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体会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09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学中医体会

赖海标

图片

元代王好古写《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清代陈修园撰《医学实在易》一书,谈中医如何容易学。人们不禁要问,中医究竟好不好学?

其实学习任何东西,都是入门容易,精通很难。我认为学中医时培养兴趣很重要,“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有了学中医的兴趣,就不怕中医“天书”难啃了。心中执着一份信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重视中医临床思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边学边用,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即使不成名医,也可略有小成。今年刚好是从医三十年,在此我谈谈自己学中医、用中医的一些粗浅体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多学习,多借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儒朱熹一生酷爱学习,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捉紧用力、居敬持志。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几千年的中医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前人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伤寒论》230条道出的小柴胡汤功效:“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小柴胡汤的作用由此可归结为三个:一是“上焦得通”,重用柴胡疏表开腠,使邪有出路;二是“津液得下”,黄芩苦降,使三焦通利;三是“胃气因和”,半夏辛开和胃,人参、甘草、大枣生津益胃。因此小柴胡汤可和解表里,枢转少阳,通利三焦。

学中医需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需要反复学习,长年学习。那些怕辛苦想不学习,或希望背几条“秘方偏方”就想精通中医,行走江湖的想法,根本是行不通的。

学中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取象比类、类比推理、司外揣内等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有重要影响。

“北宋五子”之一张载,人称“横渠先生”,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一部分看得见,一部分看不见。“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不是完全消失,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见而已。这与中医学的“气散为阳,气聚为阴”,“阳化气,阴成形”,是一脉相承的。

中医中药对非典肺炎及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有疗效,究竟是什么起作用?是中药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吗?诚然,经科研实验,某些中药是可以找到某种有效成分的,如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治疗疟疾。但临床上绝大多数行之有效的中药或方剂,目前还难于用还原法去找出其有效成分。中药特别是复方制剂究竟靠什么起作用?我认为不是靠某些“有效成分”,而是靠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煎服法等起作用,通过中药内服外用扶助正气,使邪有出路,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多思考,多感悟

多读书,多学习,更要多思考,多感悟。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言,《管子·心术下》也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积小悟为大悟,积小成为大成,由繁至简,由博返约,融会贯通,心如明镜,大道至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读一本《伤寒论》,一千八百年来产生了众多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流派,每一个人都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习,质疑,思辨,升华,从而促进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欲得南风,先开北窗”,朱丹溪由此创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因表气怫郁导致的小便不畅及大便困难。后人反其道而行之,从“提壶揭盖”法悟出“塞盖止流”法,用补肺固摄的方法,用于治疗表气失固所致的自汗、泄泻、遗精、遗尿、带下等病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彭坚教授在其《铁杆中医汤方实战录》一书提到:“你知道当医生最难的在哪里吗?在于换方!因为任何疾病,都有常、有变。常是一般规律,变是特殊规律。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医生往往按照常规方法遣方用药,即所谓投石问路;如果不效,则要考虑转换思路,换方。换方最重要的是治其反面。从反面治疗有一定风险,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不仅需要反思自己所开出的方剂为什么没有效果,也要细心分析前医生所用过的治疗方法,这样才不致于重走老路,或入歧途,发生严重错误。”按常规思路治疗无效,不妨从其反面辨证治疗,或可打开一条血路,因为中医非阴即阳,非阳即阴。

3.多实践,多临证

《汉书·董仲舒传》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多临床,早临床,是很多名医成功成才的宝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临床实践去验证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和名医经验,即使从未见过的少见病或罕见病,也可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去指导辨证用药。我数年前曾诊治一例早餐腹痛20年病例,用经方治疗获愈:患者女,55岁,精神好,平素体健。患者有一罕见的症状,诉20年来每天早餐时必有腹痛,无论几点早餐,也无论食物种类,只要进餐几分钟后即出现全腹疼痛,停止进餐趴在餐桌上休息一会腹痛会自然停止,恢复正常,然后继续进餐则无腹痛,中餐及晚餐无腹痛。另外,偶有晨起口苦,两上臂有时畏寒,余无不适。曾到医院胃镜检查及治疗,未找到病因,中西医治疗也无效,每天早餐前必做好腹痛的心理准备,因早餐腹痛可自行停止,也不是剧烈疼痛,觉得并无大碍,因此拖到现在。辨为少阳枢机不利,木郁横逆犯土,予小柴胡汤加白芍治愈。

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可从寒热两条线入手:寒邪入侵,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麻黄汤证,阳受阴抑,阳气尚盛;第二阶段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阴邪入里,阳气渐衰;第三阶段是四逆汤证,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热邪入侵,也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虎汤证,阳热亢盛,阴津初伤;第二阶段是承气汤证,阳热燥结,阴津大伤;第三阶段是黄连阿胶汤证,热邪入血,阴血大伤。诸如此类,需多实践、多临证,方才有比较、有心得,将学到的中医知识串联起来,做到理论相通,心中有数。

4.多跟师,多抄方

中医界盛传一句话:“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叶天士为了学好中医,一生共拜了十七个老师,甚至在名满天下之后,为了学习一门中医技术,不惜隐姓埋名,拜师学艺。将各门各派的中医技术融为一身,最后成了一代医学宗师,传为佳话。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理论常让人感觉云山雾罩,理论虚玄,摸不着头绪。中医学子千千万万,个个都想学好中医,不少学子花了数年甚至数十年功夫,因学不得法,未能真正步入中医殿堂,令人唏嘘。因此师承很重要,“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不少中医知识只可意会难于言传,而这些“意会知识”却是中医思维的精髓。中医师承具有鲜活性、实用性,良师启蒙,可免入歧途,不走或少走弯路。细心体会,潜心钻研,学用结合,有付出、善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将会有回报。

5. 多记录,多写作

最淡的墨水,也好过最强的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录,多写作,是学中医的好方法。将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记录下来,如整理医案、撰写心得等。中医医案是临床实践的忠实记录,是医生中医思维过程的真实体现,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呈现。

医生也是药物。医生为病人开药,医生自己也是一味“药”。西医是治疗人生的病,中医是治疗生病的人。医疗是科学加人文。认真负责,体贴关怀,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说医生不是药,胜似药。

病人也是医生。如某个反复口腔溃疡多年的病例,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养阴、引火归原等治疗,均无显效。有一次患者说,每次我舌头变淡变胖有齿印,我就知道口腔溃疡要发了。一言惊醒梦中人!考虑是阳虚水湿,水气上冲所致,于是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附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口腔溃疡果然告愈。俗话说“久病成医”,患者在一次次求医中试错,探求医路,相信医生,相信终有一天会遇良医、服良方,重获健康。

学生也是老师。教学相长,在教与学,问与答,隐与显,传与扬,一代代的中医学子最后都成为中医老师,中医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读者也是作者。中医经典,在学与用的轮回中,不断解读,不断传播,不断演绎,不断拓展,不断完善。如果医圣张仲景再生,看到后人如此解读和演绎他的《伤寒杂病论》,必会大吃一惊:“我当时从没这样想过!”后世的伤寒派、温病派、经方派、火神派等,不过是从不同侧面探究中医本质而已,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斯,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图片
图片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