现力。
三、创新是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追溯电影版《打金枝》,就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老腔老调”而由老一辈艺术家集体创新的结晶。
四、时代呼唤创新,不仅《打金枝》需要跟进时代,《算粮登殿》《金水桥》等骨子老戏也需要跟进。
五、该剧是晋剧进入新时期以来,最早走的纯商演路子,曾以一场戏20万元被包场,且场场爆满。就戏价而言,也是历史新高。
六、郭汉城、曲润海、王蕴明、安志强、赵景勃、刘玉玲、龚和德、薛若琳等戏剧专家和导演、表演艺术家,都给予过充分肯定。(见《中国戏剧》2009年第10期“梅花版《打金枝》续写晋剧辉煌”一文)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创新事物。是否需要参考一些合理化建议,在创新中改进提升,这自然是创新剧目的常态做法。如王爱爱、马玉楼、田桂兰、王宝钗等第二代艺术家主演的《打金枝》与电影版也有所不同,相信梅花版《打金枝》出品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现在回忆当时受出品人邀约,为该剧首演并晋京演出节目单撰写了六位主演的介绍,也是满满的快乐。
希望梅花版《打金枝》能重现晋剧舞台,并出现梅花版的青春版《打金枝》。

(2022-06-07于太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