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福建廊桥

 鹭客社 2022-06-09 发布于福建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在得知戴云山有为数众多的廊桥之前,我一直以为,福建只有闽东一带有此风物。随着闽地采风的渐渐深入,我终于明白,廊桥其实曾经遍布福建,即使是今天,在较为原始的山地地区依然屡见不鲜。

      关于福建廊桥,古人早有记载,如清初周亮工在《闽小纪》中写道:“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无疑,一直到清代,“桥上建屋”的廊桥都是福建桥梁中最为主流的桥梁范式,它符合了福建多山多雨的地理特点。如今,我亲眼目睹的福建廊桥,至少已经有几十座了吧。这些廊桥或小巧,或大气,或粗朴,或精致,或艳丽,或素淡,或平直,或曲拱,或古老,或现代,或狭长,或短促,或有名,或无闻,或古老,或现代,横跨于山野间的急流或轻波之上,仿佛一段凝固的乡愁,一道拉长的门楼。这是离家时最好的送别之所,也是归乡时最好的迎接之所。如果,我们愿意将视野放得更远,就会发现,廊桥曾经遍布整个南方的普遍桥梁形态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福建廊桥已渐渐式微,只留下山地地区那些让人偶然邂逅时大为惊艳的身影。

我了解福建廊桥是从戴云山山脉开始的。在戴云山山脉地区,我见到的第一座廊桥是永春县东关镇湖洋溪上的东关桥。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古老廊桥,其桥梁范式为闽南少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该桥全身漆红,如长虹卧波,华丽雍容。据称历朝历代多次修葺均无改南宋始建时风貌。东关桥最神奇的地方是,冬季枯水期时,透过浅浅的水面,可以清楚地看见石砌桥墩下潜藏了800多年的古松木墩基---“睡木沉基”。这是一种极为古老的造桥术,其将沉重的桥梁坚实地立足于巨木纵横的坚实基础之上,从而化解江中的淤泥之害。该技术在南宋的福建各地皆有广泛运用,其起源,与善于治木的古闽人有没有关系,值得探讨。在德化县城郊区,我也曾遇到过一座宋代廊桥,它就是登龙桥。我个人可能更喜欢小而微的袖珍廊桥,正如在前往德化葛坑镇龙塔畲村的路上所看到的那座小小的石拱廊桥,在草莽丛生的溪道之上,一座小小的廊桥那么自然而又无名地横卧着。在桥的附近,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稻草与阳光的味道。这样的廊桥是可以入梦的。最近启动的南闽之旅,我又见到了许多廊桥,龙岩新罗竹贯的保定桥、龙岩连城罗胜村的大安桥、宁化乌石下的廊桥、泰宁大坑村的仁寿桥、将乐良地的廊桥沙县高桥镇的状元桥大田圳头村的祥和桥等等。这些匆匆遇到的位于福建建西部地区的廊桥,证明了廊桥在福建的顽强存在。

      廊桥是什么,廊桥其实是干栏建筑的延伸,是与干栏建筑相伴相生的木构建筑形态,只不过南方各个区域,叫法不同,且彼此之间,有所差异。这种水上的木作建筑极不简单,它兼具交通、贸易、宗教、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或许它还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极佳地所。不少人都看过《廊桥遗梦》的小说或电影,廊桥确实是易于引发幽情之所,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正是在类似这种的环境里触景生情。显然,廊桥相会是南方古代文化遗存中,除了情歌对唱之外,最富有浪漫气息的山地民俗活动。有人说,欧洲的浪漫主义有蛮族文化的成份,我认为,中国的浪漫主义同样有南方蛮族文化的成份。自古而今,南人的细腻多情,都是远甚于北人,不能不说,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廊桥这种极富浪漫气质的木作建筑的出现,不只是实用功能方面的因素,应该也有南方人审美情趣方面的因素。作为南方民族普遍性的特色建筑,干栏与廊桥,蕴寄着古早南人的林居幽情。我们的历史学家总是对南方民族建筑成就的原创性持有怀疑,凡有先进之处,必千方百计寻觅中原文化的痕迹,而对其在南方的星罗棋布现状视而不见。随着山地地区隐藏着的原始朴质的廊桥世界的不断呈现,福建廊桥必将越来越成为福建乡土研究中的热点。

初稿写于2014年12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