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精准用药 撰文 刘丽宏 编辑 保健君 精准用药 ——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各种慢性病,导致日常服用的药物也越来越多。而服药种类多,会增加出现药物副作用的几率。老年患者身患多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共病”,出现“共病”现象,有些是患者本来患有的疾病,另外一些可能是服用药物而导致的疾病。 也有的患者朋友可能会说,我只吃一两种药,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吧。 其实即使只吃一种药,对身体也可能引起一定的副作用,那么这种药物可能就不适合您。 如何才能将用药的种类减到最少,将药物的副作用减到最低,同时还能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呢? 现在的医院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就是药师队伍,药师可以帮助患者解决一些用药问题,为大家的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把关。 如果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者即使只服一两种药物却也出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可以到医院的药师门诊来寻求帮助。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药物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可能的表现。 最容易被混淆的表现 有些药物副作用的表现与其他疾病的表现类似,不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药物的问题。比如下肢水肿就属于这样的症状。很多人出现下肢水肿的时候可能会怀疑自己肾脏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下肢静脉或下肢关节出现了问题,却没有想到,这可能只是因为服用了降压药导致的。 这类降压药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平”类降压药。“地平”类降压药服用的患者数量非常多,中国人服用这种药物后下肢水肿的发生率达到10%~20%。 服用“地平”类降压药带来的下肢水肿有其特点: 水肿早晨较轻,午后较重,特别是晚上睡觉前非常严重; 水肿的位置一般在双侧踝关节、足部或小腿,有时会延展到脚背等处,但很少会出现脚趾水肿; 水肿好发人群以高龄老人和女性居多; 水肿症状与服药密切相关,如停药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明显减轻。 专家解读 “地平”类降压药的作用机制是降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来促进血管的扩张、降低血管阻力以降低血压。但是药物只是选择性地作用于小动脉,对于小静脉则没有作用,于是动脉内的水分过多地进入人体组织内,却不能进入小静脉被带走,就留在了组织内,造成了下肢的水肿。 既然水肿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这么多困扰,为什么还要普及这种药物的使用呢? 原因是在所有降压药物中,“地平”类降压药的有效性十分肯定,安全性也非常好,况且水肿的副作用只是出现在少部分患者身上,对于需要终身服药的大部分患者来说还是安全的。 那么当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下肢水肿的副作用时,应该怎样对待呢? 如果可用其他降压药物替代,那么就不要服用“地平”类药物了。如果不可替代,可合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物,这两类药物有利于减少小静脉的阻力,帮助水分排出体外,这样就可以克服“地平”类药物带来的下肢水肿的不良反应。 最容易被忽视的表现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人们经常容易出现的症状,因为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比如干咳就是这一类的表现。服用“普利”类降压药就容易出现干咳症状,另外服用“沙坦”类降压药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干咳。 药物导致的干咳和其他疾病产生的咳嗽有什么不同呢? 慢性支气管炎在咳嗽的同时多伴有咳痰,患者常有长期吸烟或粉尘接触史;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也会出现咳嗽,同时还多伴有烧心、吐酸水;鼻后滴综合征患者的咳嗽伴有频繁流鼻涕,同时能感受到有液体流入咽后壁。 而服用“普利”类降压药导致的干咳,其特点是以咽部发痒为主,咽部像有毛发搔过的感觉,而且干咳的症状常在服药后很快出现,停药后会缓解和消失。 专家解读 人体内有一种叫作缓激肽的物质,“普利”类降压药的药理作用会导致缓激肽不能在体内降解,其一旦附着在气道上,就会刺激气道产生干咳。 “普利”类降压药在指南中属于A类推荐药物,服用人数非常多。其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还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尿蛋白的升高,还可减少左心室肥厚,同时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这是一类特别好的降压药物。就像人无完人一样,也没有完美的药物。在服用“普利”类降压药的人群中,约有10%会出现干咳症状。出现干咳症状时,可以更换其他种类的药物。 如果其他药物效果都不好,必须服用“普利”类降压药,可加用一些抗过敏药物,或加用阿司匹林,干咳症状会有所缓解。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有些患者会适应咽部的感觉,就不会再出现干咳症状了。 最难以忍受的表现 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中,有一种最难忍受的症状,那就是皮肤瘙痒。老年患者服用药物中最常见的一种——阿司匹林,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副作用。 专家解读 阿司匹林会使人体内一种叫组胺的物质增加,组胺会引起身体的过敏反应,组胺升高就会导致皮肤瘙痒,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类似荨麻疹的症状。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药,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开始时它仅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后来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很多老年人都在服用这种药物。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出现瘙痒症状,可以替换成其他有相似作用的药物,如氯吡格雷。 打造属于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通过之前的介绍您会发现,药师在帮您解决用药难题时,经常会采取更换药物的方法,一种药物到底适不适合您,如果通过反复试药、反复换药的方法来确定,那势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麻烦。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呢?药师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为每位患者打造属于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药师会从患者身上抽取少许血液样本,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用基因芯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测定,建立人和药物之间的关联。每个人的身体对于药物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基因测定的结果可以显示某种药物对这位患者是疗效好还是疗效差,在体内代谢快还是代谢慢,是否会产生副作用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对患者来说“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基因测定后患者有了这张用药“身份证”,可以避免反复试药、反复换药所带来的麻烦和问题,通过用药“身份证”给患者制订的用药方案,可以直中“靶心”,这样的用药方式就叫作“精准用药”。 有了这张用药“身份证”,药师就可以快速找到对您来说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少的药物,并确定药物的剂量。这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4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 |
|
来自: 子孙满堂康复师 > 《药剂科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