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张久亮 编辑 保健君 六味地黄丸和加味逍遥丸是临床中常用的中成药。对这两种药物,人们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男士可常服六味地黄丸,女士可常服加味逍遥丸。 传统中医认为中药具有不同的“归经”及“性、味”。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部分机体、经脉作用明显; “性”,也即是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之性”; “味”是指药物的味道,主要是指“酸、苦、甘、辛、咸”。 中药治病的原理就是以药物在“性、味”上的偏性,纠正人体脏腑的“阴阳五行之偏”,使之趋于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药物的功用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为了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中医通常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配伍应用。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医家钱乙根据《金匮要略》中肾气丸的组方化裁而成。药物组成有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其中以熟地黄的剂量最大,山茱萸、山药次之,泽泻、茯苓、丹皮再次之。 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黄为君药,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供凑养三阴而以肾阴为主的治疗目的;泽泻、丹皮、茯苓分别泻肾、肝、脾三阴,从而使整个方剂具有 补中有泻、以补为主的治疗作用。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以肾肝阴虚为主的病证。 肾肝阴虚者的临床表现: 腰酸腿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或遗精盗汗,或者因肾阴不足而出现的虚火上炎,证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等。 由于壮年以后的男性人群易出现肾阴不足,所以应用频次较多。 六味地黄丸属于补肾水的中成药。 从中医角度而言,滋补肾水易于助长脾湿,所以应用该药有可能增加脾湿,同时也不利于气虚的人群。此外,在有外感的情况下,服用该药还可以引邪入里;在实火的状态下该药还有敛邪的作用。 所以对气虚、脾虚湿盛、外感,及肺火、肝火偏盛的人群,忌用此药。 六味地黄丸的不当使用 主要原因是对病证的误判,因为其他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出现肾阴虚样的临床表现。 容易被误认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01、脾虚湿盛引起的腰酸腿软。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人们由于饮食不当或思虑过多等而导致脾虚,脾虚使水湿运化不利而存于体内。水性为阴,其性润下,可滞留于肾经,患者便可以出现腰膝酸软等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肾阴不足。 02、肝经火盛引起的眩晕耳鸣等。 中医认为,肝主调畅人体一身的气机。现代社会中,精神压力的增加影响了肝的调达气机功能,从而出现肝气不舒、肝气郁滞,进而因郁滞而化火。肝火随经上行,患者就会出现头目眩晕、耳鸣等症状。此症状也可被误认为肾阴不足。 03、气虚。 由于多种原因或久病之后,患者因气虚而出现阴火,同样可以出现虚火上炎、虚火上扰,症见倦怠、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等证候,也容易被误认为是肾阴不足。 加味逍遥丸是加味逍遥散的水丸制剂。 该方属于和解之剂,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健脾和营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肝郁血虚兼脾虚而致的往来寒热、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等病症,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多用于女性人群。 尽管该药在临床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该药却有一些毒副作用,对于部分人群属于禁忌药物…… |
|
来自: 子孙满堂康复师 > 《药剂科 用药指南》