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和古琴的不解之缘

 宝妞 2022-06-09 发布于河南
在我国五千年的璀璨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文学家等,为后世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在音乐方面,苏轼驰骋在宽阔的艺术原野里,和音乐方面的接触也是非常广泛的,在音乐欣赏和创作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苏轼对音乐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有时候欣赏聆听,有时候也亲自参与某些音乐活动,有着丰富的音乐经历和实践,特别是对于古琴的热爱。

一、苏轼——文学家的音乐爱好

苏轼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所参与的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对各种音乐艺术的欣赏;二是重视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三是进行词曲音乐方面的创作。在苏轼的《醉翁操》词序中日:“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依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1】有音乐理论家认为苏轼的《醉翁操》不仅描述了歌词与琴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歌词与乐曲之间“天成”观点。认为音乐中词与曲应当相互协调,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这种关系,不然就容易陷入到陈规窠臼中。苏轼认为在词曲所表达的琴声音中,“琴”和“词”之间不能互相制约,而应当互相配合。从苏轼关于音乐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活动中他对人性的自由追求,提出了音乐活动应当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这对于我们当今的音乐创作仍然具有采纳和借鉴的意义。

苏轼关于琴诗的著作《题沈君琴》有:“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大意和佛教《楞严经》:“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的含义是大体相同的。《楞严经》中的说法是说如果众生要想得到修行上的圆满,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得到大师的指导,只有把各个方面的因缘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醒悟的结果。在《题沈君琴》中苏轼先是摆出了佛家中的“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的思想,但是如果只有手指而没有演奏的乐器也是不能欣赏到乐声的。苏轼在这里强调就是如果要想听到优美的琴声,那么琴与人都不可以缺少,这是苏轼和古琴之间关系的清晰写照,那就是琴很重要。在苏轼的《法云寺钟铭》中表达了和《题沈君琴》相同的思想:“有钟谁为撞?有撞谁撞之?i合而后呜,闻所闻为立。阙一不可得,汝则安能闻?汝闻竟安在?耳视目可听。当知所闻者,鸣寂寂时鸣。”【2】从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含义来看,苏轼认为如果要想听到优美的音乐,不仅需要具体的乐器,而且也需要人和乐器之间的配合。
如果没有奏乐的乐器,那么美妙的乐声又从哪里来的?所以需要客观和主观之间的配合,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都不可能产生美妙的音乐。《溪山琴况》有:“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它刻画了弦、指、音、意之间的关系。只有弦、音、意和指的配合才能散发出音律的味道,同时表现出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从苏轼《题沈君琴》、《法云寺钟鸣》中的对比可以看到,在论述乐器、演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上和《溪山琴况》中的论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3】。

二、苏轼对古琴的热爱历程

苏轼的家庭不仅是文学世家,例如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都是苏轼的亲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除此之外,苏轼的家庭也是一个音乐世家,例如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对古琴保持着独特的爱好,而且对琴艺非常得精通。苏轼自幼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当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对七弦音乐有了深刻的认识。1059年苏轼和父亲苏洵一家夜泊戒州(即四川宜宾)时,他根据父亲所弹奏的琴曲,写了《舟中听大人弹琴》:“弹琴江浦夜漏永,敛窍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 。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苏轼对古琴的喜爱,同时也对古琴的创作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苏轼虽然在政治上一再受到政敌的排斥和打击,人生也因为个人的仕途而饱受沧桑,但是他仍然在人生的沉浮中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在《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4】苏轼认为一个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而人的欲望是难以全部满足和实现的,但是如果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所拥有的,仍然能够得到人生的快乐,苏轼把这种观点也应用在了古琴之间的关系上。在苏轼的《杂书琴事》第六“戴安道不及阮千”中有:“阮千里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不知何人所在。内兄潘岳每命鼓琴,终日达夜,无降包。识者叹其恬淡,不可荣辱。戴安道亦善鼓琴,武陵王唏使人召之,安道对使者破琴日:'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余以为安道之介不如千里之达。”不管弹琴的人在为谁弹琴,如果能够听到那优美的音乐,那么仍然可以感受到弹琴所带来的快乐,没有必要计较是弹给谁听的,苏轼的这种自得其乐的态度,也延伸到了古琴上。
苏轼一生都和古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游山玩水的间隙也离不开古琴,例如在《游桓山记》中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相关的细节;在会客的时候也离不开古琴的陪伴,例如在他的诗《题赠田辨之琴姬》中就记录了现场的情况,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更要听琴——见《杂书琴事》,甚至在自己的梦中也在听琴——见《书仲殊琴梦》【5】。古琴成了苏轼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去世的前一段时间里,苏轼仍然在和古琴艺术家谈论古琴。在苏轼关于古琴的文学著作中,主要有《上韵子由弹琴》、《听武道士弹贺若》、《减字木兰花·琴》《听僧昭素琴》、《听贤师琴》等。苏轼还曾经专门写了一本关于古琴方面的著作——《杂事琴事》,书中包含了《家藏雷琴》、《戴安道不及阮千里》等内容,《家藏雷琴》记载有一种古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收……其背微隆如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等特点【6】。所以后人在评价苏轼的时候认为他在音乐方面具有独到的造诣,特别是指出了古琴具有民间性,拉近了古琴和普通人民之间的距离。苏轼一生都对民间艺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爱好,记录了不少民间舞蹈和音乐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些音乐活动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苏轼也非常热爱琵琶,在他的家中就有善于演奏弹琵琶的音乐人。苏轼在琵琶乐曲中的技术细节方面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今琵琶有独弹,不合胡部诸调,日某宫多不晓……其声本宫调……贞元初,乐工康昆仑寓其声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号玉宸宫调。予尝闻琵琶中所称《轹弦薄媚》者,乃云是玉宸宫调也。”苏轼和宋叔达曾经一起欣赏过琵琶的演奏,在听完《郁轮袍》、《玉连锁》及其他乐曲的演奏后,用诗来记述此事:“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新曲从翻《玉连锁》,旧声终爱《郁轮袍》。梦回只记归舟字,赋罢双垂紫锦绦。何异乌孙送公主,碧天无际雁行高。”章质夫也是音乐爱好者,常常让苏轼给他家里的乐工写琵琶歌词,所作的《水调歌头》就是一例【7】。关于琵琶苏轼还专门写了有《古缠头曲》、《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虞美人》、《采桑子》、《诉衷情·琵琶女》等词,这些诗词对琵琶演奏方面的情况进行多重描述。除了这些之外.苏轼还写了不少和其他器乐艺术相关的诗词,如《武昌山闻黄州鼓角》、《浣溪少·方响》、《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等。
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他在音乐方面的影响也随着他的文学艺术成就而影响着社会。他在乐府领域发动了改革的旗帜,对音乐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的音乐活动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内容外,还对器乐进行了关注和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在《杨次公家浮磬铭》、《书金口制》中看到【8】”。除此之外还有对历史上音乐事实的评论,在《唐制乐律》、《陈隋好乐》中都可以看到。他不仅非常热爱古琴,他与乐工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亲密,经常为乐工作画题辞等。
苏轼本人爱好广泛,不仅善于作词、作曲,而且对欣赏音乐的艺术也非常的高超,在音乐艺术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造诣,特别是对于古琴的热爱。苏轼动荡的生活、坎坷的一生和形形色色的生活,为苏轼的音乐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而苏轼对诗词文章与琴棋书画等都十分的精通,这进一步拓展了他在音乐领域的活动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