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迪华:无声之诗 墨韵生香

 泊木沐 2022-06-09 发布于辽宁

画是无声之诗。古人以画虽不能吟哦,但有诗意,故称为无声诗。

在云雾缭绕间,画面左边三分之一处是挺拔的山峰穿云破雾直冲天穹,右边由近及远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是层层叠叠的远山。张迪华以拟人化的手法给作品题款《众山来朝》。

这是画家新近完成的一幅山水画,出手不凡,即便不懂画的人,见到《众山来朝》的那一刻,也会一不留神滑入诗境。

拟人化本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把它用在绘画上别有情趣。那云雾中的远山,似众仙朝拜天帝,虔诚而笃信。

他12岁时喜欢上文学艺术,自此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如今已在海内外公开发表文学作品160多万字,其中散文、小说、杂文多有获奖。

在书画、文学间穿行,张迪华乐此不疲。如果说文学是他的“初恋”,那么,书画则是他的“最爱”。文学和书画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即使现在以书画创作为主,也不曾忘记文学的初心。扎实的文学功底给了他书画创作灵感,使其书画作品中满溢着文学意味,别具一格,远离俗尘。

书画对于张迪华来说,或许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小学五年级那年,一幅宣传画“小小科学家”在洛阳市少年儿童美术比赛中获二等奖。有着资深媒体人、作家等身份的他,经过精心筹备,1996年在大千画廊成功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在媒体、文学、书画界引起反响,由此,张迪华也实现的从文学到书画的华丽转身。

“美术,求美之术也。投身于艺术之中,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呀!”张迪华说。多年来的艺术实践,带给他的是丰厚的回报,如今已在国内外成功举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11次,作品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誉,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雅与俗在他的画里不再是一对矛盾,而是经过艺术整合后的和谐统一。他快意挥洒之间,便使山苍树秀、花鸟有神,于天地之外,别具一种灵奇。”这是一位观赏者对张迪华绘画作品的感受。

能在雅与俗之间找到契合点并运用于绘画正是张迪华追求的目标,他一直在努力实践着。

一幅作品,让懂行不懂行的人都叫好谈何容易!这就需要画家不断到生活中去擦燃艺术创作的灵感火花,不断下狠劲儿锻炼自己的笔墨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同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社会大众。这是张迪华对雅俗共赏的理解。

观张迪华的绘画作品有种亲切感,仿佛画家在和你对话,诉说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情感,传递他的审美,从而让观者与其产生共鸣。

鱼儿在清澈的水里快乐地游着,无忧无虑,正像是人们童年记忆里快乐的时光一样。《童年的歌谣》表达是不正是张迪华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吗?

再看《暗香浮动》,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意,诗情画意,似有一首忧伤的乐曲从画中飘出,画中粗细不一、浓淡相间的枝干就像是这首乐曲的“琴弦”,而那点点梅花就是这“琴弦”之上的每一个音节,音节的跳动或在这黄昏随风而动,或随着画家的心情而起伏。月夜黄昏,不经意的风总能让人浮想联翩,这或许是张迪华身处异国他乡对故乡思念的独特表达方式。

暗香疏影之美,在于虚实有无之间,香暗影疏,如空谷回响,天籁之音。

观张迪华的山水画,山体或像刀劈斧削般直插云端,或层峦叠嶂向远方延展,近景、中景、远景层次感极强,并通过色差强化了对比度,使作品雅韵融合,相得溢彰。

中国画不单纯描写自然,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中深深地刻下了画家的思想烙印,反过来在绘画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着画家的思想。这正是中国画哲学的内涵所在。中国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才能赋予其诗一般的意境。

或山水画,或花鸟画,表达的是张迪华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受。风声、鸟声、流水声与花落声,在他的作品中构成浑然天成的乐章,是他置身大自然中亲身感受后化作纸上墨韵。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张迪华还在继续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求索不息,进无止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