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诫暮年得志,确加速北宋灭亡步伐!(宋徽宗时代第2卷163)

 金色年华554 2022-06-10 发布于江西
李诫暮年得志,确加速北宋灭亡步伐!(宋徽宗时代第2卷163)

第二部:路的尽头

不错,《营造法式》为李诫赢得了千年的身后名。

但是,这毕竟是留给后人的。对李诫来说,最希望的当然是将梦想变为现实、将草图变成建筑,在有身之年见到自己的作品成为东京城的新地标。

哲宗这里没有机会,他只能忍耐等待,直到徽宗登基。这时,李诫已年过花甲,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好在,他抓住了最后的十年,迎来了人生的大爆发。

毫无疑问,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天才一样,徽宗是他最大的伯乐。在徽宗的全力支持下,他先后主持修建了五位亲王的府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

难以想象,在这最后的岁月里,李诫是怎样的忙碌,又是如何的充实。他拖着老迈的身体,争分夺秒地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倾注在了这些建筑上。京城内外,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在人们惊叹的目光中,这些宏大、伟岸、壮观的庞然大物,不仅体现了帝国的繁华富庶,自然也象征着新皇帝的文治武功。

忙碌之余,对李诫来说,最幸福的事,或许就是在儿孙的搀扶下,攀上东京城最高的城墙,俯瞰这座那个时代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那些凝聚他毕生心血的建筑群,犹如一颗颗装饰这座城市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无论一房一屋、哪怕一砖一瓦,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好在,有了《营造法式》,我们可以想象,想象御街旁美轮美奂的王府、汴河畔方正端庄的辟雍、皇城内富丽堂皇的龙德宫,还有巍峨壮观的朱雀门、景龙门,等等。

李诫暮年得志,确加速北宋灭亡步伐!(宋徽宗时代第2卷163)

李诫呕心沥血,徽宗满意欣慰。每每有新建筑落成,徽宗都会排开天子仪仗,前呼后拥而来,在那里参观欣赏、流连忘返,在那里接受臣民的恭贺和欢呼。

有人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是徽宗穷奢极欲的表现。当然,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对建筑大师李诫来说,这些建筑是少年时的梦想,是壮年时的思绪,是晚年时的心血,也是历代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这个古老的国家来说,这些建筑不仅是帝国的新象征,更是文明的新高度。

任何时候,建筑本身没有错。有错的,是那些虚妄的掌权者毫无节制的乱建乱造,超过国力承受的大建滥建。更有甚者,有些愚蠢的统治者,居然以自己可笑的智商来划定建筑的美感,这是对建筑的侮辱,也是他们自取其辱。

建筑是艺术,更是专业。权力与智商无关,更与专业无关。好的权力,懂得为专业创造施展的空间;糟糕的权力,习惯限制专业的发展;卑劣的权力,直接以权力取代专业。

至少,徽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是皇帝,但尊重专业,欣赏专业,宽容专业。对于李诫的专业工作,他认同肯定支持,多有褒奖赏赐。这样的伯乐,实在可遇不可求。

李诫暮年得志,确加速北宋灭亡步伐!(宋徽宗时代第2卷163)

在徽宗的赏识下,除了将作监以外,李诫还做过虢州知州,且很有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一代建筑大师,既是书画圣手,也是行政之才,这颇为难得。其实,北宋的官员们,很多人都是多面手,扎实的文化功底、出色的艺术修养,不过是他们作为行政人才的底色。如此,有宋一代多有仁政,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如此,作为建筑大师,李诫依旧是被埋没的。或许,修宋史的元人,对建筑大师的理解,又退回了普通匠人。国家正史,哪能为匠人立传?不仅如此,在其老家河南郑州,甚至明清两代《郑州志》、《郑县志》亦都没有他的传记。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对待建筑的态度、给予大师的礼遇。推而广之,又岂止是建筑。

能说什么呢?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