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乐文物之盛,举世闻名,古代器物门类复杂,包罗万象,有衣、食、住、行、文、武、礼俗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有哪些常见的器物。 鬲(lì)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魏晋·左思《娇女诗》:“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簋(guǐ)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圆口,两耳或四耳。宋·苏轼《石芝》:“跪陈八簋加六瑚,化人视之真块苏。” 甗(yǎn) 古代蒸食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隔一层有孔的箅。宋·陆游《道院遣兴》:“甗炊青饭留岩客,露点朱毫勘玉书。” 瓿(bù) 古代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宋·范成大《鹿鸣宴》:“墨沼不忧经覆瓿,琴台重有赋凌云。” 甑(zèng) 古代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底部有透蒸气孔格与鬲相连,如同现代蒸锅。宋·陆游《感怀赋长句》:“樵柯烂尽棋方剧,客甑炊成梦未回。” 匜(yí) 古代舀水用具,形状像瓢,为防置放时倾倒,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宋·陆游《幽思戏作》:“拨灰未炷瓦炉香,汲井先换铜匜水。” 釜(fǔ) 古代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三国·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鬶(guī) 古代炊器,三个空心足,有柄喙,主要当作斟酒器,后亦有温酒功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奁(lián) 古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簠(fǔ) 古代盛食物的方形器具,祭祀时用来盛稻粱。唐·陈叔达《州城西园入斋祠社》:“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 俎(zǔ) 古代祭祀时放牲口的礼器,切肉用的砧板。宋·辛弃疾《鹧鸪天》:“樽俎风流有几人。” 盨(xǔ) 古代盛黍、稷、稻、粱等食物的器皿,椭圆口,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由圈足簋发展而来。《说文解字》:“盨,杠盨,负载器也。” 盂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宋·苏轼《玉盘盂》:“两寺妆成宝璎珞,一枝争看玉盘盂。” 敦(duì) 古代食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常为三足,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豆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具,形状像高脚盘,或有盖。宋·王洋《观徐园金橘有感》:“岁晚甘液成,馈荐笾豆存。” 角(jué) 古代酒器,形似爵而无柱,两耳对称,用以温酒或盛酒。《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彝(yí) 古代盛酒器具,方形,高身,腹有曲有直,带盖,盖似屋顶形,盖上有钮。宋·苏轼《南歌子·游赏》:“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鉴 大盆,无足或圈足,两耳或四耳,用来盛水、盛冰、照容或沐浴。《庄子》:“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 鐎(jiāo) 古代军用炊具,三足,有柄,或有流,白天用来做饭,夜间用来敲击报更。隋·杨素《出塞二首》:“严鐎息夜斗,骍角罢鸣弓。” 鍪(móu) 古代炊器,短颈、敞口、深腹、圜底。《广雅》:“鍪,釜也。”釜之有耳者即是鍪。 罂(yīng) 一种大腹小口的瓦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也可用来盛粮。唐·李贺《染丝上春机》:“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 匕 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宋·陆游《饭昭觉寺抵暮乃归》:“聊凭方外巾盂净,一洗人间匕箸膻。” 壶 装酒和装水的用器,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一片冰心在玉壶。” 瓯(ōu) 古代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形状如敞口小碗。唐·白居易《山路偶兴》:“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 登(dēng) 又写作豋、镫,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是盛放熟食的器具,也指祭祀盛肉食的礼器。元·范梈《将赴江淛大府校进士试作十二韵》:“山英茗在瀹,馆饭菰登豆。” 瓮(wèng) 盛水酒的陶器,大腹小口,体型较大。宋·张元干《奉和希道新句兼简祖颖漕使》:“手酿瓮中春,春浮玉丹色。” 罎(tán) 简化字为“坛”,盛水酒的陶器,大腹小口,体型与瓮类似,但体型较小。唐·陆龟蒙《谢山泉》:“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 罐 陶或金属制的汲水器,与坛大同小异,体型最小,通常带有系纽。宋·范成大《固城》:“柳棬凉罐汲泉遥,味苦仍咸似海潮。” 缸 大型广口盛水容器。宋·王安石《金陵怀古·之一》:“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盆 大型食器与水器,圆形,折肩,深腹,平底,双环耳或兽耳,有的底设三足。唐·杜甫《望岳三首·其二》:“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鈁(fāng) 古代方口大腹容器,用以盛酒或粮食,亦指无足的鼎。宋·宋无《谢僧遗石钥》:“崖瀑松风添瑟缩,地钫槐火共青荧。” 锅 炊具,由小釜演化而来。宋·无名氏《题太和楼壁》:“铜锅熔尽龙山雪,金波涌出西湖月。” 鍑(fù) 古代的一种大口锅,与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䗂蝓将入甑,蟚蜞已临鍑。”
同皿,古代饭器,与豆类似,但豆多用食肉,悯多食饭食。宋·郑刚中《始生之日石子寿以诗》:“儿童喜我悬弧长,洒扫庭除具盘皿。” 榼(kē) 古代盛酒或贮水的用具,泛指盒一类的器物。唐·李郢《南池》:“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 锺(zhōng) 酒器,后亦称酒杯、茶杯为锺,与盅通;此外亦指一种计量容器。宋·陆游《游仙》:“凤舞鸾歌宴蕊宫,碧桃花下醉千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