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寻葩|第一届“若初文学奖”入围|函谷散记

 文学寻葩 2022-06-09 发布于江苏

第一届“若初文学奖”入围作品

为进一步繁荣文学创作,发挥广大文学创作者的才能,挖掘优秀文学创作人才,由文学寻葩发起的第一届“若初文学奖”全国学生征文大赛于2021年11月10日正式开启。

函谷散记

作者:孙长运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对古文化有所痴迷,或许沉醉于典雅之感,或是折服于文化之韵,我逐渐对书本外的世界变得更加向往,好像鱼儿对大海的追求,又如雄鹰对苍穹的渴望,我对古文化也颇有此般热爱。

带着一份追求与热爱,我开始走向了一座黄河边的城市,那是一座古典而温雅的城市­­——三门峡。三门峡境内,黄河流经,一番黄土地顿然映入眼帘。黄土夹杂着风,轻声述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在我心中浮现出一篇篇历史云烟。这是一座山地与平原互相映衬的城市,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有着黄河母亲的痕迹,而他又带了些叛逆,一道道沟壑都尽显顽皮。那巍峨的高山似乎也在不断抵触着黄河母亲的抚摸,把整座城市的轮廓渲染的淋漓尽致。

初到三门峡,本是求学问道。当双脚踏至这片土地,我不由得感叹自然与人文之功底,穿越山谷隧道,一览千载古疆,似乎每一阵风都有着数不尽的兵戈铁马和谈不完的史料文集,斐然古迹与昊海云烟也像风一般微微清雅、沁人心脾。这里是黄河由陕入豫的过渡地带,黄河经九十度的转折驶入河南,且由此开始水流减缓,孕育下游千里平原,更造就了洛阳、郑州和开封等中原古都。黄河在此养育了一方水土,也缔造了一座城市,上世纪五十年代,三门峡大坝动工修建,黄河第一坝至此诞生并造福沿岸及下游数十年。有幸观黄河大坝,犹如雄狮鬃毛凛然,立于河道,巍然不歇,上游雄浑恰如狮首,浩然般存万千水利;下游典朴好似狮尾,悠然般化万疆平道。而黄河的贯穿,更是将中华文化融入这座城市。追忆先古,欣闻此地千载以来发源了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同时还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铸鼎地、老子《道德经》的著经地以及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圆寂地。对于古文化爱好者而言,三门峡可谓是一大文化宝库,蕴千古文学,含悠绵历史。

欣闻函谷卧于此地,一早便想游览一番,目睹其中风采,体味其中魅力,而趁闲适之余,终于得偿所愿。

周末无事,与好友乘车数十分钟,便抵达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的函谷关景区。历史上函谷关本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另一处叫做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而老子著书出于秦关,如今秦关也成了函谷关的主要代表地。函谷关位于长安古道,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在关外高地,一眼可望的便是老子的金色雕像,高约三十余米,在阳光下显得极为夺目。

走进景区,经湖畔杨柳,映入眼帘的便是函谷雄关,关门巍然耸立,城楼两侧前突,整座关门呈“凹”形矗立。正值四月,关下有绿草青葱、花压枝头,关前攻城车模型也令人触目,巍然高耸。而关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关前右侧的箭靶场,由一蒙古汉子经营,只见他双臂悬弓,百发百中,听其言是“马背上射箭长大的”,令游人无不敬佩。

登上城楼,一排旌旗临风而舞,楼梯狭窄,木制长廊也能看出是近年来的翻修。站在城楼之上,一览关前风景,不由得让我穿越至那个兵戈铁马的年代,在城楼之上旌旗矗立,战鼓轰鸣,城下兵戈相见,战死沙场。军事要塞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而立于函谷雄关之上,更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

渡过关口,沿着长道直行,两侧有着兵戈模型立于树干。两侧树木林立,略显森严,好像千年前的战场就在眼前浮现,甚至遐想脚下便是残刀断戟的尸骸之地。走百步之余,便可见古迹城楼,有兵器库、粮仓及古城墙,虽然在玻璃罩保护之下,但透过玻璃仍能看到那千年的一缕古韵和浩瀚的历史云烟。

绕关而下,那巨大的老子雕像顿时映入眼前,视野也逐渐变得宽阔起来。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函谷关一年接待游客二十余万人,旅游收入上百万。此前网上流传的质疑高达33米的镀金老子圣像,实为紫铜锻造,外度金箔,并非纯金打造。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此种材料修建的老子圣像。”当地导游说,“包括现任道教协会会长等一批名家学者都曾来这里讲读道德经。”这座老子雕像北部是大阶梯,阶梯往上是众多仿古建筑和亭子,观些许后,我们并未继续上行,而是选择南行寻觅道德经。

绕过巨大雕像后,可见道德经石刻赫然立于石墙,长365米、高12.3米的墙上镌刻着老子总计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全文。墙上皆采用篆体字,上面镌刻着大字,下面有简体小字作注解,相对较为好认。几位游客在赞叹石刻在高墙上的《道德经》的同时,也在跳跃式查找能认出来的字,认识的几个字还模棱两可。一位老者,一部圣经,留传两千多年,著成于河南灵宝函谷关,刻在高墙上供游客们鉴赏。《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原文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蕴含两千年前道家文化之精要,时至今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再往下走,便是景区自然风景,湖畔环绕青色,喷泉沁水而发,春色正好,微风暖人,彷佛游于江南水乡,却又带些黄土的喧闹。总观函谷景区颇为宏大,无论是人文古迹,还是自然风光都无不让人顿悟生活。我向来对艺术的追求都尊崇三点:美感、古韵与哲思。而恰好,函谷关一游,让我颇有感悟,或许艺术便来自于生活,也反映并引导着生活。

惊自然,山野湖水映眼帘;叹人文,道德经卷润函谷。走出函谷关,我再次回首,仿佛看到千年前战场的厮杀,而在刀剑之下,一位老者手握着经卷,向众人讲述着“道可道,非常道。”而后,他骑着青牛,循着西方而去,无人知道他将去往何地,但每个人都知道,他已然摆脱世俗,寻求着他心中的道。

作者

简介

孙长运,笔名忠鱼,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在校生,作品散发于《延河》、《河南诗人》、《青春诗刊》、《辽宁青年》等刊物与平台。


一、赛事组织

主办单位:文学寻葩编辑部

协办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翰墨文学社、破晓文学社、麋鹿诗社

二、作品要求

1.不限主题,体裁不限,题目自拟,诗歌不超20行(组诗不超过五章),散文1000~2500字。作品语言仅限中文。

2.每人限投稿一次,限一篇作品,切勿多投,多投无效。

3.参赛作品必须为本人原创作品,不涉及任何著作权纠纷,同时未在其他比赛中获奖且未在网络平台和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不得抄袭,一经发现抄袭,将取消参赛人的参赛资格,文责自负。

    4.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不得涉及侮辱他人、暴力等违法内容,违者将取消参赛资格。

三、比赛时间

2021年11月10日—2022年2月10日

初审通过公布:“文学寻葩”公众号

终审及获奖公布:“文学寻葩”公众号推送

四、参赛对象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学生。

五、投稿方式

1.投稿格式如下:

文档名格式:体裁+作者名+作品名

作品标题(四号 宋体 加粗)

作品正文(小四号 宋体)

2.作品下方请附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学校、通联地址、微信、电子邮箱以及个人简介(100字以内)。

3.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将被视为无效。

4.请将作品以电子文档形式发至邮箱,请勿重复投递。

wxxp29535417@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