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夫妻档”麦客:每年追着麦浪一路向西,吃住都在车上

 昵称散步收藏 2022-06-09 发布于上海

在安徽滞留20天后,王月决定回陕西。

喊他们来割麦的人声称这里有15000亩麦子要收割,但他们来了之后,一直被对方延期,只能做些零工。

6月6日,拖车行驶在茫茫夜色中,他们躺在收割机里小小的床位上,计划第二天从陕西向西行进。

星空下,麦田里,他们在无数个夜里闻着小麦的清香入睡。这种明天有活儿干的日子让他们睡得无比踏实。

陕西“夫妻档”麦客:每年追着麦浪一路向西,吃住都在车上

【1】每年一路西行去割麦

5月下旬的安徽,小麦陆续成熟。微风起,金色的麦浪一层撵着一层往前。

一眼望去,偌大的麦野里只有少数人在劳作,大多数是机器。小路间时不时驶过农用三轮车,载着成捆的小麦或者麦粒,红的蓝的,在田间小路上欢快飞驰。

杨新坐在收割机的驾驶室里,手里晃动着操纵杆。收割机在他的控制下前行、转弯、倒退,准确地将他预测范围内的麦子收进去。收割机驶过,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粉碎的部分秸秆被甩出,漫天飞舞,一时间分不清是起风了还是机器速度太快形成的对流差。

待秸秆碎落地,小麦也收割完了。杨新就会把收割机开到田边,从车顶上伸出传送带,麦粒源源不断从机器粒倒出来。而麦田的主人,早在开着三轮车候在田边,悉数将麦粒接到车上。王月则站在田边,嘱咐前后的人注意安全。有时她也走到田头,示意杨新就割到这里。

五月的中午骄阳似火,连狗都缩在阴影下乘凉。王月穿着长袖长裤手套和带有面罩的粉色太阳帽,只露出一双慈善的眼睛。她胸前挂着黑色对讲机,腰间别着一大瓶水。

王月很健谈,她和围观割麦的聊天,聊他们从陕西来,聊今年小麦收成不错,聊他们新买的机器。虽然她一个话头都没落下,但她的目光始终在收割机上,时刻准备帮忙。

现在,像王月杨新这样的“夫妻档”麦客并不少见。他们在利益分配上不会有太大分歧,分工明确且合理。

4月,麦子灌浆,杨新和王月开始保养机器。

他们住在陕西省合阳县,等麦子成熟就开着机器出门。每年,他们一路西行,去甘肃,去青海,一路追着麦浪。直到冬天,谷粒归仓,他们才返回陕西,度过一个闲暇的冬天。

今年,杨新想去安徽和河南,这两个地方的小麦成熟得相对早一些,他们可以先割一点,增加收入。

来之前,安徽一个公司告诉他们,阜阳这边有15000亩麦子要割。杨新和伙伴们迅速集合12台收割机,浩浩荡荡从陕西出发前往阜阳。

这台收割机是今年新买的,花了20万。从第一台小收割机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换了好几台机器。现在的机器更新太快,每两三年,就更新一次。

回忆刚到阜阳的时候,两人笑成一团,“我们一排车过去,特别有气势,就感觉和电影里那样,要去打仗那种。”王月说。

陕西“夫妻档”麦客:每年追着麦浪一路向西,吃住都在车上

【2】吃住在车上,一天割100亩

在外劳作的时候,王月尽量找阴凉的地方站,她灿烂地大笑,说:“热着哩,站在树荫下会凉快点,有时候我往一人高的玉米地里站,感觉温度都会凉快很多。”

杨新的驾驶室里有空调,这还是后来装的。以前,小收割机没有空调,杨新热得受不了,就自己改装了空调。今年,他们买了一台自带空调的机器。

他们还在驾驶室里加装了一台饮水机。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远离家的地方割麦子。晚上在驾驶室的小卧铺里睡,再花钱去澡堂或服务区洗澡。吃饭就在饭店。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他们买了好几大桶饮用水。

杨新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在聊到收割机和割麦时间时会活泼一些。

他说,每天割麦的时间不一定,有的人想收干一点的麦子,那就早上8点到9点干活,那时候小麦上的露珠已经晒干。而有的农户想要湿一些的秸秆做草料,他们就会早点开始干活,晚上也等水汽下来之后再割。

抢收的时候,他们有时会忙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等忙完了,夫妻俩找个空旷安全点的地方把车停下,倒头就睡。

星空下,麦田里,他们在无数个夜里闻着小麦的清香入睡,这种明天有活儿干的日子让他们在夜里睡得无比踏实。

比起抢收,王月觉得去不熟悉的地方更累人。

比如这一趟来安徽,他们就直呼上当。“喊我们来的那个公司,不太守约定,我们来了之后,休息了好几天,他们说最迟26号可以开始干活,到了26号又说做不了,一直拖着。”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只好出去接散活儿。12台车分散在各个角落,各自干活去了。

也因为对地理环境不熟悉,王月错失了一些机会。“像甘肃那边,一个庄子割完了,下一个庄子的小麦黄得慢,有时间间隔。而这边,一个赶着一个,没有休息的时间。前几天有一个地方要割麦子,离我们200多公里,我们凌晨3点钟起来就走,走了一下午,下午三点钟才到那个地方。”等到那边,已经有好几台收割机在工作了,他们最后只割了几十亩。

王月至今觉得后悔,“早点来能多割一百亩。”她总结出经验:下来再有这么远的距离就托运,这样速度快,丈夫也不累。

他们今年割麦子的价钱是70块钱一亩,这台机器一天能割100亩左右。但因为在安徽的时间割的少,现在油钱又高,他们这一趟没赚到什么钱。所以,当陕西那边的同行喊他们回家割麦子的时候,王月就和丈夫没有犹豫。

6月7日凌晨,他们到达陕西合阳县,打算在哪下高速就从哪儿割起。

陕西“夫妻档”麦客:每年追着麦浪一路向西,吃住都在车上

【3】“老头他就喜欢开收割机”

陕西一直是出发的地方。

在杨新还小的时候,割麦子纯靠人力。他曾拿着镰刀和亲戚一起出去,但是他走得不远,只在家乡割。那个时候,他是没出过渭南的麦客。

很多人对麦客的印象来源于《白鹿原》中的描述,但杨新不懂这些。他当了二三十年的建筑工人,又因为觉得这行业的人的素质不太高,离开了。那个时候,收割机已经诞生,杨新凑钱买了一台。收割机的效率高很多,他家的地收完了,就去收邻居的,后来慢慢出县、出市、出省。

这么多年,杨新开着收割机,带着王月从陕西一路西行去往甘肃、青海,收割的农作物也由小麦变成燕麦、青稞、玉米。

王月记得,甘肃的人特别珍惜粮食,每次他们割麦子的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跟在田边,把没割到的几颗麦子割下带走。甘肃的小孩尤其喜欢看收割机,每次他们过去,小孩子都会远远地喊“收割机!收割机!”青海多雨,休息的时间多,那里风景和气候都很好,她很喜欢去青海湖边走走,吹吹湿润的风。

王月估算了一下,他们两人一年能赚十几万。这份收入能让他们老年不需要子女赡养,给了他们处事豁达随和的底气。

他们平时也喜欢刷短视频,看别人直播割麦子,有时他们也拍点视频。

陕西“夫妻档”麦客:每年追着麦浪一路向西,吃住都在车上

割了一辈子麦子,你问王月喜欢麦子吗,她几乎不加思索给予肯定的回答。

她记得一个场景,那就是她坐在收割机里,杨新开着机器,慢悠悠走在田野里,身边是已经割完的麦子,“这个时候,心里就会特别自豪。”

那杨新喜欢麦子吗?王月听完爽朗大笑,她说,“老头他就喜欢开收割机,他感觉自己开收割机的时候,像个战士。”

杨新听完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他喜欢驾驶收割机的感觉,就像很多男人喜欢看收割机,看挖掘机。

“你开收割机的时候在想什么?”九派新闻问。

王月大笑着推了推杨新,“她问你割麦子的时候,坐在机器里,在想什么?”杨新也被逗笑了,反而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王月笑得越来越欢,好大一会儿后,她才腾出空来调侃一句,“还能想什么,想着怎么才能多赚点钱。”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温艳丽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