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凌晨,“孤独”一辈子的王小波死了 年仅45岁,被发现时

 古稀老人赵 2022-06-09 发布于北京
1997年凌晨,“孤独”一辈子的王小波死了。年仅45岁,被发现时,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有人说,王小波是“神一样的存在”,“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然而葬礼当天,竟无一同行为他送行……

王小波离世当天,妻子李银河还在英国访问,就接到同事电话催促她速速回国,令她不安的是同事并没有说明原因,直到同事在机场接机,李银河才得知丈夫王小波因心脏病离世,让她瞬间崩溃瘫软在地。

20年的相濡以沫让这对夫妇感情至深,王小波的离去让李银河悲痛难忍,为了悼念爱人,她后来写了很多悼念王小波的文章,她把王小波的生命比作樱花,绚烂而又短暂。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也许你对他不够了解,但是你一定听过他说的一句话:“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王小波从小就喜欢思考,经常陷入发呆的状态,所以被人戏称“傻波子”,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特立独行,他的阅读速度是常人的7倍,喜欢探索,经常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17岁那年,他怀揣着“浪漫的救世情怀”,到云南下乡插队,但枯燥无味的生活,处处被约束安排的荒诞日常,让与知青工作格格不入的王小波深恶痛绝,从那一刻,王小波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生存及自由的命题。

后来,王小波以云南下乡为蓝本,创作了一系列杂文和小说,尤其是他最为满意的《黄金时代》,从起稿到最终定稿,足足耗费了他20年的光阴,可令人尴尬讽刺的是,小说是写成了,发表却成了问题。

即便在台湾成功发表并获奖,因为被视作“黄色小说”,在香港也只能更名为《王二的二三情事》。

而在内陆,则是被完全拒绝,理由很简单,书中涉及过多关于“性”的细致描写,如此开放超前的行文显然是与那个年代的中国文化主流相悖的,而内容“越界”的结果就是无法出版发表!

直到两年以后,经过几番周折与巧合,一位华夏出版社的女编辑,趁社长不在,偷偷地把《黄金时代》出版了,结果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并禁止此书在书店公开发行。

无可奈何的王小波只能推着自行车,和朋友一起,后座带两捆书,沿街兜售。

当王小波去世后的一个月,或许是命运对他迟来的补偿吧,中国现代文学馆特地针对王小波的作品召开了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结果他的书从此一火再火,一版再版,很多粉丝甚至甘愿做他的“门下走狗”。

你或许会感觉这部《黄金时代》被高估多头了,其实不然。

或许提到王小波,很多人都更多看到了解的是他的有趣、自由精神、还有对妻子李银河的炙热爱情,其实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语言、文体、非凡的写作技巧和思辨都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就拿《黄金时代》来说,其中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三部中篇,分别是对人20岁、30岁、40岁所要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在追求华丽辞藻的文坛主流中,他通俗浅白,毫无修饰的语言显得尤其独特鲜明,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性反而不会让人觉得色情,而是一种真性情,更是通过“性”发起对人性的追问以及对生存状态的关注,让人有一种阅读世界级大师的感觉。

除了语言,黑色幽默和反讽更是被他发挥到了极致!他勇敢胆大,敢说别人所不敢说的,敢写别人所不敢写的,甘于揭露社会流弊,也是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的不得了的开始。刘心武说:“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也许因为,他逐步展示了优美的灵魂”。

所以,说王小波以及他的作品一直被忽视和低估一点都不为过!

如果你也希望在时代的喧嚣中保持一丝清醒,想在疲于奔波枯燥无味的生活中找寻一丝趣味,或许可以在闲暇之余,走入王小波有趣的精神领域,深入他的小说和杂文,去细细品味他是如何构建这个有趣的世界的。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一顿饭钱,却让你与这个最有趣的灵魂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