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索:陌生化使形式具有阻拒性

 文学寻葩 2022-06-09 发布于江苏

文学寻葩

论古推今,精选博纳,探寻奇葩。

求索

本期编辑:延美

各位诗友,想要加入我们文学寻葩的老师可加编辑微信wylpa18梦拾旧闻

陌生化使形式具有阻拒性

制造现代诗陌生化效果,通过艺术的手段使诗陌生化,使形式具有阻拒性,从而扩大读者感知的困难和时间。鲁易斯就是为数不多的这类诗人,因为要保持这种本色,在创作上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的诗是真正的诗。说到审美形式具有阻拒性,我们在此需提到美国诗人庞德的意象派的经典之作—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题为《在一个地铁车站》的诗(杜运燮),诗句与“地铁车站”不具任何联系,让人摸不着头脑,形成了审美形式的阻拒性。

庞德为了制造诗的审美形式的阻拒性,下足了功夫,此诗进行了多次修改,从130行到30行再到2行,历时一年多。第一行是描述性意象,第二行是想象性意象,后者具有跳跃性、模糊性,是诗意的阻拒性的凝聚点。

运用陌生化原则,创造陌生化效果,实在是现代诗与其他艺术样式争奇斗艳的法宝。

现代诗的审美视角

// 上编   现代诗审美视角的理论要义

一、审美视角是审美知觉的聚焦

黑格尔指出:“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察里,但是决定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绝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

在现代诗的“视角”,是指诗人的诗心浸润的“具体情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内容”。换言之,它必须是以特定的外在的现实生活为土壤。

二、选择审美视角的外在因素

决定诗人选择何种视角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地域、民族和经历,三者互为交叉。

(一)地域

地域是诗人常年生活之地,如果将地域比作生活之根,经过诗人精心浇灌并以此为视角,它最终也许会长成为一颗大树。如:张小波、宋琳等诗人采撷流行色,写出了缤纷旋转的城市诗。然而,新疆的天山、云南的红土高原、扬子江畔的沃土、东海之滨的大都市,分别成了诗人们创作的视角。

(二)民族

以民族的生活为视角。朝鲜族诗人金哲,在长白山下,弹着民族的嘉业亲亲,奏出了朝鲜族人民多少新的乐章 :“我看见琴弦上流动着一个民族,高挺胸脯奔向通红的太阳。”藏族诗人饶阶巴桑、维吾尔族诗人克里木·霍加、蒙古族诗人蒙根高勒等皆然。

(三)经历

    诗是想象辐射的精神产品,但它不是纯想象的,它所凭依的是人类的世俗生活,它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反应,质言之,想象是进攻型的,现实生活是防御型的,后者即诗人的经历更多地影响着(并非决定着)诗人的审视视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