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5

 智汇百川 2022-06-09 发布于河北

第五章

  1.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区别是什么?

  2.了解阅读金字塔(你在第几层)

  3.为什么写作是深度学习的路径?

  4.如何增强关联能力

  我思:

  主动降低学习强度和难度,现在回想起前两年的状态,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好,都还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可能跟课程安排有关。

后来有阵子确实是超负荷了,很多事没有完成,为了打卡而学习。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吸收了的。

  前段时间很慌,退了两门大课,因为自己客观评估了下时间,发现完全不可能完成,与其造成重大的负担,不如认清自己的能力,果断放弃。

  虽然过去的那些年自己属于输入式读书,没怎么写过,但有时也会停下来,思考下,反思下。

竹篮打水,虽然打不上水,但是篮子却越来越干净了。

  对错自在人心,Follow your heart ,慢慢地从混乱到清晰。

最近的感觉很好,不焦虑,耐心地和时间做朋友。小时候也敬畏时间,同样的选择,但认知完全不同,人果然在成长。

  画画,读书,写作,玄学,我终于知道了自己最爱的是什么,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只要我自己不放弃自己,总能慢慢拨开那横在我眼前的层层迷雾。

  这本书看到这里,对我还有一个很大的触动,就是关于如何读书。

之前自己也报过很多写作课,那些读书法也学了不少,不管是列大纲,做思维导图,还是听书稿,拆书稿的写法,自己其实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知道了,也不会去做操作,确实存在很多不落地的问题。

  一本书我能吸收多少?我能内化成自己的内容有多少?

我不相信别人看过书后得到的感悟和总结就是我需要的,所以那些听书稿音频我听不下去,因为我需要的是关联自身的感悟,能触动到自己的反思。

  自己看书时,只要有触动到你,让你一下有感慨的地方,那么请停下来,思考下为什么这句话能够触动到你,引发你的额外思考。

每一次停顿都必不可少,每一次灵感的迸发都很珍贵,要珍惜,要记录,要去与自己对话,去思考。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完整地读完。慢就是快,不断地越来越消除模糊的过程。读源头的书,自己去找寻真相,那些经典的书,如果不相信他人的解读,那就用自己的眼镜去看。

  市面上那么多课,我也曾陷入报课的洪流中,追赶着什么。实际就是没有什么速成,也没有什么全部学会,每个课程都有那些老师们自己的取舍。

增长知识与认知,可以去学习了解别人的系统框架,然后自己去找源头,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它们成为可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助益。

  要让自由时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忽然明白了大学时候自己的状态,我失控了。

一切都是模糊的,未来的一切都是如此,没有自律,没有目标。

  现在自己也处于自由状态,但起码知道要写作,读书,画画。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每日的小计划也要完成。

  保持清醒。速成是不可能的,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的去扩大,不断的在自己的舒适区边缘扩展。慢就是快,要冷静。

  回想这两年,很多课就是因为想要速成而报的,其实直到现在都经常又冲动要去报一些新课。不要急,一点点慢慢来,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很好。

  信息化的时代,被信息裹挟的时代,想要当信息的被动接收方,还是信息的制造者?

所有人多的地方,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享受的路,轻松地学习。

而少有人走的路,那些知识制造者们,一直知道要直面源头困难,去生产内容,深度学习,入门难,走得慢,但路很长,很宽。

  再次感慨下阅读,做读书笔记,去反思,去践行。

读这本书开始,包括读书群中的分享,自己已经无数次的被感动了。世界的大门在向我打开,真好。

去践行,让生活发生改变,这才是读书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宝藏。

  人们说懂得了许多道理,看了很多的故事,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事不关己,不够关联,与自己相关,才能被我们纳入自身的体系和认知中。

  之前读了那么多年的网文,可以说一直在舒适区,四大名著一直没去读过原版书籍,可能就是因为觉得与自身无关联。我忽然间就不纠结自己应该看什么名著了,世界上那么多的书要看,慢慢来,不着急。

学习那些让自己有触动的,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式上的完整,不要本末倒置。将最触动自己的点,拼成自己的认知网络,不要为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而自责。你可以有取舍,你可以读完就忘记,你只需要记得那些触动自己的点就好了,这本书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忽然就想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就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同年龄段的时候读同一本书,感悟,收获都不同。因为我们成长了,认知在改变,触动我们的点也在改变。

  之前自己做了很多“伪触动”的事情,各种收藏都满了,收藏的那些文章之类的,当时肯定是有触动到我的点,可我只是那么轻轻的动了动手指一点,想着以后再看。

从现在开始,我会尽力去思考,去记录,去与自己对话,去深究为何触动到了我。

  最近屏蔽了一些朋友圈,包括自己不看朋友圈之后,觉得世界都清净了,也不焦虑了。

有些事情,自己完成了就好,打卡只是顺带的。主动的,有目的地去链接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

要进入身心合一的状态,做任何事情全情投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不要有任务心态。原来这就是就是大家常说的享受过程,集中心力将当下,将眼前的事情做好。

  关于模仿学习这一点,很有意思。那天看纪录片,那个系列是讲天才少年的。从未学过舞蹈的女孩,看视频就学会了做很多高难度的平衡动作,而直接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的孩子却做不到这些。就让我想起身边很多孩子学乐器,往往中途就放弃了。

这世界上一开始人类唱歌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谱子的,很多东西一开始都是自然的发生,然后代代相传,接着才慢慢有了理论。但同一个现象,都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流派的解释原则和体系。可不管大众懂不懂理论,但这首歌曲是否好听,这幅画是不是好看,我们也会有大众趋同的判断。我们在上学学会拼音和认识字之前,本就是通过模仿我们身边人学会了说话。所以我们可以去模仿,向大师模仿,但要有反馈。

  这确实是我之前学习时进入的误区,光磨练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有客户反馈,市场反馈,这些都很重要。要不然就一直在走一条“从入门到放弃的路”。回想下身边,转行成功的,赚到钱的,IP做起来的的人,确实一直都在走一条边学习边反馈的路。

  就像那天我给朋友画银杏叶,自己埋头画的时候,觉得自己厉害坏了,可是所有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商业行为,都要有交互模式,你不能自嗨,你要了解甲方爸爸的需要,听他的修改意见,满足对方期望。从玄学咨询坐累了,跳到写作画画歇一歇,结果发现模式永恒。

  除非我真的成了很厉害的大神,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就是风向,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卖授权,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听话照做。可是在我未成神之前,那必须要乖乖地跟客户们沟通需要,了解市场需求。

  现在的自媒体时代很有意思,你可以拥有一个平台或几个平台展示自己,慢慢来,可以在学的同时,就更新进度,但是心一定不要乱,为你的当下去努力,别过早的考虑结果,被变现诱惑。

  “请用作品说话”,我太喜欢这六个字了,就觉得这六个字很有力量,很霸气。

  我为什么这个年纪了,还想画画和写作。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想要做一辈子的事。老想坚持,也是因为得到过别人的喜欢和正向反馈,包括玄学咨询,一路被反馈准,才能坚持到现在。我直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些期待我写书的人的名字和他们的脸庞。

  一直都在说这几年的改变,是因为自己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在舒适区玩,到现在的主动学习,改变是巨大的,内心现在是踏实的,这就够了。去产出,去获得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